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吴欣(公众号:吴风起浪)
1965年6月26日,“赤脚医生”职业诞生。他们是未经正式医疗训练、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赤脚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能诊治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处理简单外伤,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宣传防疫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等。其贴近群众,可上门服务且费用低廉,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
但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赤脚医生逐渐走向消亡。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工分制”消失,动摇了赤脚医生业务根基,其服务模式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二是部分地区赤脚医生误诊错诊率较高,损害了自身形象和信誉,导致人们信任度降低;三是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乡村建立起更规范专业的医疗机构,配备了专业医生,能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赤脚医生逐渐多余。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要求对赤脚医生考核,合格者转为乡村医生,无证行医视为非法。至此,赤脚医生数量减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