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电动两轮车行业掀起一场以“女性专属”为核心的产品革命。雅迪、爱玛、绿源、极核、新日等头部品牌密集发布高颜值、智能化、场景定制化的女性车型,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到渠道布局全面向女性消费群体倾斜。头部品牌的集体转向,也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事实上,当下电动两轮车的女性出行市场崛起,在汽车领域早已得到印证。雷军在解析小米SU7 Ultra时就重点强调了对女性用户喜好的迎合,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女性车主占比突破42%1、中高端车型女性决策权占比超60%时,整个出行产业转向“她定义”是必然趋势。
结合汽车消费的需求演变,我们从消费环境、政策红利和市场竞争等维度,来谈一下电动两轮车的“她趋势”。

女性消费早已超越基础代步需求,转向对情感价值与生活美学的全方位追求。与女性汽车用户的崛起一样,电动两轮车女性用户占比从2023年的45%跃升至2025年的55%,成为市场核心消费群体。
这一群体对产品的评判标准发生根本性转变:颜值即正义的审美主张催生马卡龙色系、IP联名款等设计潮流;场景精细化需求倒逼品牌解决穿裙装解锁不便、带娃骑行稳定性等痛点;科技隐形化体验则要求智能功能摒弃复杂参数堆砌,转而提供无感解锁、雨雪模式等“无负担服务”。

以雅迪摩登系列为例,其“摩登高颜值 10重安全防护”分别指向女性用户关切的“高颜值”和“出行安全”。
而绿源Moda50-Q则通过九大定制骑行模式,直击女性日常通勤中的尴尬场景。

同时,这两款车也分别通过与超人气IP三丽鸥、Loopy的跨界合作,强化电动车的“社交货币”属性。

另外,极核电动的首款女性车MO1也非常有看点,将女性对美的追求与潮酷元素融为一体,打造了截然不同的女性出行风格。
而这种从“工具属性”到“生活方式载体”的转型,也标志着电动两轮车正式进入“她定义”时代。

2025年国家层面推行的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为行业注入强心剂。政策明确鼓励淘汰老旧车辆,置换符合新国标车型,并给予最高30%的购车补贴。这一导向与女性消费特性高度契合:女性用户更倾向于将电动车视为“耐用消费品”而非“易耗品”,对安全性能、品质保障的敏感性使其成为换新主力军。

数据显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带动女性换购率提升25%,与电动两轮车“国补+品牌补贴”双杠杆刺激女性换新需求形成政策联动类似。
在2025年换新政策出台后,爱玛、雅迪、绿源等品牌快速响应政策,引领降低换新门槛。例如雅迪在南京地区推出最高1000元/辆的置换优惠,并结合摩登系列的10重安全守护技术,精准匹配女性对“确定性”的价值诉求。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共振,加速了女性出行市场的崛起。

当电动两轮车市场渗透率逼近饱和,传统以续航、动力为核心的竞争模式已触及天花板,汽车市场已验证的三大商业规律,正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加速复现,这也将成为女性出行的关键破局点。
价格带突破:女性车型均价较传统车型上浮15%-20%,这与新能源汽车女性车主客单价较男性高18%一致,印证设计溢价与情感价值的商业化空间;
生态链延伸:从车辆销售向配件定制、社群运营延伸,汽车品牌通过女性社群运营实现配件销售占比提升至32%,与电动两轮车雅迪构建“摩登空间”、爱玛“Miss大小姐门店”以及新日甜心DIY改装服务的用户运营方法论互通,构建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
年轻化破圈:偶像经济+产品定制,实现Z世代用户获取成本下降约40%,这也是近年来电动两轮车掀起新一轮偶像代言风潮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竞争中“女性友好”不再停留于粉色涂装等表面符号,而是深入产品定义底层逻辑,“男性车缩小版”的思路被彻底摒弃,更加符合女性人体工程学、高跟鞋友好踏板等设计重构女性骑行体验,印证了深度用户洞察的商业价值。
2025年电动两轮车品牌的集体转向,本质是一场用户主权觉醒引发的产业变革。
当女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出行美学与技术进化的定义者”,行业的竞争维度已从硬件参数升级为生态构建能力——谁能持续挖掘未被满足的场景需求,谁能将科技转化为温暖的生活提案,谁就能在这场“她经济”卡位战中赢得先机。
这场变革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其带来的涟漪效应或将重塑整个出行产业的价值坐标系。
变数
最怕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