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坚持己见觉得能行,却一仗被打的没了自信,毛主席亲自安抚

东效聊历史 2023-07-06 03:59:09

文/李寻欢

1946年10月,一向谈笑风生,即使在危险时刻也从容不迫的陈毅,突然间仿佛失去了自信,他在给山东军区8师领导的信中说道:“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

而对于陈毅的这番话,部队里竟然没人出言安慰,甚至还有不少士兵私下里对陈毅多有抱怨。

这是为何呢?事情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一、 伟人提出不同意见

1946年5月,国民党撕破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蒋介石在各个解放区周边调兵遣将,冲突显然不可避免了。

在蒋介石看来,靠近南京的山东、江苏解放区威胁极大,因此他特意派遣白崇禧坐镇徐州,进行兵力部署,意图围剿我军。

国军的动静,立即引起我党高层的注意,当时陈毅正在山东军区担任司令员,局势紧张,他连夜提出应对计划,并给中央发去了电报。

陈毅认为,如果国民党挑起内战、进攻山东,山东野战军需要采取一种“北攻南守”的战略,即:向北攻击济南、青岛;对南防御徐州,保卫淮南。

毛主席看完陈毅的电报后,觉得不妥,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部队应该先集中力量消灭泰安、兖州、大汶口一带的敌军。

当时集中在泰安、大汶口、兖州一带的,多是日军投降后留下的伪军,这些伪军在当地烧杀劫掠、为非作歹,深受百姓厌恶。按理说,国民党在接收这些伪军时,应该对那些罪大恶极的汉奸进行惩处,其余的士兵要么改编、要么解散。

但是蒋介石却动起了歪心思,在他看来,这些伪军反正不是“自己人”,何不让他们去和共军作战,当个前排炮灰。

对于蒋介石这点小心机,毛主席早已洞悉,但是对于这些伪军,却不得不打。

原因有二:第一,这些伪军祸害百姓,将其除掉,顺应民心;第二,毛主席想用一计“引蛇出洞”,他告诉陈毅,“消灭上述敌军后,看顽方如何动作,然后决定我主力使用方向,方不陷于被动”。

陈毅接到毛主席电报后,也不会含糊,立即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执行伟人命令。

二、毛主席亲自指点

6月7日,陈毅下令在山东发起“讨逆战役”,当时敌军的兵力部署是:德州一带14000余人;泰安、大汶口一带4000余人;枣庄4000余人;胶县、高密、即墨一带12000余人;周村9000余人。

我军的进攻部署如下:

渤海军区两个团、警备8旅和一些地方武装,负责进攻德州;

叶飞带领一纵,进攻泰安、大汶口;

罗炳辉带领山东7、8两师、新四军二纵,进攻枣庄;

王建安带领山东4、9师和一些鲁中部队,进攻周村;

许世友带领胶东军区7个团,进攻胶县、高密、即墨。

总的来说,除了一纵在攻打大汶口时,出现了一点僵持,其余几路部队都打的顺风顺水,不少城市中的伪军被全部歼灭。这场“讨逆战役”,前后共历时10天,毙敌9000余人,俘虏23000余人,拔掉了一些敌人据点,胶东、滨海两个解放区也因此连成一片。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次进攻决定是正确的。

三、粟裕审时度势,拒绝陈毅的计划

毛主席一计“引蛇出洞”,果然奏效。

就在我军在山东取得大捷不久,南京的蒋介石大发雷霆,怒骂山东伪军“娘希匹”,个个都是无能之辈。

紧接着,这位蒋姓“微操大师”亲自操刀上阵,想自己充当一回“当代韩信”,结果左思右想,愣是没找到破局之法。不得已,蒋介石只能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当时的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

实事求是的讲,薛岳绝对算得上一位名将。在薛岳看来,要想真正消灭中共,关键在于分而击之,所以他决定切断华中和山东解放区的联系,挨个的包饺子。为此,薛岳调集50多个旅,兵分三路,进攻苏中、淮南、山东和淮北的解放区。

虽然是三路进攻,但是薛岳却在兵力配置上面,做了区分。其中,负责进攻淮南解放区的是第5师、第74师、第172师。熟悉解放战争史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国军五大主力的名头,而第5师、第74师就是其中之二,可见薛岳对淮南解放区的重视程度。

薛岳这一手,确实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军在山东鲁南驻扎有山东野战军,在苏中驻扎有华中野战军,陈毅曾和华中局的谭震林商议,计划在7月15日左右,山东主力南下,和华中野战军集合,在徐州一带和国民党决战。

然而,薛岳却不急于决战,反而采用小火慢炖的计策,趁着我军还没反应过来,先派精锐进攻兵力空缺的淮南地区,从南面进逼淮安、淮阴。

眼见国军并无决战意图,反而想把我军分而击之,粟裕断然拒绝陈毅此前的计划,并顶着巨大压力,向中央致电,要求先在苏中地区作战。毛主席亲自阅览粟裕的看法后,表示赞同,要求粟裕在苏中先打几个胜仗,这才有了后来粟裕将军名震天下的“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四、 陈毅南下首胜

7月17日,国军开始向淮南、苏中发起猛攻,华中分局向陈毅发电,希望山东主力南下支援,并稳住泗县、睢宁、灵璧等城。

面对华中的求援电报,陈毅顿感左右为难。

当时,国军已经在胶济一带和山东军区交手,山东部队压力很大。陈毅南下,所能带的兵力只有山东7、8师、二纵,再加上已经驻扎在睢宁的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陈毅手中共有50000余人。

坦白的讲,陈毅麾下的兵力是大于华中和胶济两个地方的,那陈毅为难的地方在哪呢?

答案很简单:陈毅不知道究竟该打哪一个。

当时,国军进攻淮北的军队分为三路,各路平行推进,该打哪一个,一时之间真不好判断。就在陈毅左右为难之际,敌军中路的69师下的60、92旅抵达朝阳集一带,仅一日后, 60旅就改变原有路线,向左路靠拢,而92旅却沿着原先路线前进。

战场机遇稍纵即逝,好在陈毅是一名合格的统帅,他马上发现了敌军的这一动作,并立即要求二纵、九纵、20旅等共13个团,围攻92旅。

二纵司令员是韦国清,此前攻打枣庄时,他就表现出“能打仗善打仗”的作战风格,九纵则由张震率领,张震的作战特点是“头脑清醒、思维缜密”。陈毅也深知两位将军的优势,因此在布置具体作战计划时,特意让二纵担任主攻,九纵负责打援。

7月27日,二纵按照计划,突然对敌军阵地发起猛攻。国军92旅虽然是薛岳老部队,战力强劲,但是怎么也没想到,多日不现身的共军会在此时发起进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二纵士兵作战勇猛,很快就将92旅全歼。而来援的60旅也被张震阻挡在战圈外,难能前进一步。最终,我军经过两个昼夜,取得了一场大胜,歼灭敌军5000余人。

五、 不顾毛主席劝阻,坚持出军

朝阳集的胜利,不仅让普通将士信心为之一振,也让陈毅对战局生出了一种乐观心态,甚至改变了最初的作战构想。

在山东部队南下之初,陈毅就和宋时轮商议,认定:国军力量强大,且队形齐整,只能打击溃站,不能打歼灭战。

但是,朝阳集的胜利让陈毅萌生了打歼灭战的想法。

就在这是,敌军右路172师突然加快前进速度,离开队伍,进占了泗县。“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陈毅正想打歼灭战,就有敌人送上门来了。

7月31日,陈毅、宋时轮联名向中央发去了电报,告知攻打泗县的计划。

我军士气正盛,敌军士气暂衰,我军乘势进攻,这个思路看上去非常合理,但是战场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敌我双方自身的主观问题,客观条件同样重要,比如:天气。

7月末,正是泗县的雨季时期,笔者生活在苏北地区,泗县就在附近。这地方的雨季,真要下起雨来,雨量确实惊人。

当时陈毅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到处都是汪洋,部队每天只能走二三十里,手榴弹很多被水浸湿,部队疲劳”。

但是,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道:“苏中敌气已颓,但淮南、淮北敌人敌气还很旺盛,我决心在淮北打几个好仗,改变局势”。

陈毅甘愿冒着雨季作战不利的风险,决心攻打泗县,是从山东、江苏全局考虑的,再加上他希望通过打几场歼灭战,灭灭敌人的嚣张气焰,所以他攻打泗县的决心非常坚定。

对于陈毅的作战计划,毛主席在8月3日给出了回应: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灭敌人,不可过于急躁。

可见,对于陈毅想要打歼灭战的想法,毛主席是赞同的,但是他老人家反对陈毅急着攻打泗县。

这次,陈毅并没有听从毛主席的建议,因为他在8月2日就已经下达进攻命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六、 泗县苦战

泗县和朝阳集不同,这是一场真正的攻城战。为此,陈毅改变了攻援部队安排,让此前负责打援的九纵担任进攻、8师从旁协助,而二纵则负责支援。

泗县城外有石梁河等五条大小河流,更有数不清的湖泊沼泽,时值雨季,城外壕沟里的水宽达五丈、深达两丈。这些条件已经注定,泗县攻城战将是一场恶战、一场苦战。

8月7日晚,九纵、8师发起进攻。8师在拔掉城外据点后,派出5个营,向城墙靠拢。面对满是雨水的壕沟,士兵们只得冒着枪林弹雨,跳入水中,游到对岸。尽管战场环境恶劣,但是士兵还是勇猛向前,最终攻破泗县北门。

城门虽破,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城中。原因无他,只因为进驻泗县的国军并非普通军队,而是白崇禧经营多年的桂系。

多年后,陈毅说道:“两广军队非常顽强,在蒋军中,战力最强,硬不缴枪,即使是伤兵,也会拿枪攻击。”

攻入泗县城的士兵,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敌人。敌军依托城内房屋作为掩护,和我军进行激烈的巷战,8日,敌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切断了城外士兵的入城路线,8师剩下3个营。在城内苦战,损失惨重。

九纵这边的情况也不乐观,77团在泗县东门和敌人血战,2连军政干部全部牺牲、7连打得最后只有一个班长在指挥。许多战士冲上墙头后,却因后续部队被城外深水困住,而没有后续支援,最终倒在城墙上。

9日,两军已经鏖战许久,仍然难分胜负,眼见我军损伤越来越重,陈毅断然决定:停止进攻,军队转移到睢宁修整。

此战战役,我方毙敌3000余人,但也付出巨大代价,仅8师一个师就伤亡2700余人。战后,我军士气大跌,许多士兵抱怨:“上级领导成天说选择弱点,这次是选错了”。

七、 毛主席亲自安慰陈毅

当时,粟裕正在苏中进行“苏中战役”,已经打完了宣家堡、泰兴、如皋战役,连战连捷,勇不可阻。相比之下,陈毅却在泗县吃了大亏,部队里开始有人指责起陈毅战斗指挥能力问题。

对于这些批评,陈毅都一一接受,他自我批评道:“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错误”。

战场失利,总要有人承担责任,陈毅既不甩锅,也不过多解释,干脆利落的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请求中央把自己撤下、另找统帅。

实事求是的讲,我军有一批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将,如果把陈毅放在其中,论军事能力,陈毅可能不那么起眼。但是,陈毅却有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即:他是一名帅才,而非将才。

古语有言: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陈毅在具体的战术指挥上或有欠缺,但是在战略层次、协调各方、识人用人方面,陈毅的能力之强绝对毋庸置疑。正是因为有陈毅坐镇山东,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之间的磨合才会越来越顺利。

更何况,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仅靠一时战役的小失利,就完全否定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统帅,是不明智的。

为此,毛主席亲自给陈毅打了电话,要他放轻松,安心在华东带兵。经过伟人一番劝导后,陈毅心中雾霾尽散、重拾自信,再度投身于解放事业中。

0 阅读:454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