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一张于东来在内部会议上的发言截图刷爆网络,这位把河南胖东来超市做成"零售界海底捞"的商人,突然对着镜头拍案而起:"永辉超市月赚200万,为什么不给员工涨工资?"这句话像根钉子扎进舆论场,瞬间引爆打工人的情绪火药桶。

超市冷柜的灯光照在于东来泛红的脸上,他攥着报表的手青筋凸起:"我在新乡开的店,利润只有永辉三分之一,但员工工资是他们的两倍!"镜头扫过会议室墙上的"爱员工如家人"标语,这个被马云称为"中国零售界神"的男人,此刻更像替全国打工人发声的斗士。

当我们翻开永辉超市的财报,数据令人心惊:去年第三季度净利润暴增469%,门店日均销售额突破8万元。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职场论坛上永辉员工晒出的工资单——工作三年的收银员月薪2800元,理货员每天搬货12小时到手3500元。更讽刺的是,永辉去年还因"克扣员工五险一金"被监管部门点名。

这让我想起去年深圳那家月流水千万的网红餐厅,老板开豪车住别墅,服务员却住着8人间宿舍,每月拿着扣除"住宿水电费"后仅剩1900元的工资。这些企业算盘打得精刮:用"薄利多销"压榨员工,用"规模效应"美化财报,唯独忘了给创造利润的人应有的体面。

反观胖东来,保洁阿姨配戴的空气净化器,保安大叔收到的节日红包,收银小妹能享的带薪病假,这些在同行看来"奢侈"的福利,却是于东来坚持的底线。"你让员工有尊严,顾客才能感受到温度。"这句话贴在胖东来每个洗手间的镜子上,也戳中了零售行业的软肋。

财经专家吴晓波曾说:"中国企业最大的成本,不是房租不是物流,而是对员工的亏欠。"当永辉们用"行业惯例"搪塞涨薪诉求时,可曾想过:那些搬运货物的双手托起的是企业市值,那些整理货架的身影支撑的是资本神话?

我在某招聘网站输入"超市店长"职位,胖东来给出的薪资是1.2-1.8万/月,要求"高中学历";而永辉相同岗位只给6-8千,却要求"大专以上+3年经验"。这种用人逻辑的荒诞,恰似《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对张麻子说:"我来鹅城只为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真的”公平!"

社交媒体上,#于东来质问永辉#话题已突破2.3亿阅读。有永辉员工留言:"每天搬货到腰椎错位,看到财报增长却觉得讽刺";也有创业者反驳:"企业首先要活着才能谈情怀"。但更多声音在问:当企业把利润增长建立在员工困顿之上时,这种发展究竟能持续多久?

记得去年采访过一位在超市打工的单亲妈妈,她每天5点起床帮孩子做早餐,再转两班公交去上班。当说起十年工龄只涨了300元工资时,这个38岁的女人突然哽咽:"我不是要当首富,只是想让孩子能吃上新鲜草莓。"

在这个资本狂欢的时代,于东来的怒吼像记警钟。当企业把员工当耗材,把利润当遮羞布,终会发现在冰冷的财务报表背后,站着无数个被辜负的人生。毕竟,超市货架可以永远填满商品,但人心空了,就再也填不满了。
【互动环节】"你经历过/听说过哪些企业'盈利神话'背后的员工困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