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骗了,身为北宋顶流的他,不仅不凄惨,还是史上最幸运人

西方寻史 2024-12-14 17:26:19

“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是对苏轼的真实写照,课本上的苏轼似乎很是悲惨,仕途不顺,遭受了种种磨难,可他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苏轼似乎总能随遇而安。

只是,苏轼的生活真有那么悲惨吗?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他是个被天道眷顾的幸运之人?

出身名门

1037年,苏轼出生了,他的人生光是开局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初唐大臣苏味道是他的先祖,苏家每代都会出几个能人,可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轻时放弃学业游览名山大川,眼界和学识都极为开阔,游历完成后才开始学习,乃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古文方面颇有造诣。苏轼的母亲也出身不凡,常用名人事迹勉励苏轼,对其有着莫大的影响。

苏轼11岁时,爷爷不幸逝世,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父母去世是要守孝三年的,在这期间不可入朝为官,苏洵也因此被迫居家,便将重心放在了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之上,将自己所有的知识与见解都传授给了苏轼和苏辙。

后来,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苏辙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了京城进行科举,初次参加考试的苏轼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就连当时第一的知名度都没他高。

由于是封着名字批阅的试卷,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也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本欲评其为第一,可又觉得像是自己弟子的文风,为了避嫌,便将其降为了第二。名字掀开之后,才知卷子是苏轼的,误会一场。

因为此事,欧阳修还专门找到苏轼攀谈,对其表露出来的文采大肆称赞,还评价他说:“苏轼不仅会读书,还会用书,以后他的文章肯定能超群出众。”因为此事,苏轼一下子就被传的神乎其神,怎么不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只可惜这个时候苏轼的母亲逝世,一家三口只好赶回家乡守丧。不过这次守丧的影响并不大,苏轼回到京城之后官运亨通,在欧阳修等人的大力推荐和他的才学加持之下,一路高歌猛进,仕途顺畅。

可就在这个时候,时刻陪伴在他们兄弟二人身边照顾的父亲苏洵却不幸离开人世,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跟随自己父亲的棺椁,一路回到老家,让苏洵落叶归根,自此二人便成了彼此唯一的亲人。

又三年丧期,待苏轼再次回到官场后,一切都大变样了。

兄友弟恭

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了牵涉巨大的王安石变法,欧阳修等人因为与他观点不一致,惨遭排斥,被迫纷纷离开京城,被挤出了权力中心,此时的朝廷数王安石一家独大。苏轼回到京城时,入目的都是新面孔,曾经的熟人几乎无一幸免。

苏轼虽势单力薄,可却不忍看皇帝听王安石一人所言,多次上书分析王安石新法的不妥之处,对其进行了痛批。听闻此事后,王安石愤怒无比,不过区区一个小官,竟敢说他的不是?当即吩咐同阵营的御史上书状告苏轼的错误。

苏轼明白,自己还远不足以和王安石对抗,无奈之后自请离京,以退为进,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杭州通判。从这时起,苏轼的为官之路就多次受挫,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1079年,苏轼被派遣到了湖州当知府,这湖州乃是浙江省境内,与京城的距离可当真是不近。既然担任了新的官职,无论愿不愿意,是不是高升,都得给皇帝写封上表信,这本就是例行公事,可谁知竟出了岔子。

苏轼是大诗人嘛,写信的时候因为习惯,难免就加了些个人感情进去,这一加不要紧,可算是被有心之人抓住了他的尾巴。

这些人逐字逐句扭曲苏轼的意思,说他心怀怨恨,狂妄自大,瞧不起朝廷看不上皇帝,反正是什么罪名大,就把什么安到苏轼身上。皇帝一听,一个人说有问题那可能是诋毁,可这么多人都说有问题,还能是诋毁吗?

当即就下令将苏轼抓回京,关进了监牢之中,在变法派的撺掇下,皇帝甚至生出了将苏轼处死的念头。朝中想让苏轼死的人不少,想让他活命的也多,与他同一阵营的元老虽然抵不上王安石对皇帝的影响,可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纷纷替苏轼说好话。

苏轼的弟弟苏辙更是忧兄心切,找到皇帝慷慨陈词,要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只为能换得哥哥苏轼一条性命,那份兄弟深情令不少人都感动落泪。

到这里,皇帝已经开始犹豫了,毕竟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了一则法令,士大夫犯罪,不得杀之,不过令他最终决定放过苏轼的,还是因为王安石的求情。当时的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治见解不同,可却也只苏轼之才,心中不由得升起了惜才之意,便上书替苏轼说了几句,保全了他的性命。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虽然苏轼最终被贬到湖北当了个低微的小官,但能活下来已经算是他福大命大了,哪里还能用不幸来形容呢?

三段佳缘

被贬到湖北后,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二人的开导帮助苏轼走出了低谷期,也是他能时刻乐观积极的贤内助。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与他同乡,二人都出身名门世家,门当户对,当时的王弗才16岁,苏轼也只大她三岁而已,着实良缘。

二人感情极好,浓情蜜意,乃是当时的一段佳话。刚认识时,苏轼对王弗的爱只是因为她比较贤良温柔,是个持家的好手,在长时间的相处后苏轼才发现,他这妻子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温良恭俭是王弗最基本的修养,在学识方面她也有很深的造诣,虽然比不上苏轼的学富五车,可却也能与他谈论一二,发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现王弗的文学修养之后,苏轼更像是捡到了宝,对妻子疼爱有加。

只可惜啊,王弗去世的早,才刚二十七岁就与世长辞,受此打击的苏轼悲痛欲绝,只能作诗聊以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读来就令人悲痛的诗句就是苏轼为怀念王弗所作的。

王闰之从小就羡慕姐夫才学出众,在堂姐王弗去世后,更是不顾年龄差距,坚持要嫁于苏轼当填房。她虽没堂姐才学高,却更加勤劳能干,在苏轼最落魄的时候,她还与丈夫一起摘野菜,开垦了荒地,种粮食维持生计。

苏轼对这个不离不弃的姑娘十分感激,在苏轼死后,苏辙还将他们二人的尸身葬在了一起,圆了他们生同室死同穴的誓言。

王朝云出身贫苦,年纪轻轻就沦为歌姬,是苏轼将她从青楼中赎了出来,自那之后,她便日日陪在苏轼身边,红袖添香,给予苏轼精神上的慰藉。苏轼也曾说王朝云是与他精神上最为契合的人,在无数个悲苦的夜晚,是王朝云婉转动听的嗓音排解了他的苦闷。

结语

虽然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可苏轼却能同时得到贤明的父母、亲密的兄弟、忠贞的良妻,属实已经是大幸事了。

参考来源:

百科词条-苏轼

中国作家网-苏轼的三任妻子

0 阅读:55
西方寻史

西方寻史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西方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