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芬半生谱就千曲绝唱,晚年痛失至亲的“音乐教母”

娱乐异次元 2025-03-13 11:24:33

1941年的大连码头,6岁的谷建芬紧攥母亲衣角哭闹“要回日本的家”。身为华侨的父亲肃然道:“记住,我们的血滴在这片土地。”战火纷飞中,母亲用口琴教会她第一首中国民歌,防空洞里的《茉莉花》成了她最初的音乐启蒙。

15岁考入旅大文工团时,谷建芬已能即兴为劳动号子编曲。1952年她带着满脑旋律考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与同学邢波的爱情却在特殊年代遭遇考验——因日侨身份被下放农场改造期间,她为见恋人一面,在零下20℃雪夜步行18公里,冻僵的手指至今无法完全伸直。

1979年,44岁的谷建芬趴在中央歌舞团杂物间地板上谱写《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窗外飘进的邓丽君歌声让她灵光乍现。这首融合流行元素的主旋律歌曲,竟在审查时被批“资产阶级情调”。

顶着压力,她自费组建声乐培训班,那英带着30斤粮票来拜师被拒收学费,毛阿敏揣着癌症诊断书坚持录音。1986年央视青歌赛上,学员包揽金银铜奖,评委席的老艺术家们惊觉:中国流行音乐已破土而出。

2004年儿童节,谷建芬发现孙女只会唱网络神曲,立志创作50首儿歌。丈夫邢波抵押祖宅支持,却在专辑完成前夕突发心梗。急救室里,他握着《春晓》曲谱喃喃:“就差最后一首了......”

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旅居美国的幼女突发脑瘤,视频通话中虚弱道:“妈妈,我想听你弹《烛光里的妈妈》。”葬礼上,谷建芬将未完成的儿歌乐谱折成纸船放入大海,学生那英哽咽着按住老师欲跳海的手臂。

谷建芬如今独居北京老胡同,客厅钢琴上刻着“邢波修复于2003年”的字样仍清晰可见。学生孙楠每周送来降糖药,那英定期带着儿童合唱团汇报演出。2023年六一晚会,孩子们齐唱她谱曲的《三字经》时,镜头扫过观众席泪流满面的老人。

“妈妈你看!”曾孙女指着电视欢呼,谷建芬的大女儿含泪微笑。这位用半个世纪照亮中国乐坛的“燃灯者”,终在童声合唱中寻到生命的回响——那些跃动的音符,早化作不熄的星火,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星空。

0 阅读:34
娱乐异次元

娱乐异次元

带你穿越娱乐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