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5月19日,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了湖南。
此时的太平军,刚刚经历惨败,实力弱小。
进入湖南前,太平军在蓑衣渡遭到江忠源的痛击,损失非常惨重。
就兵力而言:进入湖南之初,太平军“尚余男女三万余人”,“能战之贼”仍不满万!(《贼情纂要》)
也就是加上随军家属,一共3万来人,而能战之士只有数千人!
就物资而言:蓑衣渡惨败后,太平军被迫放弃走水路,改走山道。因此,“察其焚弃舟船、辎重、妇女、银两逃走”,放弃了所有的船只、辎重···
可以说,此时的太平军,看起来就像是一堆随时可能熄灭的火堆。
半年后,太平军离开武昌,向江宁进军!
当时的太平军,已有50万之众,能战之士10万!“帆缦蔽江,衔尾数十里。···行则帆如叠雪,往则墙若丛芦。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靡”···自武昌到江宁,1800余里,一个月搞定!
在湖南、湖北转了一圈,太平军怎么就发展得如此壮大了呢?
湘南扩军太平军去湖南,最初就是湘南天地会成员洪大全、李严通建议的。
当时,湖南的反清斗争非常活跃。
湘南是天地会与白莲教两大秘密会社交汇之地,一直以来就有着反清的组织和运动。
而自道光十一年开始,二十四年间,“虫蝗水灾,大荒三载,灾连不绝,流离失所者居多”,活不下去的百姓都奋起反抗!
因此,太平天国进入湖南前,湘南许多地区都发生过武装起义。
只是,由于缺乏拥有广泛号召力的领导者,因此,各地的反清力量十分分散,或出于地下斗争的阶段,或迅速失败!
因此,湘南地区的反清群众都渴望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来领导!
同时,由于大清在湖南地区兵力不足,防御松懈,不要说一般城市,就连长沙都防御空虚!所以,太平天国拥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扩军活动!
如此,在湘南各地,太平军的规模迅速壮大!
后来李秀成回顾,道州、江华、永明扩军,“足有二万之数”;“入郴州亦招二三万众”!
如此,太平军的规模,发展到了6万左右,“已倍前数”,兵力翻了一番。
其中,数千矿工的加入,更使太平军的实力大增!
这些矿工,擅长挖掘地道、埋设地雷、爆破。他们被组织起来,建成“土营”!
这支“土营”,后来成为太平天国攻坚的重要力量!
同时,在湘南地区,太平军的物资也逐渐丰富起来!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因此,在道州等地,太平军“增缮战具,补益军目,制备军火”,征集铜铁,冶铸火炮,军事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湘北扩军此后,太平军围攻长沙,不克,遂再次转移。
而在益阳、岳州湘北地区,太平军得到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发展!
1、规模再翻倍。
在湘北期间,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起义。
“及至长沙而上,四府土匪附洪者数万人”!
据清方情报显示,到岳州时,太平军能战之士约达到5万人,总规模“数十万”。
2、“水营”的建立。
益阳、岳州等资江、洞庭湖地区,历来有大量的水手!
当太平军经过这些地区时,大量税收、船民加入起义军。
太平军在益阳,获船数千之,在岳州,又获船5000余只!
如此,一方面,太平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拥有了夺取制水权的战略力量,从而为纵横长江,拿下武昌、九江、安庆、江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以船只运输兵员、家属、物资,效率远非陆路可比,因此,太平军全军的机动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3、物资更为丰富!
岳州富庶繁荣,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稻米、木材、油盐等物资皆在此集散。
同时,三藩之乱时,吴三桂与清军在此甚久,因此,当地军事物资也储备丰富。(“三藩之乱”时的物资到此时是否能用,有多少能用,历来很有争议。但李秀成后来特意介绍在此得吴三桂所储军资,自然不是信口胡说)
太平军在岳州,获得了粮食、油盐、银钱外,又缴获了大批炮械、火药!
而由于有了大量的船只,所有这些获取的物资、器械皆能运走!
如此,太平军长期存在的军资困难初步解决!
在湘北地区的扩军,使太平军人力、物力皆得到了显著提高!
当太平军离开湖南,驶入长江、直驱武汉时,“千艇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镫,沿路凯歌声”,已是一支难以阻挡的强大力量!
武昌大扩军随即,太平军打下了武汉三镇!
武汉,“九省通衢”之地,清代时,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拿下此处,太平军的实力进一步大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然而,太平天国在武昌的做法,既使其规模膨胀,又带来了严重问题。
1、兵力剧增,但素质下降。
入武昌后,杨秀清立即号召百姓拜上帝。
贫苦居民纷纷报名入馆,25人一馆,“皆设头目领之”,男女分行。女馆设女官管理,仅为森严,此外,还有老人馆、能人馆,分别收容年老者和残疾的拜上帝居民。
入馆后,生活资料由圣库统一支给。人们不再有私人财产,所有人按照军营生活分配物资。
而对于不愿入馆者,原则上“遂弗强”,也不强迫。但是,他们要进贡,“进贡者仍各归本业”,“依然为民”。
如此,太平军的规模迅速膨胀,但问题也很严重!
此次扩军,太平军规模达到了50万人,能战之士达到了10万左右。
这个规模是很大的。
但是,其中,既包括了妇女、老人,也包括了残疾人,所以战斗素质反而是下降了。
何况,男女分营,直接拆散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
所以,后来出现了大量逃亡,对军心、士气带来了严重挫伤。
由此,尽管看起来部队规模扩大很多,即便是能战之士的规模扩大也不少,但是,太平军的战斗力得到的提高却并不多!
2、所得物资丰富,但负担同样沉重。
打下这样的特大城市,太平军很快就“发财”了。
光是没收的藩库、储粮库、盐道、府县库银,“约银百万”!
而存城军装、火药、炮台,也一律没收!
此外,通过没收官绅财产,也得到巨额财富,光是程家一家就没收了“元宝六十万等”!
此外,太平军又通过对富户“打先锋”,“逼索金宝”!仅富户李详兴一家,就搜走了藏银120万两!
如此,太平军财力大增!
要知道,对面的大清,咸丰爷即位时,国库存银也不过500万两,同治即位时,国库存银约200万两···
也就是说,光是没收武昌的存银和从李家打出来的藏银,太平军就比对面的皇帝老儿有钱了!
而太平军的所得,还不只这些!
前面说到,入馆者交出全部私人财产;未入馆者也“进贡”。
但是,在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太平军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前面说到,“入馆”者皆从军。
“入馆”者中,能战之士的比例很低下,妇女、老人的比例很高,占了80%!
这些人虽大多战斗力不强,但也都是要吃饭的。而且,是既已从军,就基本脱产了的。
所以,太平军中也就长期有了大批既脱离生产,又缺乏战斗力的人员,他们对战斗力、经济力都不能起太大帮助,却需要长期消耗大量的物资!
因此,尽管后来太平军所占据的地区多为农业条件较好的区域,但粮食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太平军!
3、短期得益大,但长期而言,政治上的损失较大。
武昌是太平天国打下的第一座大城市,也是第一次推行城市政策的城市。
此前,太平军所施政策,多是在农村。
当时,太平军在广大农村地区秋毫无犯,甚至将剩余粮食物资接济贫苦百姓。
而从清军间谍的汇报看,当时,太平军不但保护了贫农、,连富农的私人财产也进行了保护。
可以说,大量农民踊跃参与太平军,与太平军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然而,在武昌这次扩军过程中,太平天国对私人财产的剥夺却是比较彻底的。
一方面,“入馆”者交出了全部私人财产,自不必说。何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人是强征入伍!很多人的私人财产是不加区分的没收了!
另一方面,对于不愿“入馆”者虽然原则上是“弗强求”,全靠自愿。但实际上,许多人“进贡”,是因为害怕被强制“入馆”,而被迫大量“进贡”,实际上也损失了大量私人财产!
更不必说的是:男女分营,对家庭生活的破坏,不符合人之常情,在政治上减分是不少的!
因此,此次扩军,短期成果虽然很大,但就长期而言,是一次不成功的城市政策尝试,使太平军在政治上减分不少!
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一样。
农民军之所以在受到重大挫折后,又能迅速壮大起来,根本在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人心,人民活不下去了!因此,太平军在湖南、湖北的迅速壮大,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大清统治的不得人心!
如果太平军能够经得起考验,是可能顺应人民愿望,推翻大清的统治的!
遗憾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们,到底还是没有经受住考验,在随后的岁月中,变得比对面的大清更加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