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增十)高适本是唐玄宗李隆基心腹,为何被唐肃宗重用?

惊心鸟 2025-01-10 01:41:23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唐朝中期最大的内乱。这场便乱持续了八年时间,席卷了整个唐朝北方,给唐朝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得唐朝走向了衰弱的下降通道。然而这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唐朝中期的不少名将就起于这场便乱之中,其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更是名垂青史。本文要讲的高适也是在安史之乱中崛起的,他虽然在历史上作为边塞诗人的更加出名,但是他却在安史之乱中成为一方节度使,是唐肃宗李亨不可缺少的参谋人才,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高适在进入官场的时候并不是唐肃宗李亨的人,而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在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出现了罕见的二元政治现象,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同时掌握着一定的朝政权力。在这种政治角力的背景下,高适出乎意料的居然被唐肃宗李亨所看重,召为身边的重要参谋,并委任恪节度使大权,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此时李隆基和李亨父子都为争夺朝权明争暗斗,想方设法把对方的人贬谪外放,提拔自己的心腹人员。而高适却逆势得到唐肃宗李亨的重用,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

那么问题来了,高适为什么在这场父子皇位之争中左右逢源,得到双方的看重,还被委以重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看看高适的人生履历。高适出身比较显赫,他渤海高氏的子弟。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名将,跟随英国公李绩平定高句丽,曾出任安东大都护和陇右道持节大总管,获封平原郡开国公。后来他家道中落,二十多岁时在梁宋一代游学,与李白、杜甫等人都有交往。后来高适北上投军,在幽蓟一代参加了不少军事活动,留下了很多边境战争的诗篇,成为边塞诗人的代表之一。

从幽蓟返回后,三十来岁的高适去长安参加了科举,但没有上榜,却在科举过程中结交了不少长安的名人,比如张旭、王之涣、王昌龄等人。此后高适在全国各地游历,与杜甫、房琯、李邕等名流出游,名气越来越大,日子却越来越潦倒。直到年近五十,高适才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九皋前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很看重高适的才华,推荐他参加了道科考试。高适这次没有错过机会,考中后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后来高适对于封丘县尉的工作感到很苦闷,便辞官来到长安另谋高就,却遇到了第二个伯乐田梁丘。

田梁丘曾出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判官,因为被排挤到长安当了著作郎。他和高适一见如故,便推荐高适去哥舒翰幕府任职。哥舒翰见到高适后,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奇才,便上表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充任府内的掌书记。前文讲过,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后期猜忌唐朝门阀世家出身的弟子,因此宰相李林甫给他出主意重用外籍人士,所以哥舒翰成为被重用的将军之一。不久之后哥舒翰入朝拜见唐玄宗李隆基,并在其面前推荐了高适。此后高适一直在哥舒翰的幕府内工作,随着哥舒翰在河西和西域的战绩,逐步进入了军队的核心。

因为有了战绩哥舒翰逐渐成为李隆基重用的有数将军之一,高适也水涨船高,出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大军一路西进很快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任命哥舒翰为副元帅平叛,高适则负责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哥舒翰被俘,高适逃回长安,向李隆基上书招募百姓死守长安,但没有得到李隆基的允许。安史叛军兵临长安城下后,长安的王公贵族们纷纷出逃,高适追上了逃往蜀地的唐玄宗李隆基,被任命为侍御史,伴随皇驾入蜀。不久之后,皇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全面负责平叛的事务。

掌握国家军权后,李亨在灵武被朝廷大臣们拥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李亨登基后,唐朝出现了二元政治的现象,李隆基和李亨都在各自的朝廷向天下发布各州府命令。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宰相房琯给李隆基出了个昏招,建议打算把皇子们派到各地出任节度使,主持各地的平叛事务。高适对此非常不认同,上书劝谏李隆基,但没有的到采纳。此后不久便发生永王李璘在江陵聚兵反叛的事,顿时震动天下。唐肃宗李亨下旨让李璘返回蜀地,但是李璘并没有遵从,继续在江陵等地为出兵江东作准备。

为了平定李璘的叛乱,唐肃宗李亨把高适招到身边,与刚从江陵出逃的江陵长史李岘一起商议平定江东的策略。高适为李亨分析了江南和江东的形势,断言李璘必败的结局。于是唐肃宗李亨以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与韦陟、来瑱共同平定江淮之乱。高适到任后,和韦陟、来瑱会师于安陆,誓师讨伐李璘。高适对李璘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战术,派人用书信劝降跟随李璘起兵的部将。高适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李璘军队不战自溃,很多部将和军士逃走,在内乱中被歼灭。

此后高适又间接参与了睢阳保卫战,以东都太子府少詹事驻守洛阳等职,活跃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朝廷中。他后来还出任过蜀州和彭州刺史,率军平定了蜀中叛乱,为混乱的安史之乱时期,留下了少有的安全之地。高适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击退了趁虚而入的吐蕃大军,修复了战争的创伤,为唐朝中期杨一益二的繁华奠定了基础。教课上的高适都是以边塞诗文出名的,但真正看这段历史才知道,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一样杰出。不论是在前线平乱,还是在后方治理,他都为唐朝作出了很大的功绩。

从高适的履历可以看出,他的前半生是在流浪和游学中度过的,直到被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才进入了官场。在安史之乱前,高适在官场的活动都是在哥舒翰幕府下进行的,因为哥舒翰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所以高适得以成为李隆基的心腹近臣。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一度非常重用哥舒翰,高适也因此水涨船高。哥舒翰兵败潼关后,高适跟随李隆基入蜀,但重要性开始下降。不论是死守长安,还是阻止皇子诸王出任节度使的建议,李隆基都没有采纳。但以外的是,他并没有被冷落,反而得到了新皇帝李亨的重用。

在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时刻,刚刚在灵武登基称帝的李亨为什么会重用李隆基的心腹高适呢?从高适的履历可以看出,他的两次不被李隆基采纳的建议,恰好迎合了唐肃宗李亨。潼关失守后,高适建议招募百姓死守长安,并且原意拿出自己的钱,作为第一波加入到长安防守战之中。这个想法是非常合理切中肯的,实际上以当时长安的坚固,死守待援并不是一件坏事。从安史之乱的过程看安史叛军的攻坚能力非常有限,打个睢阳都是惨胜,更何况是天下第一城长安?实际上安史叛军之所以能拿下洛阳等大城市,都是当地唐军不战自溃导致。

高适的建议得到了朝廷众臣的一直反对,唐玄宗李隆基也不采纳,但是皇太子李亨却很赞同。潼关之战前李隆基便因为猜忌李亨,让荣王李琬为征讨元帅,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出征平叛。这种情况其实是不符合唐朝潜规则的,按照唐朝的规则,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皇太子出任元帅。李隆基因为怕李亨掌握军权,才让李琬代替李亨。李亨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关于高适死守长安的建议,李隆基也是同样考虑,所以这个建议没有被通过。但作为皇太子,李亨却看出了高适的能力所在,以及他对自己的倾向性。

后来宰相皇子们派到各地出任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以主持平叛事务,遭到了高适的反对。虽然唐玄宗李隆基没有采纳高适的建议,但却对李亨产生了极大的助力。因为高适的反对,当时这条政策并没有全面的推行。实际上除了永王李璘外,没有其他的皇子和宗王在地方掌握节度使的权力。李隆基推行这条政策,本是为了分摊刚刚即位的唐肃宗李亨的权力,却被高适给搅和了。李隆基没有得到意想中的,以各地作为节度使的皇子来制衡李亨的局面,这对李亨是非常有利。如果这条政策真的推行下去,李亨就真成光杆司令了。

通过这两件事,李亨都可以看出高适对他的倾向和善意,所以高适才被招到身边被委以重任。然后高适在江淮之战中平定了永王李璘叛军,奠定了李亨身边心腹的地位,成为唐肃宗时期的朝廷重臣之一。高适活跃在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但他主要的功绩都在后面两个皇帝的执政时期。他能得到两个皇帝的信重,就是他在安史之乱中的阵营选择开始的。与大多数王公大臣两边下注,或者首鼠两端不同,高适选择了最有利于国家的一方,所以才得到了最好的结果。而两边下注的,向来两边不讨好,最终只能凄惨收场。

0 阅读:17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