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是个这几年被说烂了的词。尽管很多斜杠青年活得潇洒,工作之外能旅行、写作、开公司、投资,令人羡慕得不得了,但是我们身边,过得这么成功的斜杠青年并不多。我自己辞职之后,做自由工作者的那段日子,收入也不如正式上班来的稳定。
那我们还有必要在工作之余,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开辟新赛道、去开启暂时赚不到什么钱的副业吗?
最近对这事又有了新的感触。起因是有一个大神的文章讲了如何挣钱,他提到,人应该同时拥有两种擅长的能力,这样才能把优势最大化。
其实这一点在英国作家伊恩·莱斯利《好奇心》这本著作中就有提及,我们应当像“狐猬”一样觅食。狐猬是刺猬和狐狸的合称。狐狸躲避敌人方法多样,有创造力但耗费精力;刺猬只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蜷曲身子用刺来保护自己。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和成就,就要像狐猬那样,既知道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又能广泛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事情用以整合。
在我看来,斜杠青年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开启双赛道模式,会让人生有备无患、转变灵活,很多时候,两种能力还能够互利互补,成为自己真正的优势。
No.1. 放大你的优势
身边会写作的朋友比较多,但是写作这个第二能力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的方式并不相同。
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她的写作能力使她在大学毕业之前就找到了写新媒体心理学科普文的实习。正式工作后,虽然主业是心理咨询师,但是业余时间也有源源不断的约稿,还被邀翻译了多部心理学书籍。
看了她的经历,我才知道,原来翻译书籍并不需要行业里的大牛(大牛也没那么多时间),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哪怕资历浅,也有很多机会。
我还听说有位妈妈原来在科技媒体写稿子。那份工作需要她经营好几个微信号,加满各个创业公司的人去采访、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生娃后,她决定用更多时间陪娃,于是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加入了保险行业。
她经常在朋友圈发布一些对保险行业的分析——写惯了行业研究的深度稿件,对这种特别拿手。那些被采访过的人看了她的朋友圈,很多人主动找她推荐保险,至今她都不需要额外去寻找客户,在家就有源源不断的业务。
No.2. 双面人生,双倍经验
还有一次听了一个讲座,那位讲师专门讲了一下自己打羽毛球的经历。他特别爱打羽毛球,并且学得很认真,在非专业人群里算是顶级水准。这是爱好,并不挣钱;但这也不仅仅是爱好,因为可以帮他主业挣钱。
他说,我们行业竞争太大了,一年KPI不好看就要焦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何去何从。看着其他行业的人过得滋润,自己心思也会飘。在工作中的苦闷和挫折不那么容易解决,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熬过去。
他完全把羽毛球当作第二职业去练习,刻苦练习以求技巧精进,遇到瓶颈寻求专业帮助、寻求突破。
因此,在本职工作中遇到挫折,他不会想要转行、逃避,他总是会用打羽毛球的经历激励自己:打羽毛球并不是克服一个瓶颈就能一路坦途,不断提高,相反,只要还有追求,就会遇到更多的瓶颈,需要付出更多去攻克。所以,他知道:做任何事,困难、障碍全都是必经之路,自己能做的唯有不断克服。
打羽毛球在身体方面,是放松和解压。在心理方面,则提供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职业和人生。两种人生体验,双倍经验,他比别人经历得多、看得远,因此年轻时不迷茫、人到中年也不因中年危机而泄气。
回顾这些人的案例,让我们知道,成为斜杠青年本质上不是一件表面光鲜的事,它需要人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更多的思考,了解自己的优势,联结更多的人。
就我本人来说,其实也享受到了斜杠青年的福利。我从小就兴趣爱好广泛,可惜大学学了一个与自己兴趣无关的专业——日语。但在我努力经营下,日语总算成了我的专业饭碗,而与此同时,我也不忘拉扯着自己其它方面的兴趣,直到几年前,锁定重点培养的第二爱好和擅长点——写作,发展出了第二职业。写作和我的日语翻译本职工作相辅相成,相信未来我还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此外,我还有一个业余爱好绘画,虽尚未成为收入来源,但已然给我带来不少好处,它令我放松、平静,且帮助我结识更多的朋友。
就连我前两年学着玩的钢琴,也在带娃学琴的过程中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再说说最近给我做心理咨询的老师,她是教物理方面的大学老师,因为喜欢心理学,又考证成了心理咨询师。她现在的心理咨询案子几乎排满了空余时间,让她干得不亦乐乎。
所以说,脚踏实地的付出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