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板仅凭一次聊天就判断某些人不堪大用?
千琴人间百态
2025-01-23 03:59:28
泡泡玛特上市前,投资人对王宁的评价是: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也没有精英。
泡泡玛特上市后,投资人对王宁的评价是:王宁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创业者”的许多优秀品格。
————————————
2008年许家印跟川普聊过一次,说此人不堪大用
所以川普再带三个孩子来谈生意时,许家印老板没有出面,与川普谈的是时任恒大总裁的夏海钧
————————————
提到这个问题,那就不得不来说说蒋校长了,他当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就喜欢通过跟学员聊天发现人才。
他跟学员徐象谦聊过,觉得这个人不善言辞,而且讲话口音太重,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就觉得对方不堪大用!
他还跟学员林育蓉也聊过,觉得这个人文静的像个小姑娘似的,身子骨又单薄,从哪看也不像当兵的料。干脆就拿对方当空气了!
后来这两位被老蒋看不上的学员都加入我党,而且还都改了名字。
这两个人,一个改名叫徐向前,另一个改名叫林彪。
————————————
前段时间去几个地方出差,主要内容就是找人谈话,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谈话的对象,有地市分管这一块工作的副市长,有单位的一把手,有内设科室的科长,还有一些具体干事的普通员工。
去的地方也比较多,有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有落后地区的市县。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这一组谈了差不多有七八十个人。
谈话是提前两周就给谈话对象发了谈话提纲的,包括要了解什么内容都提前告知了,他们也应该准备了挺长时间。
即便如此,一个人行不行,比如脑子是否清楚,是否钻研业务,对问题是否有深入的思考,是否有一定的格局,甚至于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只要和他们谈三五分钟,就基本有个底了,可以说八九不离十。
比如说,有的人,进来拿着准备好的稿子就开始念。级别较高的,会尊重他,让他先表演完。而级别较低的,我们就直接打断他,开始直接提问。
有的人问了三四个问题,就算这些问题都是谈话提纲上已经有的,稍微深入一点,延展一点,具体一点,他们就答非所问,或者像邯郸马科长一样开始重复一些不着调的大话,又或者就是“这个情况我不是很清楚”“我没有接触过这一块”,一问三不知。
这种人,明显就是连谈话提纲具体是什么内容,需要有哪些具体事实来支撑都不清楚,属于脑子不清楚的类型。而且明显不了解也不钻研业务。
有的人你问他问题,就算所问的问题从谈话提纲延伸出去很远很深,他们依然脑子非常清楚,一是一,二是二,有明确的观点,有具体的事实支撑,逻辑非常严谨。
有的人,对问题很有思考,但不是那种发牢骚的思考,而是真的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对上面的一些政策,有因地制宜的想法,一听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
有的人,问及具体的业务,滔滔不绝,跟你说一堆专有名词,还有各种业务细节,但往往和调研主题不搭边,说起来也收不住。这种人,往往就是长期在业务线上干,熟悉了解业务,但脑子不是很清楚,也缺乏格局的。
而有的单位一把手,谈工作过于具体,缺乏提炼性的思考,站位往往也只是“四个意识”此类文件上的话,对于一些工作对全局的意义,没有什么理解。这种人就是属于格局意识不够的。
所以,谈话,尤其是针对某项工作的谈话,甚至只是领导听一次两三分钟的汇报,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能堪大用。
有的人汇报,完全就是念稿子,全是假大空的大话。这种人属于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的人。你只要深入地追问几个问题,他们就哑口无言,或者语无伦次了。
有的人汇报,事无巨细,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抓不住重点。这种人属于脑子不清楚,稀里糊涂类型的。领导要是追问,他们往往也抓不住领导要问的点,也是絮絮叨叨说一堆没用的。
有的人汇报,一二三四,每个点的观点是什么,很清楚。然后这个观点是根据哪些事实得出来的,如何推理的,也讲得明明白白。汇报的时间未必很长,但听起来让领导觉得很轻松,很容易就抓住了关键点,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这种人就属于脑子清楚的。
很多人在进机关之前,都参加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面试。其实,大多数的公务员面试,就是一场稀里糊涂、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的大型“脱口秀”。
要么就是背模板,背金句,要么就是东拉西扯,答非所问。有的人倒是一二三四很清楚,但说出来的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面试是可以考官追问考生的话,只需要两三个问题,就可以让绝大多数考生哑口无言,无话可说了。
幸运的是,除了部委、高层次人才已经和一些省厅的选调面试有考官和考生的追问互动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结构化的面试,很多考生得以逃过一劫。
面试场上,你进来讲两三分钟,考官就开始给你打分了,就大概知道你这个人是个啥样的了,更不要说领导和你深入地聊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你的这种场合了。
你一张嘴,他就知道你行不行了。
————————————
我做秘书的时候,大领导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有些人,只要接触过一次,就可以“预测”出他的命运。
这句话,一开始我强烈反对,因为我觉得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握。
但是后来,我发现许多人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较劲上,而非改变、适应与学习。于是,渐渐的,也就丧失了掌握命运的能力。
根据经历,做了以下四点归纳:
(1)知道问题在哪,却坚持不改。
“哎,我就是性格太内向了”“我见到领导就慌了,不怎么太会表现”“我做工作还是有点马虎”
没错,大家对自己的认知很到位。但是,SO?
我们依旧保持在原来的节奏上,然后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在基层时,我经常报名参加单位工会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刷脸,给自己增加点曝光。跟我同届进单位的伙伴看见我经常上内刊,就跟我说:其实他也想参加,但就是社恐,一看见领导就哆嗦。我跟他讲,你别怕,别想那么多,单位对咱们的新鲜劲儿就那么几年,咱们一没人介绍,二没有资源背景,在不抓紧机会露露脸,就彻底留在基层了。他肯定了我的观点,我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了焦虑,但没看出坚定。他犹犹豫豫对我说:我下次试试吧~
他说完这句话我就立刻知道,下次他依旧不会的。
(2)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找不到自己的缺点。
机关员工有时爱嚼舌根。
比如,我经常听到:“你看,他又去领导办公室了,哪有那么多要工作汇报?”、"这次提拔竟然有XX,肯定找人了呗,要不能轮上他,他才上班几年?”、“那么年轻怎么可能写得出好材料,领导凭什么选他做秘书?”
别人成功是是偶然、是托人、是交易;自己失败是运气不好,是怀才不遇。
在顿足捶胸抱怨不公时,请先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才。
最简便的自测方法:数一数周围有几个人在夸你?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优点,我们可以不服气,这是骨气。但冷静过后,也需要分析,那些被提拔的人靠的什么?自己学来有没有用?毕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才能进步。
为别人成功找借口,为自己失败找理由,路只能越走越窄。
所以,我奉劝在机关的年轻人,离爱嚼舌根子的远点,他们是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3)怨天尤人,将错就错。
我曾接过这样一单咨询:
我的咨询上限是10条,10条内如果问题没讲完可以先关注再私信(因为有许多同学习惯把完整的话分着打出去,这样会浪费条数)。这位同学,从最一开始的情况介绍到最后的第10条都在抱怨自己在单位中特别倒霉,领导看不见自己努力,周围同事与自己不同频...
我其实给了她好多建议,希望她从哪方面改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改善与领导的相处方式等等,但是她总是习惯性忽略,然后一直在纠结为什么自己那么不顺。后来10条用完了,我觉得她什么也没收获到,于是我跟他说了,你私信我吧,我觉得你很乱,我给你总结总结。
之后我们又聊了半个多小时,我仍然觉得她没有听进去我的建议,也没有思考该怎样面对。后来我给他归纳了一下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点。但是她回复的确是:哎,我太难了。
这次的咨询是失败的。我断定她仍会处在内耗之中。
远离抱怨,远离爱抱怨的人。因为我从未听过抱怨可以转化成动力。
(4)思路僵硬,不会拐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带的一个新人。有一次市场部上我这借实习生去搞宣传,那孩子听完就用眼神向我求助表示自己不想去。但是我没办法替她拒绝,毕竟这些实习生还未做部门归属。于是我冲她歪了个头使了个眼色,那个姑娘也聪明立刻意会,说,我这有点急活,干完了我立刻就过去。这时我知道该自己上场了,对市场部经理说:主任,确实有点急活,总经理急要,等干完了我跟她一块过去帮您去。主任这时笑了,说不用啦,你俩忙吧,我去别的部室借人去。
就从这一件小事,我就觉得,这位同学,以后一定能在单位混的不错。
为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如果徒弟答应:
从师父角度:徒弟公然被挖,但徒弟默不作声听别人指挥,会让自己觉得根本不受尊重。师父不会迁怒挖人者,但会在心里责怪徒弟。
从徒弟角度:责怪师父为什么不保护自己?最可怕的是:自己心里明明不想去,但师父却觉得你想得不行。误会解释不清,有苦说不出。
所以,这是一件需要运用一点点情商自己去拒绝的事。但实际上,大部分新人都做不来,他们会觉得我是你的实习生,你得帮我去拒绝。但是对于“师父”来讲,实习生可不是他的“私人物品”,他不会因为你去得罪别人。总之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优先级搞错,耽误自己本职工作的时间,需要靠自己的私人时间去弥补,但两方都不会“可怜”你,苦咽肚里。另一种是,得罪另一方领导,为将来埋下隐患。
所以我才说,这位实习生处理得非常得当,不仅保证了工作的优先级,而且还给足了借方领导的面子。当然,这也需要“师父”的助攻。
所以,对一次话,共一次事,就可以看透一个人,其实算不上什么特殊技能,当你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以及通达一些为人处世之后,就可以预测出这个人未来的高度。
因为,人是很难的改变的,尤其是性格!除非,他遇到了足以另其脱胎换骨的大事,但这种成长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
————————————
我带团队,识人用人算有一手儿。
因为我有个绝招儿,几乎一眼就能看出人才。
什么绝招儿呢?
跟他讨论问题,提到某些数据或概念,他边听边用手机飞快地上网搜索数据源或者概念定义,大体你就知道,这是个人才。
这招儿灵到什么程度?
但凡发现他查一次,你注意观察,时不时他就会查,根本忍不住。
而那些不查询,说什么听什么的,则一次都不查。
你还别抬杠,说这么容易就能伪装人才,那我以后也装模作样查不就得了?
你可太高估自己了。
哪怕查一次给100块钱儿,你都不见得能想得起来。
这是千锤百炼养成的习惯,否则沟通占用了那么大带宽,哪儿有脑子想这些?
就算为了100块钱儿,说啥都不听了,只想着查询,你也装不了。
人家查询之后,往往会跟着一连串儿问题,确定数据源,对齐数据口径,解释差异,拉齐概念,乃至重新定义概念。
你都没工夫听人家说什么,哪有脑子问这些?
为什么善于查询就是人才呢?
首先,说明他听进去了,脑子在飞快地跟着转,所以才能发现疑点去查询。
其次,在谈话占用大量带宽前提下,他仍有余力探求细节,说明带宽充裕,脑子够用。
最后,说明他必定经历了严格地逻辑训练,对概念和数据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下意识诉诸理性,而非情绪。
这样的人,才是理性人,才是人才。
如果你不服,那么我们来测试一下。
看到“平均薪酬超1万元”这个标题,有多少人拍脑袋就开始骂了?
我想应该是绝大多数,这就是非理性的典型特征,情绪先行,骂了再说。
真正的理性人,看到标题,发现跟自己的预期有差异,会怎么做呢?
先查询数据源,找出原报告看看。
动动手指,搜索关键字,并不难,习惯成自然。
很多时候,正文里就会附上报告原文或链接,点开就看到。
可大多数人,脑子就是那么金贵,宁可打上千字骂,也不愿意先查查数据源。
所以说,这是个习惯问题。
找到原报告,寻找差异原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告来自智联招聘。
去智联招聘网站查一下,大体都是哪几类岗位。
发现主要是白领,十几个类别中,只有一类叫“服务业”。
点开看,有保安,收银等低端岗位。
按岗位查询,保安、收银都不到1页。
而销售、产品、运营这些白领,动辄上百页。
说明这个网站,主要面向白领。
因此,他们统计的,实际是白领薪酬。
再往下看,人家不但给出了平均数,也给出了中位数,25%分位数,和75%分位数。
以北京为例,分别是8000,6000,和12000。
因为我之前在四大做过咨询,知道四大给应届生的工资,基本就是按照全部应届工资70%分位值来定,为的是保证top 30%的起薪竞争力。
查一下,2022年四大应届工资,11000多,不到12000。
两者相印证,说明75%分位,大概是靠谱的。
再随手搜几个岗位,例如北京酒店门卫4000-6000,收银3000-5000,初级运营6000-8000。
这与25%分位的6000也基本吻合。
这两个没问题,中位数大体也就没啥问题。
这么一套下来,也就大概知道,虽然是个标题党,但报告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
我们重新定义一下其中几个概念,加上一些限制词。
于是变成了“智联招聘报告现实,2023年四季度38城白领招聘薪酬超1万,中位数8000,25%分位6000,75%分位12000。”
当然,如果能再加上众数和标准差就更好了,能看出大多数人集中在哪个薪酬段,以及薪酬差异有多大。
有人可能又要说,我就是上网看个热闹,哪有功夫查它?
还是那句话,这是习惯问题。
理性人看到差异,没时间查,会搁置起来,在找到原因前,绝不可能开口下判断。
他们懂得珍惜羽毛,不想被打脸,所以才是人才。
职场上,想要成为人才,这种习惯是基本功,要融入到血液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