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没了!真没了……
前两天有点感慨于安-225毁于战火,想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就发了点牢骚。有网友留言说也可以聊聊,就当纪念了那就再闲扯几句。其实飞机作为现代工业产品,没了还可以再生产,本来没啥可惜的,但安-225以这样的方式没了,总让墨林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不舒服:本来是熊大熊二俩兄弟,抱团取暖不香么?非要弄成这样子干嘛呢……
物以稀为贵,安-225顶着个世界最大飞机的头衔,又只有一架能飞,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不刚刚坐实这架安-225被炸烂了,安东诺夫公司就号召粉丝们捐款来修复这架飞机,估计是真没钱。但这里墨林要善意的提醒一下,可别真的捐钱了,一来这架飞机据说修复费用要30亿美刀,就算把前不久那个偷税的拉过来捐都还差得远,更不是咱们捐几顿早饭钱能解决的事;二来后面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呢,残骸归谁都还不好说,到时候捐的钱就不知道会去哪儿了。
安-225之所以产量少,一方面是因为机体太大技术相对复杂,另一个是需求量也少。这架飞机一开始是苏联为了空运“能源”号火箭助推器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用于替换之前执行类似任务的米亚西舍夫的VM-T(米亚-4的一种改型,有兴趣可查阅本号文章:聊聊米亚-4:重型战略轰炸机的终极用武之地——不是拉煤气)。但苏联航天飞机本来研制起步就晚,发射的就更少,后来干脆没了下文,安-225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加上能满足安-225起降的机场也不是那么多,于是就更没人用了。
因为是在安-124飞机的基础上增大机体改进而来的,所以安-225的研制时间并不算长,改进的地方也不算多,机体主要结构和气动布局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进一步加长了机身和翼展、增加两台发动机,为了减少背部货物的干扰而把单垂尾改成了分开在两侧的双垂尾。当时的安-124本来就已经占据了最大运输机的头衔,安-225这一扩大更是当仁不让。但安-225的命不好,1988年12月21日首次飞行后,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进行了一下静态展示,1990年范堡罗航展中进行了飞行表演,紧接着就“迎”来了苏联分家,航天飞机一计划泡汤,安-225也从1994年开始就一直闲置,发动机也被拆下来,直到2001年才因为重型货物的空运需求而恢复了1架。本来另外一架也准备完成建造,但奈何飞机还没造好,钱已经没了。前两年还有传闻说我国准备接盘,但后来也没有进一步消息。
因为可以在机背上驮运货物,因此安-225也有一些开发为其他用途的计划,其中之一是做为航天器的空中发射平台,可以在海拔高达12,000米的高度用来发射商业卫星;欧洲航天局甚至想把安-225用作“飞行太空港”,用来空中发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安-225的超大体格和载重量,使其在特殊货物的远程和快速运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飞机本身也因为这些创下了大量飞行纪录。早在1989年3月的一次飞行中,安-225以156.3吨的负载起飞,在3小时45分钟里就创下了速度、高度和载重方面的110项世界纪录,而至今还保持着189980公斤的空运单件载荷和253820公斤的空运总有效载荷的绝对世界纪录,前者是亚美尼亚的一家天然气发电厂的发电机,后者包括4主战坦克和其他一些物资。光说重量数据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上面两个数字也就是几节满载火车皮的运载量,跟上万吨的油轮更是没得比,但要想到这么重的东西只要一小时就可以运到八百公里开外,那就有点好玩了,更不用提跨海的长距离飞行。
除了负载大和能背驮,安-225的机舱也足够大,可以容纳以往普通飞机装不下的货物。货舱宽6.4米、高4.4米、长43.35米,从长度来说,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的时候飞过的距离也没有安-225的货舱长。2010年6月11日,An-225运送了两片风涡轮机叶片从天津飞往丹麦,每个叶片长42.1米,创下了空运最长单件货物的世界纪录。
巨大的单趟运输量不仅在运送特定货物时能派上用场,在紧急或大量物资运输时更是好使。2002年1月3日,安-225复出后的首次商业飞行,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飞往阿曼,为该地区的美军一次性运送了21.6万份军用食品;2011年3月25日,安-225从法国一次性运输了150吨人道主义物资用于救助日本地震伤员;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安-225也多次运送防疫物资,我国也曾租用安-225用于对外支援。
但现在这架飞机就这么没了,以后那些超大件的运输场面恐怕短期内是很难见到了,我等也只有说一声可惜。有人说还有大半架在机库里,但现在那半架也不好说,据说也遭到了毁坏,但即使没破坏,趴了那么多年的窝,再要造起来肯定也不是容易的事,何况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没钱哪!
多贴几张图,留个念想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
凤儿飞0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