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

爱农者看闻 2024-03-22 12:57:14
作者:文丰安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是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统筹乡村治理主体,增强乡村振兴治理动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动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动力等共同构成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保障。巩固“核心”,强化党的领导机制;提供“保障”,稳步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机制;拓宽“渠道”,探索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围绕“中心”,创新农民参与机制等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机制。立足未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实现“三个全面”,努力推动“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农村工作总的抓手,更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基本能够实现,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的进展;2050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之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我国城乡发展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这其中,资源要素、制度政策等在城乡间的再调整、再优化,对农业和农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们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全面深入分析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使命以及其内生的动力及促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十分重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要明确各阶段具体实施路径和思路,要聚焦国家行政、乡村、市场这三种力量,强化乡村的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农村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把握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性,明确这三种力量的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加强党的领导,培养、挖掘和打造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积极主动实施乡村振兴的干部和人才队伍;要优化农村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着力构建起和谐共赢、注重农村民生、广大农村农民支持的乡村振兴的大推动格局。真正达到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品级、丰富好农村发展的内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以及质量变革的城乡均衡发展的乡村振兴的战略性目标。 “十四五”时期正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但目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还较弱,比如农村的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人才以及科技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这就需要大胆改革试点以及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动计划,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强化实施动力,运用好各方面的促进机制,大力促进乡村振兴规划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地和有效实施。 二、学界研究进展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专家学者很多,且研究的领域也比较广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各方面的研究者和成果更多。 对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及其实施的背景:丁志刚、王杰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需要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乡村治理更加理性和自觉的行动1。贺立龙则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认为,乡村振兴是现代城乡关系,是技术进步内生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乡村实现2。陆益龙认为,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3。姜长云则从实施乡村振兴的导向角度认为,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4。 对于乡村振兴的实施途径:叶敬忠等从宏观设计到具体实施角度认为,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5。高静、王志章从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文化的视角,认为乡村振兴的要义是乡村文化振兴,其实施路径为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6。赵艳霞、李莹莹则从价值目标角度认为,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与农民个体目标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相契合7。唐任伍、郭文娟从乡村治理角度认为,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升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和城乡互动的扩展韧性,更容易实现乡村振兴8。陈龙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的必然选择,需要从城乡共同发展,形成全图,从而来促进乡村振兴9。 对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现代化被作为一项国家自主框架下的系统性工程推进10,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叶敬忠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角度认为,在具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在坚持乡村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结合11。段艳丰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这是基础和前提12。王相华从城市发展促进乡村发展的角度认为,借力城市溢出资源培育乡村内在发展动力是特大城市周边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13。刘垚、沈东则从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角度认为,政府通过赋能,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文化认同14。石磊、金兆怀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认为,较高的财政支农效率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15。 对于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完世伟认为,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循环累积效应16。周伟从解决个别农民精神贫困角度认为,多举措化解农民精神贫困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17。魏丹等认为,当前人才结构失衡等是制约新乡贤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迫切问题18。张琦、李顺强则从当前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安全角度认为,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中,要着重满足农村人口的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19。王兴周从重要性的角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逆城市化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20。范和生、郭阳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机制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证21。 总之,关于乡村振兴,既有文献均从概念、实施意义、实施途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非常全面、透彻,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研究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启示。但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及促进机制方面涉猎较少,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推进,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立足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相对滞后,“三农”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这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进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大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投入,从而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突出短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山清水秀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是要把实现农民的富裕富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中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充分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能够在中国大地实现的必然选择,更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二)是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基础更为薄弱,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问题较为严重,无法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状态。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便成为进一步解决城乡融合困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以“产业兴旺”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产业兴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打造农产品生产、深加工、衍生品制造一体化产业链,进而提升农业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入乡村,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重要帮助;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互联网思维,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而加快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以人才兴旺壮大城乡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人才是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不断完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健全大学生下乡政策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和吸引人才流入乡村。同时,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加强创新创业培训等方式,吸引农民工主动返乡创业,进一步壮大城乡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三是以“生态宜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经济,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2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就是生态宜居。近年来,伴随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如垃圾污染、环境破坏等严峻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生态治理,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垃圾处理技术,广泛宣传环保重要性,逐步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建设。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使乡村与城市之间形成可以产生共鸣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5。而这一矛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农村体现的更为突出。农村地区是所有这些问题的纠结之地,是矛盾的总焦点。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耕地保护;无论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还是坚持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就是把农业农村各方面发展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更加独特、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引领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的调整和倾斜,使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解决。其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全方位地构建一个新的乡村,在动态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动态的视角来看问题。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人和自然的平衡,通过协调区域发展实现人和人的平衡,通过心理和文化建设来实现人跟自身的平衡。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城乡公共品的充分供给,实现法治和安全的充分供给,实现社会信任和伦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充分发展。其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卫生健康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实现了从“公平优先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转折和跨越式飞跃”2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同步富裕,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还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是“生活富裕”,其第一阶段重点是解决农民物质生活层面的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改革相呼应,通过多方面举措,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城乡要素市场壁垒,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力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人民物质层面富裕27。另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关注农民精神生活层面,通过发展乡村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格局,对症下药以消除精神贫困,补齐乡村建设中的精神短板,让精神文明在广阔农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随着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民物质和精神方面将会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农民富裕将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富裕,进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就一定需要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乡村振兴也是夯实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强化整体的乡村治理,这是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动力机制的需要。“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清除不利于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统筹治理主体,推进产业结构变革,推动农业特色发展,形成新的人才资源动力,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统筹乡村治理主体,增强乡村振兴治理动力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注重各种治理体系主体的统筹非常重要,这是增强乡村治理的重要动力源。在治理主体方面,要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与服务作用,做好乡村振兴建设的制度性和物质性的保障,积极疏通和协调好各方面的通道,作好宏观指导。乡村自治组织也要充分体现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要保障乡村商品生产中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有效配置,确保乡村稳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和构成单元,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几者之间要充分融合共同发挥好作用,增强乡村振兴治理动力。在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强调政治领导,明确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要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乡村的落实,着眼于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制定适合本村发展的方针。重视乡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观摩学习、下乡普法等活动加强对党员治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基层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了解。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依托党组织自身政治优势撬动社会资源进入乡村,鼓励工商业资本下乡,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此外,基层党组织要挖掘大数据和信息化在带领村民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潜力。 其次,要提升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能力。要积极进行乡镇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工作理念,扫除乡镇政府有序引导乡村治理的障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要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加强乡镇政府对自身职能认识,找准定位,做好本职工作,由对乡村事务全面管理转为管理只需政府管理的事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为村民提供真正的服务和帮助。要健全法律法规,细化村“两委”职责权限,明确职责权限边界,确保村“两委”在工作中各司其职,扫清二者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要把乡村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治理力量的有益补充,优化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实现社会组织队伍发展壮大,从而积极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治理功能。 另外,要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村民始终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最基础的群体,村民自治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普遍形式。要坚持村民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通过法治教育提高村民法律素养,注重对村民权利意识的培养。以乡村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融入村民生产生活中,与乡村传统美德和乡风文明有机结合,以村民普遍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赢得村民的认可,进而转化为村民内心的信念。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民主选举程序,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组织框架。 (二)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农村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的伟大创造,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发展阶段的农村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指明了新方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了整体谋划,推动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推动出台了一批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实施了一批纵深突破的改革试点,建立了一批成熟定型的法律制度。通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难题和障碍,初步构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深刻认识“三农”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统筹谋划,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是要把握好“十四五”的有利时机,坚决投身于任务艰巨的农村地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二是要坚定农村改革方向,按照构建比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用改革举措促进制度建设,推进健全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三是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着力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和配套措施加以应对。四是要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集成”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改革联动、集成配套,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三)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动力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规划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当前,数字化转型浪潮风起云涌,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产业数字化。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生产力的基础,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深层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中对信息的抓捕能力,获取了精确的农业生产数据,推动农业“精确化”生产,实现农业精准管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凭借互联网平台的公开、共享,打破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壁垒,快速传递农户的技术需求,实现农户“足不出户”便可提升农业技术应用技能和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应用。二是生态数字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基于物联网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协助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肥料、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精细化操作,用精准化生产代替传统的粗放式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28;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一代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加强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整治的信息化水平。三是文化数字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基于数字技术的可再生性、非竞争性、高渗透性以及大数据自身的可复制性、多样性等特点,共享数据资源创造的价值,破解文化遗产由于资金、技术、传承等原因面临消失困境的难题。四是服务数字化。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这也是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和数字技术的进步,通过开设远程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学生之间有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与农村中小学对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与公平;基于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外部经济性的特征,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医保异地联网结算,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促进城乡医疗均衡;凭借数字技术的信息整合功能、数据共享的特征,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将“互联网+便民服务”全面推向农业农村,有效打破组织壁垒和信息壁垒,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分散化、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动力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强化农村人才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就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要使广大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展才华、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努力打造出一支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懂得农业的农村人才队伍,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人才资源动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将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乡村社会组织以及农民的积极参与加以融合。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农民是其实施的最终受益者,为了确保始终为农民服务,就必须突出党的领导在乡村振兴人才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将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中,通过制定和完善人才服务的乡村激励机制,使农村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吸引人才,更好的环境留住人才。要将乡村振兴在每一个领域内的人才规模养大,素质提升快,结构更加优化,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形成,不断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党领导下村级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官”,要把政治上能靠得住、工作上有真本事、作风上始终过硬作为选拔村干部的基本标准,要把熟悉党务工作、懂得农村经济、善于日常管理的农村优秀青年吸收到村级两委班子中,推行村级班子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交叉任职。要积极鼓励本地乡土人才、复员退伍军人、外出经商人员以及回村居住的离退休干部中的优秀人才到村级两委中任职,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通过提高村干部的经济政治待遇,提升其社会地位,畅通村干部能够考任乡镇级公务员或走专业技术职称的渠道,为其购买各种保险,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免除其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去。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乡村振兴人才的挖掘、培养。农村发展需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等方面的人才,他们是要根植于农业农村的内部,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运用,有些需要在现有农村中去积极挖掘,有些暂时没有的就需要积极培养。具体要有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以及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要能够依托本地的优势,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动员农村致富能手、农村经济能人、农业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培养,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的实用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农民。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计划,积极培育一批过得硬的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与高校合作,通过定单式培养,有针对性的培养本地需要的人才,在相应高校有针对性的加强涉农耕读教育,并深入实施卓越的农林人才教育方面的培养计划,真正培养好农村人才。通过挖掘、培养,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眼光、高度的农业农民农村的情怀,让他们懂得农业和热爱农业,从而形成稳定可靠、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强村的新动力。 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快农业农村创新,通过统筹乡村治理主体、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努力探索出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新路,使农村能够朝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目标不断向前发展。 五、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0。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注重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创新,着眼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服务质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乡村一体化建设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基本服务一体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构建好乡村振兴要素的保障投入机制,引导人才服务和支持乡村,拓展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渠道,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明晰现代农村产业制度,健全乡村振兴的责任制度,切实保障乡村振兴稳健实施。 (一)巩固“核心”:强化党的领导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一定要在组织创新与变革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从而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好的内生动力。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的创新与变革,使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组织力、领导力以及影响力得到有力的提升和优化,从而使村级党组织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各类组织协同合作,形成更加广泛而有力的合作体制机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障。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涉及多功能、多任务、多主体以及多层级的复杂互动,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过程中,要大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积极维护好合作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地位,理顺村级党组织、村委会以及其他组织间的关系。村级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一方面是制度赋予的领导职能,另一方面还要来自于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这就需要村级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上的改革与创新,配强选优村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培养一批政治素质硬、理论水平高、服务水平强的村级党组织负责人队伍,让他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村级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展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其他各类组织也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使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化。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广泛合作,从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出合作的动力。 (二)提供“保障”:稳步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机制土地资源作为农村发展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释放资源活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帕累托最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加灵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制度经济学强调社会中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也就是产权该如何界定和交换的问题。产权的不同结构会产生不同激励,也会导致不同效率结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涉及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和分配机制等问题,也涉及到土地资源在涉农与非农用途方面的配置效益,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制度改革,更是涉及到广大农民核心利益的改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确保土地的公有制性质不变,基本农田、耕地红线不能突破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损,这是底线和前提,在此前提下继续实施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探索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多样化、加快土地的流转,从而使现代农业能够快速的发展。要积极总结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土地征收以及集体经营性的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的经验,将其转化为制度与政策,从而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劲有力的改革动力。要探索土地征收由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向多次多元化补偿的可行性,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返还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农户以及闲置宅基地,加强监督和评估,全面释放乡村振兴的制度活力。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各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坚持农村的优先发展,建立和健全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关机制,以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实现现代化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等制度性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要素融合、生态保护等制度方面的创新,优化政策体系,强化土地的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注重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加快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创新混合所有制形式,采用以集体资产入股参与乡村振兴龙头企业的村企合作、跨行政区域的村村合作形式,将村民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社会参与主体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集体经济的增长活力,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发挥更大作用。 (三)拓宽“渠道”:探索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这些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要解决资金的难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机制。乡村振兴开展的许多建设事项,属于公共产品范畴,需要由财政承担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政府投资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二是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构建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发挥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激活金融部门的内生动力,实现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结合。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三是构建政企银保担“五位一体”的协同支持体系。加快构建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政策性保险和政策性担保“五位一体”的协同支持体系,落实保费补贴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和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四是推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按照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重点支持建立城乡一体、同等水平的医疗和教育体系,推进乡村文化教育、公共交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吸引力。 (四)围绕“中心”:创新农民参与机制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落实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主体地位,同时他们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受益者。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主动去关心家乡建设与发展,主动发声响应,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民参与乡村振兴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权利,积极为农民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通过实行公示、听证、咨询等多种方式,培育农民的参与能力和表达水平,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局内人,全面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和奋斗意识。其次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彻底打破“由官而民”的单一“提事”模式,积极鼓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发“提事”,坚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观积极性。再次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行农民事农民议农民定、农民事农民办农民评,让广大农民全程参与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村事务处理中去,特别是对农民普遍关注关心的重要事项,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民参与权,让农民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增强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好农民的基本保障,这是发挥农民作用的底线,一定要坚守好。通过合理方式,赋予农民的资产性权益,推进人、才、物积极向农村流动,以农民为本,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32,建立好农民合理意愿充分表达的机制,增强农民的满意度,体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机制。要积极畅通渠道,让农民工主动回流参与乡村建设。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提升其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六、发展展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乡村振兴由起步阶段向全面推进阶段的重大转变,是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实现“三个全面”,努力推动“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要实现“三个全面”。首先,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发展不仅是单一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乡村民众集体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农民的振兴,也是农民的全面发展过程。农民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上享有民主与自由权利;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体验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上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强化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实现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功能,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进步是乡村文明发展的进步表现,也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外在形式。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农民行为的公共表现,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乡村发展是不断优化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乡村民众的和谐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乡村社会所存在的物质、精神形态的资源成为农民全面发展重要促进力量。要实现这两个发展目标,就必须发挥乡村经济的社区有效治理与公共资源积累功能,促进生产与自然,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再次,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性、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与现代科技武装、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农业文明由传统的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的具体路径,是人们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现代方式,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农村经济将以创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内容,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主体推动力量。 要推动“全面振兴”。一是推动产业振兴。以融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配置乡村新型产业资源,面向社会新需求,推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突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创新乡村特色新型产业,形成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的乡村产业集群。二是推动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人才振兴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农村现有人才队伍的提升及作用的发挥上,构建起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社会治理的综合性的人才体系。三是推动文化振兴。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总抓手,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总要求,塑造乡村发展灵魂,推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培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以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五是推动组织振兴。以建设“善治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 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男,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教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项目资助号:20XD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东岳论丛》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有删减。
0 阅读:0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