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的讨论引发了一个关于电动自行车载人规定的疑问:为什么规定只考虑年龄,而不考虑体重?例如,一个12岁的孩子可能比一些成年人还要高大,这使得“12岁以下”的载人限制显得不够合理。
动能与速度:物理规律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辅导高中物理的过程中,电动自行车成为了解释动能的绝佳案例。根据物理公式,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电动自行车的速度或质量增加都会导致碰撞时释放的动能增大,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速度从25公里/小时提升到30公里/小时,动能会显著增加,这正是电动自行车在自行车道上必须限速的原因。
与之相比,小汽车在30公里/小时以下碰撞的死亡率仅为10%,但超过这个速度,死亡率会急剧攀升。例如,速度达到32-33公里/小时时,存活率仅剩10%。
2019年实施的新国标提高了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和重量限制,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网络观点认为,政府未能理解消费者对于更高速度和更长续航里程的需求。
然而,从道路安全的角度出发,电动自行车应该归属于自行车的类别,并受到相应的限制。新国标虽然提高了速度和重量,但也增加了一些安全措施,例如强制安装脚蹬、取消后视镜等等,试图让电动自行车更接近传统自行车。
不同类型的车辆需要在各自的限制下使用,才能保障道路安全和规范有序。
新国标的诞生背景工信部、标准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制定了新的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此前虽然也有国标,但执行力度和更新频率较差,上一版距今已近二十年。
电动自行车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世纪。公共交通系统中,有轨电车是最早的电动交通工具,随后才出现公交车。
而摩托车在我国也曾是普及的交通工具,尤其在80年代盛行一时。然而,自1995年北京实施禁摩令后,其他城市也陆续效仿,摩托车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并未消失,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摩托车的变体应运而生。通过电动化,它变得更轻巧,规避了禁摩令的限制。这种演变反映了人民的出行需求和历史渊源,使得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从摩托车演变而来,而欧美则是从助力车发展而来。
新国标的制定过程非常曲折,最终在2019年4月得以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该标准属于行政法令,具有强制性,约束生产厂商,要求其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才能获得3C认证等。
然而,新国标也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电动自行车被当成自行车,作为低速轻量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又允许其重量和速度增加,使其更像摩托车。
这导致生产厂家希望产品被归为非机动车范畴,以降低使用门槛,但实际使用需求又希望其速度快,能载重甚至载人。
从销售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既希望少受监管,又希望产品性能优越。而从政策和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则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包括混行时的安全、步行和骑自行车用户的权益以及交通事故的风险。
新国标需要兼顾各方需求,降低社会风险,并顾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诉求,以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电动自行车的治理中,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质量、速度等标准,并在上路管理上找到平衡。
例如,将电动自行车速度控制在15公里/小时以内,就可以使其在自行车道行驶,从而利用现有空间,保障各方安全。
总之,电动自行车治理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建立有序市场,又能满足百姓需求,同时降低社会风险的最佳平衡点,这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
速度的诱惑与法规的限制在一些路段上,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很容易达到每小时17至18公里,甚至更高。尽管道路交通法规规定自行车道的限速为每小时15公里,但由于电动自行车重量轻,提速容易,加之执法相对宽松,超速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超速一两公里看似问题不大,但速度是影响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速度增长带来的冲击力呈平方关系递增,其影响远大于车辆质量。
目前道路上常见的电动自行车,尤其以外卖、快递车辆居多,速度通常在每小时25至30公里,甚至更快。这些电动自行车在外形上更接近摩托车,车身较重,低速行驶时稳定性较差,最佳骑行速度在每小时20多公里。
这种“摩托化”的电动自行车与限速15公里的自行车道格格不入,也难以融入现有的城市交通体系。同时,外卖员等群体为了抢单,边骑车边使用手机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进一步加剧了道路安全隐患。
欧美国家的电动自行车是在传统自行车基础上加装电池发展而来,而我国的电动自行车则更像是“摩托车电动化”,两者在形态演变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管理上的难题。
如果不限制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和重量,任其发展,那么就需要将其按照摩托车进行管理,包括驾照、车辆登记和强制佩戴头盔等。
政策制定者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严格限制电动自行车速度和重量,可能会影响外卖、快递等行业从业人员的生计;另一方面,不加以规范,又会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以纽约为例,政府曾试图管制电动自行车,但遭到外卖行业集体罢工的强烈抵制。
针对这一困境,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差异化管理措施。例如,针对以谋生为目的的特殊群体,制定专门的电动自行车标准和管理办法,类似于出租车和私家车的报废年限差异。
此外,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可以考虑专门开辟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或物流专用通道,例如昆明的一些新修道路已经预留了电动自行车道,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从技术角度来看,轻量化的锂电池技术可以降低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使其更适合在非机动车道行驶。
制定电动自行车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合理性、市场需求以及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意见。更理想的情况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规范管理,使轻便、安全的电动自行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