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义出卖核武器情报给美国,29年后,他却被封最伟大的“叛徒”

史在没有弦 2024-09-29 05:27:5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88年,台湾核能研究所的杰出科学家张宪义突然出逃美国,带走了大量关于原子弹研发的机密资料。这一行为使他一夜之间成了“叛徒”。然而29年后,关于他的故事却有了戏剧性的反转。张宪义到底是冷血的背叛者,还是别有用心的英雄?他背后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45年8月,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上空突然出现了由原子弹爆炸引发的两朵巨大的蘑菇云。这两场灾难性的爆炸事件给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同时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重塑了后战国际秩序。

核武器展示了它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破坏力,而这种力量同时也被各国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此毛主席坚定地宣布,中国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主权。

数年不懈的科研努力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取得了成果。那天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破天际,随后形成的尘柱与火球汇聚成一幕壮观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刻全国上下沉浸在庆祝的氛围中,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

而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曾幻想通过“反攻大陆”来恢复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但大陆拥有原子弹的现实使得这一幻想彻底破灭。尽管面临挫败,蒋介石并未完全放弃。他试图寻求美国的帮助,希望借助核力量来平衡两岸的军事力量。

在一系列秘密的外交会谈中,蒋经国尝试说服美国协助台湾发展核武器。他认为如果台湾能够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将大大增强其在区域内的安全和谈判力,美国政府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这一请求。

这一决策背后的逻辑是复杂的。尽管美国在表面上支持蒋介石的政权,以此作为遏制共产党扩张的一个战略棋子,但美国同样担心一个核武装的台湾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地区稳定风险。此外美国也不愿见到任何可能逃脱其控制的盟友。

所以在1955年美国与台湾签署了《和平使用原子能协议》。这份协议表面上是为了支持台湾的原子能发展,实际上却严格限制了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核武器研发活动。尽管受到了外部的限制,蒋介石的野心并未因此熄灭。

1962年初,国民党利用从美国获得的U2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西北地区的两个秘密基地进行了空中侦察,捕获了大量高清图像。这些图像被迅速传送给美国分析专家,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大陆在该地区可能正在秘密研发核武器的情报。

蒋介石早就有所耳闻中国大陆可能在秘密研发原子弹,而美国专家的分析使他更加确信这一点。这种情报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安全,促使蒋介石加速自己的核武器计划。为此他设想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破坏中国大陆的核设施。

1963年9月,蒋经国受命前往美国,与总统肯尼迪会晤,讨论合作破坏中国大陆核基地的可能性。肯尼迪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共者,理解了这一计划的重要性,并同意协助训练国民党特种部队。不幸的是肯尼迪在同年11月遇刺身亡,使得这一计划突然中断。

蒋介石对此极为失望,但仍决定持续推动核武器研发计划。国民党在经济上相对繁荣,可以为核武器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但缺乏核心技术。为此国民党特工四处寻找能够帮助的核武器专家,并最终接触到了大卫·伯格曼,一位享誉全球的原子能专家,也是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的前任主席。

伯格曼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国民党的核武器研发计划。蒋介石为此设立了一个名为“新竹计划”的秘密研发项目,并为此拨款两亿美元,由蒋经国负责。同时蒋介石从国内外集结了数百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他们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和考察。

尽管这一计划遭到了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内的科学界反对,他们认为台湾地区不适合进行核试验,但蒋介石仍然决定继续。他甚至考虑在海面上进行核试验,以规避在台湾本土进行试验的困难。

最终面对美国的压力,蒋介石表面上宣布放弃核武器计划,转而将相关研究机构从军事机构转为民营机构,更名为中山科学研究院,蒋介石并未完全放弃,而是暗中启动了一个更为秘密的“桃源计划”,誓言不惜一切代价研制出属于国民党的核武器。

中山科学研究院于1969年正式成立,成为台湾的核心科研机构。此前的1967年,张宪义加入了该机构的筹备小组,在这个时期美国对中国大陆实行了全方位的政策封锁,同时强力支持台湾,持续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当时的台湾在核技术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与美国的密切合作,台湾政府决定派遣几名中山科学研究院的精英赴美深造,张宪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被选中前往田纳西大学学习核子工程。在那里他积累了宝贵的知识,更在几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核工程博士学位。

张宪义因其卓越的能力而引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注意。美国情报机构早已对从台湾来的核科学学生保持警觉,张宪义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了美国招募的理想对象。

在美国学成返回台湾之前,CIA通过多种手段成功地将张宪义纳入了自己的行列。回台后,张宪义凭借其卓越的反侦察能力和在核研究所的表现,迅速获得了台湾核研究领导层的信任,并被委以重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宪义在台湾中科院核武器研究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在1984年被提升为副所长,这使他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核武器研究的核心机密,并将这些信息秘密地传递给美国。由于张的协助美国能够清晰地掌握台湾核武器研究的每一个进展。

尽管美国得到了大量内部信息,但由于缺乏公开的确凿证据,美国政府难以直接介入或公开指责。在此情况下CIA开始劝说张宪义公开指控台湾的核武器计划。他们承诺,如果张能阻止这一计划,将是为全人类的和平做出贡献。同时美国也向他保证了他和他家人的安全。

1988年1月11日,台湾军方组织了一个关键的“自强会议”,张宪义作为一名核科学家和军方上校,从他的日常工作岗位在核研究所回归军队参与此次会议。他在会议中确实现身,但随着会议当日结束,张宪义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协助下,利用一份精心伪造的护照,悄然登机前往美国。

这场“自强会议”原计划持续五天,因此当张宪义未出现在会议的后续日程中时,军方人员误以为他已返回核能研究所工作,而研究所的同事们则认为他仍旧在军方会议中。在这种双重误解下,张宪义无人知晓地离开了台湾,并且带走了大量的核武器研发资料。

1月13日,台湾权力核心蒋经国的意外去世,让整个台湾政界陷入混乱。在这种混乱之中,张宪义的失踪并未引起立即注意。当台湾当局意识到他的离奇消失时,张宪义已安全抵达美国,并在一场秘密听证会上作为关键证人亮相。

在这场听证会中,张宪义公开揭露了台湾秘密发展原子弹的计划,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证实了台湾政府无法否认的事实。直至那时张宪义的真实身份才被台湾政府及公众所知,他从此被贴上了“叛徒”的标签。

听证会结束后,美国向台湾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停止所有核武器研发并关闭相关核设施,否则美国将撤销对台湾的所有支持。台湾新上任的领导人李登辉迫于美国的压力,只得接受了美国的要求。美国随后派遣了一组核能专家到台湾,他们取走了所有相关研究设备,还彻底销毁了所有研究资料,使得台湾的核武器梦想破灭。

台湾军方和政府对张宪义的愤怒达到了顶点,立即下达了对他的通缉令,并保留了追诉他的权利。幸运的是张宪义在离台前已将其家人安全转移,他们因此避免了可能的政治报复。

尽管张宪义被普遍称为“叛徒”,他并未对此做出公开辩护,而是选择默默承担这一身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今日张宪义仍为许多人视作逃亡者,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71岁的张宪义被问及其逃亡美国并携带核数据的行为是否意味着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对此张宪义沉思片刻后回答道:“我从未视自己为叛徒。

他继续解释道:“作为一个坚定的中国人,我一直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当时的台湾领导层推动的核武器计划,意图用来反攻大陆,这不利于两岸和平更可能将整个华夏大地推向战火的深渊。

张宪义深知核武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他无法忍受看到自己的故乡因为核辐射而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在我看来台湾发展核武器是极端错误的决策。如果这些秘密泄露出去,对于小小的台湾而言,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思考促使张宪义采取了冒险的行动,向美国透露台湾的核武计划。社会上的意见分为两派:一部分人赞扬张宪义为两岸和平作出了个人牺牲,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另一部分人则批评他的行为构成了对国家的背叛。

面对争议,张宪义表示:“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依旧不会改变我的决定。”他认为,尽管自己的行为可能被某些人视为背叛,但这是为了更大的和平与未来考虑,是保护两岸人民免受核威胁的必要之举。

随着张宪义的回忆录发布,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他的行为给予正面评价,认为他是英雄。正是因为他的“叛逃”,台湾并未成功研制出核武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两岸的潜在冲突。

这位被贴上“叛徒”和“英雄”两种截然不同标签的人,张宪义的初衷是防止两岸对峙加剧,出于这份深厚的爱国情感,他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功远大于过?

0 阅读:0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