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被击毙,李天霞愣是不救,蒋介石怒令:就地枪决!结果如何

陶陶读历史 2024-08-05 12:53:24

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全军覆没,上至师长张灵甫,下至普通的伙夫、马夫,全师3.2万人,几乎无一漏网,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

74师的覆灭,不仅让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不了了之,同时也让蒋介石尝到了如丧考妣之痛。秋后算账,在事后的战事反省会中,蒋介石更是大发雷霆,准备将救援不力、坐山观虎斗的李天霞和黄百韬就地枪毙。那么在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和黄百韬到底做了哪些错事,以至于老蒋“龙颜大怒”,要枪毙他们。而这,就要从孟良崮战役说起了。

一、74师并非孤军深入,而是被粟裕挖了出来

在很多关于孟良崮战役的文章里,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张灵甫骄横万分,孤军深入,最终中了我军的埋伏,进而全军覆没。

然而在粟裕晚年的回忆录中,却亲自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说:

“有人说是虎口拔牙,但老虎的嘴巴并不是张开的,只有一点空隙,我们硬切进去,好像天桥的把式开硬功,将敌人左右两翼撑开,把74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里挖出来,不能说74师孤军冒进,它只是稍显突出,而且随即又缩了回去。还是“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更确切一些。”

笔者查阅了历史资料,发现当时的战事一如粟裕所说。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敌我双方的态势是相当不利的。在之前的莱芜战役中,国民党军充分领教了华东野战军运动战得厉害。他们发现,只要自己稍微露出一个破绽,稍微“孤军冒进”一点儿,就可能被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

因此蒋介石放弃了此前“分路合击”的战术,而是采用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也就是打呆仗,结硬寨,以静制动,像一个石碾一样,把山东解放区碾平。

为此蒋介石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指挥74 、25、28、 57 、65、 83师集结于临沂、海州一线;第2兵团司令官王敬久指挥第5军以及整编72 、75 、85师集结于汶上、宁阳地区,打通津浦路后向莱芜、新泰方向进攻;第3兵团司令员欧震指挥第7军以及第11 、48 、64 、20 、84师集结在兖州、滕县地区。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于3月15日堵住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回归山东故道,淹没了解放区大片土地和村庄,切断了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的联系。

就这样敌军数量达到45万,而且装备精良;而我军仅有36万人,不仅装备低劣,而是缺衣少粮。

原本,我军准备歼灭战斗力较弱的第七军和整编48师。然而粟裕却认为,这两支部队出身于桂系,被称为“猴子军”。他们善于运动战,打仗又刁又滑,同他们作战恐怕难有俘获,往往打成消耗战。

相反在粟裕看来,74师是个绝好的对手。当时,华野已经破解了国民党军的电报,查明汤恩伯兵团,以74师为中心,以25师、83师为两翼,向我华野司令部汹汹而来。在25师和83师两翼,又有65师和84师、第7军。

很显然,汤恩伯是想以74师为箭头,来个中央突破。作为箭头,74师只是稍稍有些靠前,绝非孤军深入。然而即便如此,尽打“神仙仗”的粟裕依然想出了一招“黑虎掏心”的妙计,决定将74师从敌群中挖出来。

在粟裕的部署下,华野四纵和九纵在正面全力抗击向华野司令部——坦埠方向进攻的74师。

其二,六纵队在虎将王必成的带领下,协同第一纵队抢占孟良崮西南的垛庄,切断74师的退路。

其三,第一、第八两纵队分别以小部队向敌左右两翼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发起攻击,使敌人无法判定我军矛头所向而无暇他顾,主力则趁机向纵深猛插,隔断74师和左右两翼的联系。

其四,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纵队分别在敌人左右两翼外围阻击敌人。

在三十六计中,粟裕的计谋叫做关门捉贼。强将手下无弱兵,陈毅和粟裕的将士岂有孬种。全军上下一致,军令如山,他们不顾饥饿与疲劳,奋勇穿插。从5月13日早晨到14日上午,华野基本形成了对74师包围的态势。

在关键的15日,王必成的第六纵队昼夜兼程,用48小时狂奔120公里,从从鲁南杀往垛庄,最终将守敌全歼。

此时,已经会过劲来的张灵甫紧急向垛庄进攻,谁知此地已经被华野部队攻占了1个小时。无奈之下,张灵甫只好放弃重炮和现代化装备,收兵于孟良崮,顽强抵抗,等待援军到来。

粟裕神机妙算,包围了74师,但并不能说74师就一定会被全歼。因为74师被围之时,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同样将华野团团围住。形成“我包敌,敌又包我”的复杂局面。如果国民党上下合力、将帅同心,未必就不能中心开花,反过来歼灭我华野主力。事实上,张灵甫和蒋介石也是这么想的。

蒋介石听闻74师被围,又急又喜,他电令汤恩伯各部,一定要同心戮力、全力救援,歼灭陈毅部队实现“国民革命”,就在在此一举了!

然而现实,却让蒋介石和张灵甫失望了。

二、派系矛盾重重的蒋军

蒋介石以“枪杆子”起家,与其说是国家首脑,不如说是个军阀的头头。自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只是表面上摆平了各大军阀。但事实上,各大派系依然面服心不服,对于蒋介石的命令,他们从来都是阳奉阴违,在暗地里挖墙脚。

更可怕的是,国民党军不仅有杂牌派系,在嫡系中央军内部一样也是派系重重。其中比较大的是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集团、胡宗南集团和汤恩伯集团等。也就是说,国民党军实际就是一个军阀部队。有军队,就有这个派系存在,就有你的高官厚禄;没有军队,一切都成了泡影。因此在历次战争中,各派势力均有意保存实力,即使看到友军被围,也往往坐视不救。正所谓“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空有人数和装备优势,却几乎没有打成任何一场解围战。国军只要被解放军包围,就必定面临覆灭的结局,即使强大的美制74师也逃不过这个命运。

74师刚一被围,其实国民党军都是非常乐观的。以当时的态势看,74师高据孟良崮上,吸引了华野五个纵队的进攻,阻击左右两翼援军的,仅有4个纵队。因此在张灵甫以及他的参谋看来,自己距离左右两翼的83师和25师,都不过只有10多公里之遥。至于其他友军,最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孟良崮,最多不过半天、一天时间,只要四面国民党军一围过来,74师不但可以解围,而且还能实现中心开花,创造在孟良崮全歼陈粟大军的奇迹。

至此,对阵双方都各自下了一步险棋,谁胜谁负要看谁能抢在对手之前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为此,战斗尤为惨烈。当张灵甫陷入困境之时,蒋介石的电令也日趋严厉。在他看来,在74师两翼的83师、25师的左右尤为重要。因为孟良崮战役开打之时,两个师距离孟良崮不过只有5公里。

然而令张灵甫尤为心焦的是,两个师的救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期困扰国民党军的痼疾,又一次发作了。

三、张灵甫和李天霞

在很多人看来,国民党军之所以惨败于孟良崮,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首当其冲。有人甚至认为,李天霞是我军安排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下党。

事实上,李天霞自考入黄埔军校以来,就决意于共产党为敌,根本谈不上什么卧底、特工、地下党。他之所以在孟良崮战役中“划水”,是因为他与张灵甫有着解不开的仇怨。

在抗战之前,张灵甫曾悍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最终被蒋介石关入了监狱。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放出了张灵甫,让他“戴罪立功”,任74军第51师305团团长。在德安战役中,他献计奇袭张古山,从而一举成名。由于战功卓著,张灵甫屡获高升,最终坐上了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师长的宝座。对于张灵甫,李天霞简直嫉妒地要发疯。

李天霞是黄埔三期,是张灵甫的老大哥,曾当过他的上司。从资历来看,李天霞在张灵甫之上。从战功上来看,李天霞同样不比张灵甫差,他打满了抗日战争全场,在湘西、雪峰山等战役中大破日军,歼敌无数。

然而李天霞为人跋扈、狡猾且贪财,打仗喜欢保存实力,为老上司王耀武所不喜;相反,张灵甫头脑比较简单,像个莽张飞,对王耀武绝对服从。因此在抗战中,王耀武将李天霞调任为100军军长,任命施中诚为74军军长。就当李天霞满以为自己会成为下一任74军军长。然而谁成想,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自己苦苦张望了那么多年,却让后辈张灵甫摘了桃子。

解放战争时,张灵甫和李天霞互相看不上眼。其中,张灵甫看不惯李天霞的吃喝嫖赌,经常当面斥骂他,让李天霞下不了台。两人的种种冲突,最终为李天霞的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不顾蒋介石的三令五申,就是见死不救。不仅如此,他还只派19旅57团派团副一员,率兵一个连,携带步话机一部,冒充一个旅的编制,在沂水西岸游击。

在孟良崮上,张灵甫亲眼看到李天霞按兵不动、耍滑头,于是气冲冲地给83师打去电话:

“你们搞什么名堂?现在右翼出了毛病,我们有一个旅没有下来,共军大部都过了河,形成了包围。我已经向国防部告了状。出了事,你们要负责!”

后来,张灵甫担心自己语气过重,于是又缓和口气说:

“霞公是我的老长官,上次他受了处分(苏北作战失败,受了撤职处分),我心里非常难过。他现在又来耍滑头,你要告诉他设法补救。我只等57旅撤下来,站住了脚,就不怕了!”

然而任凭张灵甫好说歹说,李天霞却就是不肯大动。只是将本部第57团派上了战场。这个团在苏北战役中曾经被全歼过,其中第三营甚至是由伪军改编补充的,是全师战斗力最弱的一环。在山东解放战争中,李天霞总是以57团打头阵,打赢了是他的功劳,打输了与全师实力也没什么损失,还可以拿来向上面报账。很显然,李天霞是居心是非常毒辣的。

最终,57团不仅没有救到74师,自己反而殃及池鱼,被解放军全歼,连团长都做了俘虏。正是因为这个团的损失,为李天霞后来的脱罪埋下了伏笔。

四、黄百韬的“尽力”援救

在一部分历史爱好者看来,25师师长黄百韬在孟良崮战役是卖力的,并没有卖队友。然而根据整编25师148旅上校副旅长武之觑的回忆,被蒋介石称为“忠勇”的黄百韬其实也打了滑头仗。

众所周知,黄百韬是杂牌将军,他的整编25师也是一支带有杂牌血统的“中央军”部队。可谓是娘不疼,爹不爱。因此在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同样保存了实力。

在74师处境最危急之时,汤恩伯曾让黄百韬和张灵甫兵合一处。根据黄百韬自己的辩解,他率领4个步兵团,拼命向张灵甫靠拢,打得非常激烈。

然而武之觑却回忆:

“我当时看到的情况是蒋介石叫整25师黄百韬部倾尽全力解张灵甫之围,但黄仅用了他二分之一的兵力,即陈士章的一个旅。我当时对地形、敌情皆不明了,又看到黄百韬把他的其他两个整编旅摆在孟良崮西北极其有利的防御阵地的山窝里……”

很显然,黄百韬虽然声称自己已经用了全力。但事实上,他也在打滑头仗。后来黄百韬跟他的部将解释了自己为啥没用全力:

“这次孟良崮打仗,汤老总让我指挥张灵甫,难道张不听李天霞的指挥就会听我的指挥。今天吃了败仗,汤老总称病一走了之,我们可就吃不消了。”

在黄百韬看来,张灵甫是必死无疑的。作为嫡系王牌,74师从来不把25师放在眼里,张灵甫自然也不会把黄百韬放在眼里,又如何会尽力配合。到时候人没救着,自己还惹得一身骚。

因此可以说,李天霞是尽心尽力地掣肘张灵甫,而黄百韬则是阳奉阴违地“救援”张灵甫。

《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相比于解放军的军令如山、众志成城、奋不顾身,蒋军则是相互掣肘、三心二意、明哲保身,国民党军不败,是没有天理。

对于这一点,张灵甫自己甚至都有所预感。在给老上司俞济时所写的信中,也多次表达自己对国军不良习气的不满,他说:

“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而言,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技巧者自以为得志,彼此心存观望,难以合作,决心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对于自己灰暗的前景,张灵甫实际看得非常透彻,而他的死与74师的最终覆灭,实际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1947年5月16日,王必成带领六纵杀伤了孟良崮主峰。至于张灵甫,则也已经毙命。除了被击毙的国民党军之外,几乎全部被俘。粟裕兵行险着,最终惊险获胜。而他的胜利,和李天霞和黄百韬两位猛将的“助阵”是分不开的

74师的覆灭,让蒋介石如丧考妣,至于重点进攻,也不了了之。很快,国民党军便进入了秋后算账的时间。

对此,蒋介石下令,将玩忽职守的李天霞就地枪决,黄百韬则被押赴军事法庭受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天霞和黄百韬都“朝中有人”。

五、李天霞和黄百韬的结局

原本负有主责的李天霞必死无疑。然而李天霞拿出自己积攒的数十根金条,四处活动,最后由汤恩伯去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指挥系统及实地经过,李才恩赦免死,但仍要追究责任。

1947年5月29日,汤司令奉命派一个副官将李天霞“押送”去徐州,不久又送到南京军法会审。李到南京即被保释。6月2日,国民政府同时授予李天霞三等云麾勋章,黄百韬四等云麾勋章。半年后,李天霞复出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泰靖扬指挥官。后任第37军军长,第73军军长。

1949年,李天霞惨败于福建平潭岛,几乎是不战而逃。这一次,蒋介石再一次动了杀念。然而在他旧部的奔走之下,李天霞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仅仅做了两年牢,李天霞便出狱了。他被发配到金门岛,做了一名小兵。相比于之前的军长,可谓是威风扫地。

李天霞往后的岁月,是在台北“眷村”度过的,最惨的是一度自己买菜做饭,好在逢年过节尚能收到当局发的红包,日子过得穷而不酸。逢年过节,还能和老战友们一起把酒言欢,日子也算过得逍遥。1967年2月10日,李天霞与世长辞,时年60岁。

至于黄百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老上司顾祝同的力保之下,黄百韬勉强保住了性命,从而能够戴罪立功。在豫东战役中,黄百韬表现突出,“击退”了粟裕,并受到了蒋介石的表彰。

而在淮海战役的碾庄圩战斗,黄百韬被华野大军团团围住。这一次,粟裕再也没有放跑这个老对手。而黄百韬,也尝到了“友军不动如山”的滋味。在内无粮弹、外无援兵的窘境之中,黄百韬拔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张灵甫落得个同样的下场。

从军法的层面来看,李天霞和黄百韬见死不救,不说枪毙,至少也应该坐牢。然而国民党人事关系极为复杂,使得蒋介石也不敢妄下杀手。这种有法不依,或许也是蒋介石最终败走台湾的一大原因。

1 阅读:453
评论列表
  • 2024-08-24 22:23

    国民党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战,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