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疆克拉玛依的茫茫大漠中,一支地质勘探队正在执行任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改变了一切。当搜救人员几天后终于找到失踪的队员时,她早已冻僵,遗体伏在冰雪之中,十指深深插入冰层。而在她的怀中,是一张未曾损毁的地质图纸。
她是谁?为何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守护这张图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dfcf99ff0e71dfd839f8ead63c3b71.png)
1936年12月,古城西安的静夜被枪声撕裂,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领联合行动,成功扣押了蒋介石,并以此迫使他接受抗日主张。历史将其称为“西安事变”。然而,这场轰动全国的“兵谏”虽未引发战争,却彻底改变了杨虎城一家的命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并未放下仇怨。他在表面上表示谅解,但在私下里却处心积虑地展开报复。
1937年,杨虎城受命出国考察,实则被变相流放。他在欧美各国漂泊两年后,毅然返回祖国,申请加入抗战。
然而,蒋介石派遣特务在南昌将其秘密囚禁,杨虎城从此失去自由。他的妻子谢葆真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也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杨虎城一家在被软禁期间,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1941年,他的家人被转移到贵州息烽监狱,生活环境异常艰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e3e2af7c260ce98fb3ebd36ebf9421.jpg)
孩子们被迫与父母分离,祖母在病痛中离世,家族的希望逐渐变得渺茫。被关押的岁月里,杨虎城的妻子在狱中怀孕,生下了女儿杨拯国。然而,这个幼小的生命没能逃过命运的黑手,1949年她与父亲和哥哥一同被特务杀害。
在家人多次迁徙过程中,幸存的几个孩子由亲友或地下党秘密保护,辗转寄居于不同家庭。其中,次女杨拯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她尚未成年便目睹了家族的动荡和父亲的悲壮结局,种下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信念。
同年9月,重庆解放后,解放军查明杨虎城一家人的遇害地点,揭开了这场隐秘血案的真相。
杨虎城及家人被杀后掩埋在磁器口花坛下,尸体遭到严重毁损,面目全非。现场挖掘的过程让人痛心,而一位负责辨认的医生通过遗留的身体特征最终确认了身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3b31de4ad6c3d8eb80297070a2498b.jpg)
19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资源开发成为重要的建设任务。这时,许多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领域。杨拯陆正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她在西北大学求学时,原本选择了文学专业。她从小喜爱诗歌和阅读,梦想成为一名文化工作者。
然而,当她了解到国家急需地质勘探人才时,毅然转向了与梦想毫无关联的石油地质专业。进入新的领域后,她面对的挑战接踵而至。地质勘探课程难度也远超她的预期,而且这是一门当时女性少有问津的专业。
她需要学习复杂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勘探技术,还要掌握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尽管如此,她从未退缩。在那几年里,她一边刻苦攻读,一边积极参与实地考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人才。
1957年,杨拯陆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毕业。那一年,国家开始在西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她主动申请到新疆工作,志愿加入国家106地质队。这支队伍成立不久,主要任务是对三塘湖、吐哈盆地等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杨拯陆是队伍里唯一的女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3551726ab0b6199453dca22ddb5d73.png)
新疆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荒凉与艰苦,但对杨拯陆来说,这是一次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当年条件极其有限,交通工具多为马匹或骆驼,队员们白天顶着烈日工作,晚上只能在帐篷里休息。由于天气极端,白天的高温和晚上的严寒考验着每一位队员。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拯陆依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毅力,逐渐成为团队中的骨干成员。地质工作需要在茫茫荒漠中长时间跋涉。每一次出发,杨拯陆都随身携带沉重的仪器和记录工具。为了完成任务,她常常一天行走几十公里,衣服被汗水浸湿又被烈日烘干。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她对石油地质工作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她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有人劝她回到城市,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杨拯陆的同事曾回忆,她是队伍里最拼的队员之一,总是第一个完成自己的任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bc7b095220fde7f8e51c6b810fb3fa.jpg)
1957年,杨拯陆来到新疆,正式加入国家106地质队。这支队伍肩负着寻找石油资源的重任,他们的目标区域是三塘湖盆地和吐哈盆地一带,这些地方荒无人烟,条件艰苦,被当地人称为“生命禁区”。
新疆的荒漠早晨寒冷刺骨,中午却酷热难耐,昼夜温差常常超过三十度。杨拯陆作为队里唯一的女性,并未因性别被特殊对待。每天,她和其他队员一样背着沉重的勘探设备,沿着预定的路线徒步数十公里,有时一整天都无法找到一片遮阳的地方。
风沙肆虐时,黄沙甚至能将人埋住一半,而在暴风雪的季节,气温会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杨拯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地质勘探工作。在队伍的日常生活中,杨拯陆的坚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学会了在沙漠中支起帐篷,迅速整理标本,记录数据。
为了赶进度,她常常吃几口干粮后就继续工作,连水壶都顾不上喝几口。一天结束后,地质锤、地图、样本和汗湿的衣服是她最常见的“装备”。然而,她总是整理好资料,再休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045c2322860e0024c611c9a419779c.jpg)
一次,队伍前往三塘湖盆地东部开展勘探,那是一片从未被详细探测过的区域。
杨拯陆和队员们分组行动,在高温炙烤的沙漠中艰难前行。当地没有现成的道路,他们只能沿着脚印寻找方向,甚至用骆驼驮着补给物资前行。几天后,任务区域突降沙尘暴,狂风卷着细沙灌进每个人的眼鼻口中,遮挡了视线。
杨拯陆和队员们不得不蹲在风沙中,用身体护住仪器和样本,等风势稍弱后继续前进。这样的经历在队伍中并不罕见,而她从未因辛苦退缩。
当年的地质工作条件极为简陋,连休息的地方都无法保障。106地质队的许多队员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就睡在帐篷里或敞开的卡车上。杨拯陆的工作强度更大,她常常主动承担整理样本的任务。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默默地继续工作,不愿让别人分担她的压力。
杨拯陆的认真和投入赢得了队友的尊敬。有人回忆,她是一位从不抱怨的伙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总是坚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漠中的风沙没有打垮她,烈日和严寒也从未动摇她的意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46800939de8c148acd0fa08f044c87.jpg)
1958年9月,杨拯陆所在的地质队接到任务,对新疆三塘湖盆地进行最后一阶段的勘探。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是该区域的关键地段之一,任务意义重大。勘探队计划在完成这一阶段的样本采集后回到基地,为下一步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杨拯陆作为队长之一,负责指挥和带领队员行动。任务开始时,一切似乎平静。9月24日,队员们起早出发,顶着初秋清晨的寒意行进在沙漠中。那天的风势比平日稍大,天空中隐约有云层漂浮。杨拯陆和她的队员如常工作,沿途仔细记录每一处地质特征,采集重要的岩石样本。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直到下午时分,天气突然发生变化,狂风夹着沙尘肆虐而来,能见度迅速下降。为了确保安全,杨拯陆下令收队,尝试返回营地。然而,暴风雪意外袭来,原本的沙尘被寒流驱散,整个区域迅速被冰雪覆盖。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队伍的行进难度骤然增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3e2e5e6acc7acb80e6faeadcf0028ad.jpg)
途中,杨拯陆发现一名技术员因低温和长时间徒步身体虚弱,行动变得缓慢。她决定留下来照顾这名同事,将其他人安排到安全区域。然而,这一举动让她和队友耽误了撤离时机。暴风雪持续了一整夜,杨拯陆和这名队友在荒野中寻求避难处。
他们紧靠在一起,用仅有的保暖装备抵抗严寒。杨拯陆还小心翼翼地将地质图纸和采集的样本藏在贴身的衣物中,确保这些珍贵的数据不会因天气而受损。尽管夜晚极度寒冷,她依旧坚持保护这些材料。第二天早晨,风势稍有减弱,杨拯陆试图带领队友继续寻找营地方向。
然而,由于能见度低加上体力严重透支,他们在茫茫白雪中迷失了路径。当搜救队两天后找到他们时,杨拯陆的遗体被发现伏在雪中,双手深深插入冰雪中。令人动容的是,她怀中紧紧抱着的地质图纸竟然完好无损。搜救人员带回的这些资料成为三塘湖盆地石油开发的重要依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aa4b1f6765e864225777c5a55d439b.png)
杨拯陆的逝世为地质队员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敬仰。她用生命守护的地质资料被完整带回,为三塘湖盆地的石油开发提供了关键数据。为了纪念她的牺牲,新疆石油部门将她勘探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这个名字镌刻在地图上,成为她精神的延续。
当年,地质队将杨拯陆的遗体运回西安,与她的家人告别。她的骨灰被安葬在西安烈士陵园,与众多为祖国奉献的英雄共同长眠。这座陵园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成为后人瞻仰的场所。每年清明节和重要的纪念日,许多人前来祭扫,为这位无畏的青年献上鲜花。
1990年代,新疆石油战线上的文艺工作者将杨拯陆的事迹创作成舞剧《大漠的女儿》。剧目讲述了一位地质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中不畏艰险的故事,成为弘扬地质精神的代表作品。杨拯陆的名字也因此广为流传,激励了更多人投身祖国建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d0a424347206a92cfd718697ab57ba.jpg)
吐哈油田的开发将荒芜的沙漠变成了资源富集地。从地质调查到石油开采,每一滴油中都凝结着杨拯陆和她同事的心血与付出。
2000年代,三塘湖盆地的石油开采技术不断改进,年产量屡创新高。很多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在现场提到“拯陆背斜”时,总会感慨当年的条件与现在的差距。杨拯陆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后辈们更好的科研环境,也留下了值得传承的精神力量。
杨拯陆的事迹属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奋斗者。她在大漠中的坚持、她在困境中的守护,让她成为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群像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大地上的“拯陆背斜”,还是记忆中的《大漠的女儿》,她的精神早已深深刻进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长河中。
参考资料:红云人物|将门之后——访杨虎城将军之女杨拯英
日期:2018-12-12 文章来源:延云红网 作者:杨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fbe5975288b077a34fcb54c63c0ea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