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说:
有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成就一个焦虑的母亲,蕞终会养出一个缺爱及失控的孩子。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父爱给孩子力量,母爱给孩子阳光,缺一不可。
既然选择给了孩子生命,就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而不是把孩子甩给妈妈,爸爸就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顾,以至于让孩子处于缺乏父爱的境地。
著名亲子专家强调:
决定孩子未来“够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够不够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
这是因为爸爸代表了孩子与“他人世界”的连接,如果爸爸每天只忙于工作,或者回到家倒床就打游戏,对于孩子从来都是不管不问。
对于孩子的一切,总表现出一切都不关我的事,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
那孩子就会生出一种,我不配拥有别人的关心,我不好,我很糟糕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当爸爸缺席时,妈妈就得一天24小时在岗,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
遇到事情没有人商量只能自己扛,长久下去,焦虑和怨气没有一个出口,必然会对孩子更加严格。
所以很多人问,为何妈妈们总是容易焦虑崩溃?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分担。
就像曾经的我一样,老公每次回来,我都满心欢喜,觉得总算有人帮我分担照顾孩子了。
我也能好好休息一下,谁知老公回到家洗洗倒床睡觉,要么出去散步,打扫卫生给孩子洗漱还是我的事,压根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每每想开口让他帮忙,最后都因生气而懒得沟通。
那段时间情绪极度暴躁,时常情绪崩溃怒吼孩子,老公还指责我,说没事找事,吼什么吼,卫生也不说打扫干净,家里乱糟糟的。
直到无法再忍时,情绪爆发了,我直接给他来句,如果太忙不用回来了,回来也没帮忙,我看到还会很生气,孩子像是我自己的一样。
《父性》一书也曾写道:
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也是那一次的爆发以及倾诉自己内心焦虑的声音。
老公当时很生气,但第二天就发生了变化,晚上回来后,开始主动做晚饭,卫生也开始主动打扫,如果累了,他就陪孩子玩耍。
老公的改变,我开始变得情绪稳定,不在继续没事找事,不在总指责孩子的错误说个不停。
孩子也因老公的参与以及我的改变,变得自信开朗。
这让我想起网络上流行的一段话:
父母完整的爱,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作为爸爸,不管在忙,都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
写在最后:
孩子的童年也就那么几年,错过将是一生的遗憾。
周末陪孩子去不远的公园转转,或者每天陪孩子读读书、玩玩游戏、散散步、谈谈心。
只要爸爸用心陪伴,哪怕短短10分钟,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从中得到父爱的滋养。
妈妈也能因爸爸的参与和承担,开始对孩子拥有足够的耐心,情绪也变得稳定及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