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欣,今年32岁,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县城。
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靠着勤勤恳恳的工作供我和姐姐读书。
我是家里的小女儿,姐姐比我大五岁。
姐姐早早嫁人,婚后生活也还算幸福。
至于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会城市工作,那时候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的丈夫叫张伟,比我大三岁,是我在公司认识的同事。
他是家里的独子,家住在市郊的农村,家里有一块地,还有一栋两层半的小楼。
结婚前,公公婆婆对我很满意,说我性格好,学历高,工作也体面。
婚后,我和张伟一起住在城里,日子过得还算平稳。
我们的大女儿六岁了,去年年底,我又生了一个儿子。
二胎儿子的降生,让我的家庭陷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事情的开始,是腊月二十,我爸的一句话。
我爸是个传统的南方男人,重视“血脉延续”的观念。
虽然他嘴上从来不说,但我知道,他一直偏爱我这个女儿。
姐姐出嫁后,爸妈对我的期待更多了。
我生下大女儿时,我爸就开过玩笑,说“要是儿子就好了,跟你姓李,我们李家香火就有了。”
当时我只当他是开玩笑,笑着回了一句:“爸,现在都讲平等了,谁家香火不是香火?”
可这次,我爸不再是开玩笑了。
腊月二十那天,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张伟因为工作还没放假,就没有一起来。晚饭的时候,我爸端着酒杯,突然对我说:“欣欣啊,二宝的名字取好了吗?”我愣了一下,说:“还没呢,我和张伟还在想。”
我爸放下酒杯,很认真地说:“二宝啊,我觉得你就别跟张伟姓了,随我们李家姓,行不行?”
我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老李,孩子还能你说了算?这事得他们小两口商量着来。”
但我爸根本没理我妈,继续对我说:“欣欣,你不懂,咱李家到你这儿就断了。我和你妈就你们姐妹俩,姐姐已经嫁出去了,姓也改了。你再不让孩子随咱姓,咱这李家的牌位,以后谁给上香?”
听到这话,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爸说的确实有道理,可我也清楚,张伟家那边对儿子随父姓是理所当然的事。
更何况,张伟是家里的独生子,婆婆早就盼着二胎能生个孙子,现在总算如愿,怎么可能允许不跟张家姓?
晚饭后,我把爸妈的话告诉了张伟。他听完后,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只说了一句:“明天回家,我爸有话跟你说。”
第二天,我带着孩子回到婆家。一进门,婆婆就把孙子抱过去,乐得合不拢嘴。吃饭的时候,公公突然放下碗筷,对我说:“欣欣啊,昨天伟伟跟我说了你爸的意思。咱们张家的人,哪有跟别人姓的道理?”
我低着头没说话。公公继续说:“你也知道,伟伟是我们家唯一的儿子,张家的香火全靠他传下去。你们两个孩子,大宝是女儿,二宝是咱张家的孙子,这姓,怎么改?”
婆婆也跟着附和:“是啊欣欣,咱们农村讲究儿子随父姓,你爸要求这事,太过分了。”
气氛一下子变得僵硬,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就在这时,公公从房间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我:“欣欣,这是我的遗嘱,你看看。”
我愣住了,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张家所有的房产、土地和存款,未来全部留给跟张伟姓的孩子。
公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孩子跟谁姓,这是原则问题。如果你们答应让二宝随你爸姓,我和你婆婆自然不会说什么,但从这份遗嘱开始,二宝就不再是我们张家的孙子。”
我的手有些发抖。公公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二宝改姓,我爸的要求虽然满足了,但孩子在张家将没有任何继承权,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张伟也没吭声,只是低头吃饭。
事情僵持了几天,腊月二十二,我爸打来电话,问我的决定。我有些恼火地对他说:“爸,这姓氏的事,能不能别再说了?张家那边不同意,还拿出遗嘱威胁我,说孩子要是改姓,以后什么都没有。”
我爸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说:“欣欣,你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张家有房有地,可你想过没有,他们的房子能值几个钱?你随便在城里买一套,都比他们的祖宅值钱。”
我有些不耐烦:“可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爸,张伟是他们家唯一的儿子,这种事根本没得商量!”
我爸却不依不饶:“那你妈跟我呢?我们就你们姐妹俩,现在你们都顾着婆家,谁替我们李家着想?”
这一句话,刺得我心里一阵难受。我妈接过电话,试图缓和气氛:“老李,你别说了,孩子有孩子的难处。欣欣啊,你别听你爸的,咱家没那么多讲究。”
挂了电话,我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发呆。张伟从房间出来,看了我一眼,轻声说:“欣欣,要不这事算了吧。”
我心里五味杂陈地看着他,问:“算了,是什么意思?你是让我跟我爸直接说不行,还是让我自己想办法折中?”
张伟叹了口气,说:“这事,你爸有他的道理,我爸也有他的坚持。可孩子是我们俩的,咱们得想想,什么对孩子最好。”
腊月二十三,我最终给我爸打了电话:“爸,对不起,这事我做不了主。二宝,就让他随张家姓吧。”
电话那头,我爸沉默了许久,最后只是说了一句:“行吧,随你。”
挂了电话,我的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掉。我知道,我让爸妈失望了,也知道,自己在张家并没有完全的发言权。
但我也清楚,孩子的未来,比任何人的面子都重要。
这个年,注定不会过得太轻松。
后来,我尝试跟我爸沟通,希望他能理解我的选择。也许时间会冲淡一切,但这一场家庭的争执,给我上了一课: 在婚姻中,我们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只能尽力去做对孩子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