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中国钱的伊朗,要在特朗普上台前,从中国运回17.5亿美元石油?

小彭的灿烂 2025-01-21 05:40:42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最近国际舆论场上有个话题引发热议:伊朗赶在特朗普上台前,急切地要从中国运回存放在大连和舟山港的2500万桶石油。

据多国媒体报道,2024年12月27日,伊朗外长为此专门访华并进行交涉。

这一举动看似简单,背后却牵扯着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利益纠葛,以及变幻莫测的全球政治局势。

那么这2500万桶石油究竟为何会存放在中国港口?伊朗又为何在此时如此急切地想要运回呢?

【石油缘何滞留中国】

时间回溯到2018年,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措施,旨在遏制伊朗的石油出口。

而在这场制裁风暴中,特朗普政府却给予了伊朗油轮一定的豁免权。

这一豁免权如同给伊朗石油出口打开了一扇狭窄的“窗户”,伊朗瞅准时机,为获取更高利润,精心策划将2500万桶石油运至中国。

彼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拥有广阔的石油需求和完善的港口设施,成为伊朗这批石油理想的转运地。

伊朗计划从中国港口将这批石油转售给第三方国家,期望借此在制裁阴影下开辟出一条石油贸易的“求生通道”。

但好景不长,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朗普政府很快取消了对伊朗的油轮豁免权。

这一政策突变,犹如一记重锤,打乱了伊朗的如意算盘。

原本计划顺畅流转的2500万桶石油,因被明确标记为伊朗石油,面临着重重阻碍。

在严格的制裁环境下,即便国际市场对石油有着强烈需求,这批石油也难以直接出售。

同时,由于美国制裁带来的连锁反应,其无法通过中国海关清关。

无奈之下,这批石油只能无奈地滞留在大连和舟山港,仿佛被定格在了时间里,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巨额费用与价值缩水难题】

在这漫长的滞留岁月里,一个棘手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仓储费用。

由于这批石油在大连和舟山港存放长达六年之久,位于大连的储油罐所属的辽宁港口集团下面的能源公司,向伊朗提出了支付4.5亿美元以上仓储费的要求。

这笔巨额费用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伊朗的心头,对于长期遭受经济制裁、国内经济面临重重困境的伊朗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

祸不单行的是,石油长期存放还导致其价值大幅缩水,原油长期储存,存在诸多风险。

尽管原油相比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黏稠度和可存放性较强,但长时间存放,一旦保存条件出现问题,如不能避免与空气大面积接触、遭受日晒或雨水灌入等,都会导致原油内部发生变化。

其中,轻质成分会加速蒸发,使得原油品质下降,最终可能只剩下难以利用的沥青,这让石油失去了原本大部分的利用价值。

据估算,2018年这批石油价值约20亿美元,而如今按当前的石油价格计算,这批石油仅价值17.5亿美元。

【外长访华】

时间来到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伊朗外长阿拉格奇踏上了访华之旅,此次访华,石油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

回国后,阿拉格奇迅速采取行动,“敦促”中国交回滞留在大连和舟山港长达6年的2500万桶石油。

这一“敦促”措辞,在外交语境中显得颇为强硬,给原本友好的中伊关系蒙上了一层紧张的阴影。

伊朗方面如此急切,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特朗普即将再次上台,其过往对伊朗的强硬态度让伊朗心有余悸。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就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严厉制裁,而此次若再次执政,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尤其是在石油出口方面。

伊朗深知,一旦制裁加剧,这批滞留在中国港口的石油将面临更大的销售难题,其经济价值也将进一步受损。

因此,赶在特朗普上台前出售这批石油,对伊朗来说迫在眉睫。

面对伊朗的急切诉求,中国秉持着一贯的公正、公平原则,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回应。

中方明确表示,伊朗若想出售这批石油,必须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

这意味着伊朗需要将石油从港口储油罐重新装载到船上,在海上进行船对船转运,并重新登记石油来源后,才可以开展后续的出售工作。

同时,对于这批石油在长达6年滞留期间所产生的超过4.5亿美元的仓储费,伊朗也必须妥善解决。

中国的立场坚定且清晰,既尊重伊朗对石油的所有权,也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公平公正。

【伊朗的经济困境与政治考量】

伊朗的经济因长期遭受制裁,早已千疮百孔,自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后,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持续至今,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加码。

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更是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严厉制裁,切断了伊朗银行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联系,使得伊朗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困难重重。

伊朗的支柱产业石油出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1世纪前10年,约有950万伊朗人陷入贫困,过去15年里,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增加了两倍。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这批滞留在中国港口的2500万桶石油,对伊朗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缓解经济困境的“救命稻草”。

伊朗急需将其变现,以获取资金来稳定国内经济、偿还债务、维持社会运转。

从政治层面来看,特朗普上台后大概率会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这将进一步压缩伊朗的国际生存空间。

若伊朗能在特朗普上台前成功出售这批石油,不仅能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缓冲,还能在未来与美国的谈判中增加筹码,提升自身的话语权。

【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这一石油事件,如同投入国际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就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长期以来,伊朗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裁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束缚着伊朗的经济发展与国际交往。

在这种严峻的外部压力下,伊朗积极寻求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加强合作,期望借此打破外部封锁,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中国与伊朗的关系,在过往岁月里不断深化,双方在政治、经济、能源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

2021年3月,中伊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涵盖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领域,彰显了两国合作的深度与决心。

而此次伊朗外长在石油问题上的强硬“敦促”态度,给中伊关系带来了一丝紧张气息。

这一事件不仅考验着两国在经济利益上的协调能力,也对双方长期积累的友好互信关系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伊朗对西方态度的转变也值得关注,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多次释放出与西方和解的信号,表达了重启并深化与西方国家建设性对话的意愿,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除或减轻制裁,为伊朗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这一转变使得伊朗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立场和态度可能会受到西方因素的影响。

在大国博弈的复杂国际棋局中,伊朗需要在与西方改善关系和维护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合作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避免因外交政策的失衡而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结语】

此次石油事件对中伊关系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从短期来看,伊朗外长强硬的“敦促”态度,使得中伊关系在石油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摩擦。

但从长远视角审视,中伊两国长期以来建立的深厚合作基础,不会因这一事件而轻易动摇。

双方在经济、政治、能源等多领域的合作,早已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一直秉持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与伊朗保持着友好往来。

参考资料:

联合早报在2025-01-08关于《特朗普上台前夕 伊朗试图出售滞留在华的17.5亿美元石油》的报道

上观新闻在2025-01-04关于《高端访谈丨专访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报道

环球网在2024-04-17关于《美众院推法案企图制裁中国买伊朗石油,中方此前已多次表态!》的报道

观察者网在2025-01-13关于《"中印被迫转向"?》的报道

0 阅读:0
小彭的灿烂

小彭的灿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