最近复旦大学因为文科裁撤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打算把文科占比从 40% 降到 20% ,这时候新闻系的汤景泰教授在大媒体上发文反驳文科无用论。
有人却觉得文科就该裁撤。
汤教授那文章,除了大骂说文科无用的人,根本没拿出啥事实和逻辑来证明文科有用,就这表现,有人觉得要是去参加理科高考,估计上个二本都悬,还说这说明复旦文科占比高,整体生源质量也不咋地。
还有,汤教授说文科生平均薪水低于工科生这个结论不对,可又拿不出权威的第三方平均薪水数据,就光自己说不对,这就跟个不讲道理瞎生气的人似的。
实际上,像智联招聘《2022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里就有数据,2022 年理科、工科就业签约率分别是 29.5% 和 17.3% ,文科生签约率才 12.4% ,还不到理科生一半,工资也比理科生低 1000 到 2000 元。
而且汤教授那文章文笔也不咋地,所以有人就觉得,选文科的学生不是因为文科好,而是理科文科都不行,不管中国高考还是美国 SAT 考试,文科生文科得分都比理科生低不少。
但这事儿可没这么简单,背后反映了不少深层问题。从数据上看,智联招聘报告里显示的薪资差距,其实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问题。
高校把就业率当成办学的重要指标,文科教育就陷入怪圈了,传媒学院教短视频算法推荐,历史系开“公文写作实训”,哲学专业搞“考公申论特训”,这就好比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刀换成美甲锉,看着好像实用了,其实把学科核心价值都毁了。
而且评价体系也有问题,麦肯锡报告说 35% 的 500 强企业高管有人文学科背景,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录取者里 14% 是跨学科人才,这说明就业市场评价机制和真正的人才需求脱节了。
“文科生智商论”其实就是工业化思维的一种错误认知。PISA 测试显示中国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排名不高,这和过早文理分科有关。神经科学也说了,人脑前额叶皮层 18 - 25 岁才发育好,过早分科会固化思维。
国外像 MIT 开“物理中的莎士比亚”课程,剑桥有“数学与哲学”双学位,咱却用高考分数划分学科等级。
汤教授写文章反驳也面临困境,文科教师得用“影响因子”“项目经费”来证明自己,按 SCI 论文体例写人文研究,这反而加深了社会对文科的偏见,就像让梵高按油漆工标准证明自己绘画水平一样荒唐。
其实文科存废之争,本质是文明发展路径的选择。就像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程,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史学者合作破解壁画难题,华为任正非从《红楼梦》里获得系统思维用于公司决策,这都说明真正的创新常常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产生。
教育决策者得明白,砍掉文科就像刨掉文明之树的根。德国“工业 4.0 ”和歌德学院文化输出结合,日本动漫产业扎根浮世绘美学,咱也得清楚,没有《考工记》《天工开物》这些文科知识,很多科技研究都可能受影响。
咱到底是要培养只会解题的技工,还是能解决问题的思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