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植物也是一样的。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植物物种。例如在我国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就生长着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水果。如人心果、人面果、嘉宝果、黄皮果等等。今天笔者要给大家分享的这种植物,它就是南方特有的一种水果。很多北方的朋友没有吃过,甚至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闻所未闻,它就是余甘果。
余甘果在南方较为常见,特别是海南、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是非常重要的庭院果树。它喜温暖、忌霜冻,天一冷,它的叶子和花都会掉光,甚至直接冻死。所以这种植物只有在炎热的南方才能见到。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和认识这种植物。如果你正准备去或者已经生活在南方,那么你一定要尝尝这种野果,味道非常的独特。
认识余甘果、了解余甘果
余甘果,因其果实成熟之后初食味酸、涩、苦,咀嚼过后却有回甘滋味,故而得名余甘果,有苦尽甘来之意。余甘果原产于印度,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
余甘果也叫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油甘果、牛甘果,它是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和有毒植物泽漆(五朵云)是同科植物,同科不同属,“表兄弟”关系。
余甘果植株不高,通常5米左右,它的树皮灰白色,非常的薄,易脱落,露出里面大片红色的内皮。余甘果的叶子互生,有点像含羞草,整齐排列。叶子呈线状披针形或者线状长圆形,光滑无毛,整体看上去有点类似于合欢。余甘果的花期在初夏,花簇生于叶腋,花很小,有6片花萼,呈黄色。它的果期在秋季,9-11月份,现在这个季节正是余甘果上市的季节。
余甘果的果实呈球形,成熟之后为绿白色或淡黄白色,果实肉质。宋代《图经本草》中就有收录余甘果,其中还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书中记载:“庵摩勒(余甘果)......木高一、二丈,枝条甚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合欢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雕,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黄,随即结实作关,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胄白色......”,描述的与现如今的余甘果一致。
余甘果的食用价值
余甘果是一种水果,它是可以食用的,可以生吃,味道浅尝略微酸涩,非常的开胃。在细嚼又有回甘,而且嗓子很舒服,过后喝水都是甜的,总之口感很独特。
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用它来榨汁泡茶喝,当然在两广地区更多的人则是喜欢将它腌制(加蜂蜜)之后再吃,是两广地区很多人儿时童年的回忆了。此外余甘果还可以用来制作泡菜、煲汤乃至制作甜点,总之吃法很多。
不过可惜的是余甘果和黄皮果一样,非常的不耐储存,运输不方便,所以这种水果一直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如果大家去两广地区旅游,可以尝尝,价格不贵。本地购买5-10块钱1斤左右,最高不会超过20元1斤。
余甘果不仅味道独特,事实上它的营养价值也非常的高。据科学检测,余甘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其含量远超同等重量的柠檬以及猕猴桃。像我们日常补偿维生素C,一天两颗余甘果即可满足日常维C所需。
余甘果的药用价值
余甘果是药食两用的植物,它的果实余甘果(余甘子)早在2002年就卫生部列入了药食同源物品名单当中。所以说余甘果不仅是水果,同时它也是极为珍贵的传统中药材,早在唐代《唐本草》中就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余甘果以叶、根、果入药,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像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烦热口渴、高血压、消化不良,腹胀,其实都是可以用到余甘果树的各个部位的。《本草纲目》里就说:“余甘果(余甘子),味甘寒、无毒,主风虚热,补益强气,久服,轻身,延年长”,可见余甘果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朋友们了解了吗?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于余甘果了解了吗?你吃过余甘果吗?在你的家乡有余甘果这植物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