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水面舰艇的防空武器基本上还是高射炮,舰空导弹一片空白。而此时中国海军已开始承担保卫海洋国土的重任,防空需求大大增加。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虽然我军以劣胜优取得了胜利,但从防空角度来看,如果当时南越出动空军发动攻击的话,将会对仅装备高射炮的中国舰艇构成严重威胁,而凭我国战机当时的作战半径,基本无力在西沙海域为海军提供支援。
因此,尽快获得一种能为整个舰队提供掩护的舰空导弹成为当务之急,在研发中的红旗61防空导弹进度迟缓,且其射程仅10公里的情况下,我国将目光转向了外购。
051型驱逐舰的61式25毫米双管高射炮
而当时我国正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技术封锁,只有英国出于种种目的愿意向我国出口先进武器装备,斯贝发动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引进的。英国当时最好的防空导弹是“海标枪”,它长4.4米,弹径420毫米,翼展达910毫米,全弹重550公斤,最大速度3.5马赫,有效射程70公里,最大作战高度达到22000米,足以为我军整个舰队提供区域防空掩护。“海标枪”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引头截获照射到目标上的反射信号,通过比例导引法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海标枪”导弹系统通常配备2部909型制导雷达,能同时引导2枚导弹攻击2个目标,可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控制战斗部破片摧毁目标。“海标枪”不仅拥有远大于红旗61的射程,还有反舰能力,在70年代算得上非常超前。
“海标枪”导弹进气头锥部有四根尖刺式制导天线
而迅速获得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像后来的“现代”级那样直接引进整舰,事实上当时中英已开始讨论引进42型驱逐舰及其海标枪防空系统的问题,但一艘42型驱逐舰的造价达到了1.2亿英镑,远非当时的中国所能承担,而单买“海标枪”系统仅需1500万,于是后来改为只引进“海标枪”导弹及其技术进行仿制,当时的计划是把051型驱逐舰改装为051S,以加装进口的海标枪防空导弹,后续5艘051S将装备国产化的“海标枪”。
“海标枪”导弹巨大的MK-10双臂式发射架
但1982年的马岛战争改变了一切,在这场战争中被寄予厚望的“海标枪”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一共发射了26枚导弹,仅击落5架阿根廷战机,命中率还不到20%,对低空目标的命中率更是只有10%,阿根廷飞行员驾驶攻击机,以40米的高度低空突防,英国驱逐舰上的雷达根本无法发现。结果搭载“海标枪”导弹的42型驱逐舰被击沉两艘,重伤一艘。在这次实战中“海标枪”系统反应速度慢(发射准备时间长达13.5秒),对低空目标拦截能力差的缺点充分暴露了出来,我国引进“海标枪”的项目遂嘎然而止。
但马岛战争中的失利仅仅是原因之一,总的来说,这个曾被寄予很大希望的项目之所以夭折,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海标枪”防空导弹的动力系统没有前景。它采用了独特的固体火箭助推+冲压发动机续航的动力模式,助推火箭工作2.5秒,将导弹加速至2.5马赫,冲压发动机再接力一直工作至50~70公里的射程,将导弹速度维持在3马赫左右。冲压发动机虽然有结构简单、推力大的优点,但对防空导弹而言,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依赖空气中的氧气才能工作,大过载机动时容易因进气不良而熄火,结果就是“海标枪”导弹的机动性受到很大限制。
这在马岛战争中有充分显示,“海标枪”的目标仅仅是A-4“天鹰”、“堪培拉”喷气机之类机动性能较差的目标,尚且表现如此不堪,面对三代机就不敢想象了。另外它的冲压发动机以煤油为燃料,能量密度远不如固体燃料,这意味着“海标枪”导弹的体积重量很难压缩。英国后来参与研发紫苑导弹实际上已经证明防空导弹的冲压发动机路线是条死胡同了。
发射中的“海标枪”导弹
二,载舰改装难度大。整个“海标枪”导弹系统体积庞大,单是一部909照射雷达直径就达2.4米,发射系统也非常复杂,051型驱逐舰无法满足改装重型海标枪防空导弹的要求,需重新设计舰体才行,满载排水量要上升到4100吨。且051型驱逐舰的原型是苏联的“科林”级驱逐舰,很难与英国能提的舰载武器、火控雷达等设备兼容,嫁接难度很大,改装费用也会水涨船高。
051型驱逐舰改装“海标枪”难度很大
三,中英关系的不稳定也为“海标枪”的引进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英国对于技术转让本来就不热心,恰逢中国与英国香港回归问题上激烈交锋,此时引进“海标枪”导弹及其技术无异于授人以柄,英国一旦毁约,我国的所有努力必将付诸东流。即使顺利引进,以两国不稳定的关系,后续的改进也没有保障,要知道“海标枪”只有60年代的技术水准。
最终,放弃“海标枪”的中国,直到90年代未从俄罗斯引进了“现代”级驱逐舰,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但即使引进了“海标枪”,其“偏执”的动力系统也没有未来,中国海军的区域防空系统还是要推倒重来,那也只不过多走了一段弯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