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带着血与泪的民族融合史

狐狸先森讲历史 2021-02-05 11:30:34

三国魏晋之后,就是南北朝,但这中间还隔着百余年的血泪史,那就是五胡乱华。

这段历史,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互相厮杀,但谁也灭不了谁,最终达成了民族融合,北方出现了统一的政权——北魏。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

01胡人刘渊,兴复汉室

都说“五胡乱华”,这些胡族是怎么来的呢?

匈奴在西汉末期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开始移居长城以南的边境地区。

到后来,气候变迁,天气越来越冷,草原上没得吃,更多的胡族迁移了过来,他们主要在大汉帝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境,和汉人一起混居。

从东汉开始,直到西晋,中原王朝一直利用这些胡人防御北部边境。

这些胡人在中原的地位非常低下,遭受歧视和欺负,早就不满了。

终于,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内部自相残杀得不亦乐乎,胡人们趁乱而起,天下就此变成了一锅粥。

第一个起事的胡人,是南匈奴的首领,叫做刘渊。

刘渊这个人很重要,他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

虽然刘渊他是个胡人,但是他起事的名义却是要兴复汉室。

因为刘渊是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公主所生的后代,他的身份虽然是胡人,却自认为是汉朝的外甥,由于曾经长期在西晋当人质,也精通汉文化。

所以他起兵的口号就是,晋朝窃取了大汉朝的天下,我这个外甥得替汉朝报仇,他声称要向刘备学习,兴复汉室。

刘渊显然意识到,要成大事,必须能够整合汉人。

这个大思路是对的,但是,兴复汉室这口号很难给他带来帮助。

因为站在当时汉人的角度,真要兴复汉室的话,轮得到刘渊你这个胡人吗?

所以汉人不会真正支持他。

反过来,刘渊天天喊着兴复汉室,让别的胡人兄弟们怎么想?

你成功了的话,到底是个汉人国家还是胡人国家?

如果是汉人国家的话,胡人还是要被欺负,那胡人为啥要支持你?

所以,刘渊这个听上去似乎有号召力的战略,实际上却是两边不讨好。

刘渊的做法,也揭示了北方胡人政权的战略困境,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究竟如何处理胡汉关系?

02胡人本位,汉人做奴隶

在刘渊兴复汉室的努力失败之后,就进入到了胡人本位阶段。

胡人发现刘渊的策略不行,两边不讨好,就觉得还不如战略简单点,索性放弃整合汉人的努力,反过来欺负汉人得了,这样至少能把胡人都整合起来。

所以刘渊的后继者也不扯什么兴复汉室了,直接赤裸裸地说了,我这就是胡人国家,汉人在这就是得被统治,被奴役。

对于胡人来说,这个策略无论如何都比刘渊那个靠谱。

虽然很多汉人南逃了,但中原地区的胡人人口仍然只占少数,必须要先把胡人团结起来才能维持统治。

所以,还是胡人第一,先把自己人都拢住再说。

但是,这些胡人本位的国家,统治水准太烂,中原百姓本来已经接受他们的统治了,他们却还经常要来抢一抢,和土匪差不多,完全没拿这些百姓当自己的臣民,这种统治是不可能持续得下去的。

终于,出来一位汉族领袖冉闵,他本来是个胡人皇帝的养子,但遭遇一系列歧视之后,一气之下推翻了胡人朝廷,自立为天王。

冉闵颁出了有名的“杀胡令”,命令对于境内所有高鼻深目多须的胡人都杀无赦,一时间血流成河。

胡人虽然还是少数,但想要把他们全都杀光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政策基本上就是胡人本位正好翻了个个儿,太过于暴虐,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成功的统治政策,必须能把国内的各种力量都整合起来,共同对付外部的敌人。

无论是压迫汉人、还是屠杀胡人,都是把敌人设置在了国家的内部。

对内不能整合,对外无法抵抗,怎么能搞得下去呢?

虽然冉闵的战斗力被赞誉为当世项羽,但还是很快就败在了来自东北的慕容氏之手。

03苻坚的胡汉融合路线

在冉闵暴虐的统治失败之后,后继者就明白了,必须要胡汉融合,才能维持统治。

最先想到这点是,是前秦的苻坚。

就是中学历史课本里,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那个人,东晋以弱胜强,强的那一方、被打败的那一方,就是苻坚。

虽然输了淝水之战,但不要以为苻坚就是个笨蛋。

苻坚绝对是个明君英主,他清晰地意识到,胡汉对立的统治模式,注定会失败,要真正想成就大业,必须消除胡汉差异,打碎各种胡人汉人的小共同体认同,才能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苻坚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没找对方法。

他想打碎小共同体,于是就先从自己所属的氐族开始。

因为他想,如果不能先摆脱自己的氐族身份,那也就没法让别人摆脱胡人身份、汉人身份的约束,也就没法胡汉融合、实现统一大业了。

于是,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宰相,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除了重用汉人,苻坚也重用胡族的力量。

他意识到,要想保持帝国的军事战斗力,还是必须依靠胡族。

既然氐族已经被自己消解掉了,就要广招天下英雄。

苻坚对各种投奔而来的胡族英雄,都收留并重用。

这种态度极为得人心,他很快就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但这个策略埋藏着很大的风险。

当时,有个鲜卑大英雄慕容垂,因为本国前燕发生内乱,被迫来投奔前秦。

宰相王猛一眼就看出慕容垂绝非池中之物,劝苻坚及早干掉他。

苻坚却说,“我正要以诚来招募天下英雄,慕容垂落难来投,我却杀了他,让别人怎么看我”。

结果,不仅没有除掉慕容垂,反倒让慕容垂带领鲜卑部落军,镇守重地。

结果,当苻坚在淝水之战战败后,前秦的兵力损失惨重。

又过了一段时间,慕容垂起兵反秦,兴复大燕,一下就让苻坚的前秦彻底瓦解了。

苻坚的失败,在于他太想超越于胡汉之上,成为天下的共主了。

他的意图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很可惜,他把政治步骤走错了。

在打造起真正的统一帝国之前,苻坚就先放弃了自己的老根据地氐族,他怕氐族不服,甚至保留鲜卑军事贵族,来对抗自己的氐族。

结果是,其他胡族的军事共同体仍然很强大,苻坚的自家军队却涣散掉了。

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家出点问题,苻坚肯定罩不住局面,国家只能四分五裂。

04第二次胡汉融合,促成了北魏的大一统

这个时候,鲜卑人的大英雄拓跋珪崛起。

拓跋氏起家于山西北部的长城沿线地区。

在过渡地带起家的人,必须既懂得草原的逻辑,也懂得中原的逻辑。

只懂得一边的逻辑,就肯定站不住脚。

所以拓跋氏能够建立起胡人汉人相融合的二元政权——北魏。

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和苻坚一样,都琢磨着要实现胡汉融合。

但是又和苻坚不一样,他把步骤走对了。

草原上的部落小可汗们都是军事贵族,他们对大汗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大汗只有把这帮人都摆平,才能说了算。

但大汗要想摆平他们,又必须能够在中原获取足够多的财富,才能用钱把这些军事贵族赎买掉。

于是,拓跋珪先是带领人马扫平了草原上其它部落,再南下进入中原。

在南下夺取了中原的财富之后,拓跋珪的实力壮大了,于是他推行了一个重要政策,叫“离散部落”,就是把部落这种小共同体打碎。

就这样,拓跋珪同时离散了他统治下的拓跋氏部落,和其他胡人的部落。

但拓跋珪也没有把鲜卑部落制彻底毁掉,因为部落制同时是游牧者的军事编制,是其战斗力的来源。

拓跋珪采用了一种新的制度,他把已经被他给离散掉的鲜卑各族,重新编为八部,设立了八部大人来统领他们。

在这种新的制度安排下,拓跋珪打碎了原来的部落制,同时又建立了自己能控制的新部落制。

这样既不受军事贵族的约束,又能保证草原骑兵的战斗力。

这种制度后来演化为隋唐的柱国大将军制度。

北魏帝国实现了汉人和胡人的融合。

这种超越于中原-草原之上的努力,终于将北魏转化为一个二元帝国,皇帝居于各方之上,作为均衡力量,代表着帝国的统一。

这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造。

这样的中原-草原二元帝国制度,被隋唐继承了下来,在元朝发扬光大,最终在清朝达到巅峰。

2 阅读:310
评论列表

狐狸先森讲历史

简介:狐狸先森坚持原创,输出精品内容,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