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人乌斯道,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君子。明朝洪武初年,他被任命为吉安永新县的知县。到任三天后,前往县学祭祀先圣孔子。
他环顾四周,看见县学大殿的柱子基石旁,隐隐约约有人的形状,感到十分奇怪,便向当地人询问缘由。
儒士贺仲善告诉例子:“这是宋朝谭节妇赵氏的影子。元朝南下攻打江南,此地归降后,文丞相文天祥起兵救援朝廷,收复了这里。
“不久,镏盘率领元兵攻陷城池,城中大半人遇难。谭氏一家也在匆忙间到县学避难,节妇藏在大成殿内。
“乱兵追来,见她年轻貌美,想要侵犯她。节妇大骂道:‘我是尊贵宗室的女子,名门的妇人,怎能与你们这些猪狗为伍?况且我的公公死在你们手里,我的婆婆也死在你们手里,我恨不得把你们的肉切成万段去喂乌鸦老鹰。我只有一死,怎会与你们这些猪狗为伴?’乱兵大怒,将她和她怀中一岁的孩子一并杀害,鲜血渗入砖中。
“从宋、元到如今,人们用沙石磨,用烈火烤,这影子却愈发清晰明亮。县里的人敬重她的义举,便祭祀她。”
乌斯道大为震撼,就问祠堂在哪里,贺仲善引领他到那地方。只见墙壁破败,被老鼠打了洞,台阶上长满青苔。世事变迁,令人惆怅贞节的英魂已经远去;时代不同,事情也变了,感慨这老屋残存。
乌斯道于是叹息道:“这是我作为县令的责任啊。”于是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在泮池之上重新修建了祠堂,把节妇的影子刻在碑石的背面,还亲自撰写文章,刻在廊庑之下。读到的人无不毛发立竖,感动得涕泪交加,而节妇的名声也更加显著了。
乌斯道的儿子乌熙,字缉之,尤其崇尚风骨气节,他还精通琴艺。听闻节妇的事迹后,他连连赞叹倾慕,创作了《贞松操》一曲,用琴弹奏出来
一天晚上,天空澄澈,明月高悬,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乌缉之独自坐在轩中,擦拭琴身与琴徽,调试琴弦。
忽然,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从外面走进来。乌缉之惊讶地问:“你是哪里来的女子,怎么会到这里?”
女子整了整衣襟,下拜说道:“我姓钟,名碧桃,是宋朝谭节妇的侍女。我的主母坚守贞节,天帝嘉奖她,如今已成为地位尊崇的仙人,在南岳侍奉在魏夫人左右,享受着天上的快乐。
“太上老君因为主母的影子留在人间,担心被人亵渎轻慢,便命令六丁神将取走。准备让她穿戴好衣冠后安坐,藏在洞天之中。
“文昌忠孝司进言:影子在孔子的礼殿,是托身于合适的地方。如今一定要取走,难免会伴随着风雷,惊扰到宣圣孔子,这不是尊重道统、崇尚儒学的做法。不如将影子留在人间,永远激励世人,这对于世道教化,大有裨益。
“太上老君同意了这个建议,命令玄枢省传下到丰都,让本地的地灵神时常加以守护,雷部巡查时,按时检查。
“如今冥司提议,认为阴阳之道,贵在远离嫌疑。本地的地灵神,只适合在外面守护,若是要近身守护,应该用谭节妇的旧人。因为我有幸没有罪过,又一直承蒙主母教诲,所以被授予一个小职位,让我恭敬地守护。
“但我自从任职以来,无处安身,只能寄住在学宫的土地祠。与男神杂处,非常不方便。我想恳请在节妇的座位旁边,另外设立一个牌位,写上‘故侍儿钟氏神主’。这样我就不会受苦,能有安身之所;我的魂魄也有所归依,避免与其他鬼怪混杂。如果您能怜悯我,请批准施行。”
乌缉之答应了她的请求。
乌缉之接着问道:“节妇在南岳成仙居住,她也会常到祠堂来吗?”
钟碧桃回答说:“她不来。自从您的父亲,这位品德高尚的君子重新修缮祠堂之后,她曾短暂降临过一次。那天夜里,万籁俱寂,月色如同白昼。主母俯瞰着故乡,人事已非,景物依旧,沧海桑田,曾经的土地如今成为砍柴之地,她不禁有丁令威化鹤归来,见华表已非之感。
“于是她拿起琴弹奏了一曲《悲风》,我听后十分哀伤,泪水如雨般落下。主母看着我说:‘你还滞留阴间,我没有什么可以安慰你的,拿纸笔来。’我按照她的吩咐拿来纸笔,她当即蘸墨,集古人诗句写成七言近体诗二十首赏赐给我,随后掷笔凌空而去。”
乌缉之好奇地问:“诗在哪里?”
钟碧桃说:“我把它当作珍宝一样珍藏。原本的诗稿已经无法得到,即使交给您,这仙书的云篆字体,您也无法辨认,只能由我诵读,您最好马上记录下来。”
其一
花压栏干春昼长(《唐音》温飞卿),清歌一曲断君肠(《唐音》沈云卿)。
云飞雨散知何处(唐温飞卿),天上人间两渺茫(《鼓吹》宋邕)。
已托焦桐传密意(《鼓吹》胡宿),不将清瑟理霓裳(《鼓吹》宋邕)。
江南旧事休重省(《草堂诗馀》李玉词)桃叶桃根尽可伤(《诗统》宋庠)。
其二
魂归溟漠魄归泉(《三体》朱褒),却恨青娥误少年(《鼓吹》无名氏)。
自是桃花贪结子(《唐音》王建),只应梅蕊故依然(《诗统》陈简斋)。
风流肯落他人后(唐李白),哀乐犹惊逝水前(《鼓吹》许浑)。
何事黄昏尚凝睇(《鼓吹》崔玨),孤灯挑尽未成眠(唐白乐天)。
其三
寒蛩唧唧树苍苍(《三体》李涉),城上高楼接大荒(《鼓吹》柳宗元)。
午夜漏声催晓箭(唐杜甫),六街晴色动秋光(《鼓吹》张泌)。
满庭诗景飘红叶(《三体》雍陶),此地悲风愁白杨(唐李白)。
舞袖弓弯浑忘却(屏上画美人诗),人间惟有鼠拖肠(宋欧阳修)。
注:诗二十首,略录其三。
记录完后,钟碧桃又对乌缉之指出各句诗的来源,让他细注出自何诗,和作者名字。
乌缉之对此感到十分惊奇,便问道:“节妇在仙界的居所,我已然知晓,那她的公婆和丈夫,如今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钟碧桃回答说:“他们被杀害后,天医赐予他们玄洲的不死膏药,以及能使形体完整恢复的符箓,一家人上百口,全都前往梯仙国了。”
乌缉之好奇地问:“什么是梯仙?”
钟碧桃说:“凡是刚刚得道的人,都会被送到那里修行,之后再逐渐晋升仙品,就如同登梯子一样,所以叫做梯仙。”
乌缉之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一同前往呢?”
钟碧桃说:“因为我前世是个女医,用药失误,导致一位贵人流产,因此今生被罚为女子来偿还,所以稍有迟缓,还需要再经历两世才能摆脱。”
乌缉之问:“这么说你也是出身良家了?”
钟碧桃说:“我小时候,父母因为贫穷,把我卖给了赵家。赵家本是宋朝的宗室,买我去给他们的女儿做陪嫁丫鬟。赵家女儿就是谭节妇,她和我年纪相仿,很疼爱我,待我如同亲骨肉。
“等到她嫁给谭家,我也跟着一同过去。那时谭家正是门庭兴旺,世代为官。床上的褥子绣着芙蓉花,尽显一时的富贵;砚台里的墨汁如金井之水般寒凉,挥洒出如万斛珍珠般的美妙文章。我所见到和听到的,无不是礼义之事;家中无论长幼,都富有才华。
“主母又聪明贤德,虽不出闺房,却精通诗词创作,还擅长书法。每次有所吟咏,就抄录给夫君看,夫君看完后,她便烧掉诗稿。因为她觉得作诗不是妇人该做的事,不想让别人知道。
“我的男主人也才华出众,年少有成,风流倜傥。写文章时文思如江水奔涌,如三峡的词源倾泻;谈论时风生水起,雄辩的口才令四座皆惊。
“我在他们身边侍奉,常常聆听他们的教诲;虽然身份低微,却也颇通诗礼。不幸的是宋朝国运终结,元朝兴起。乱世中英雄辈出,只可惜文丞相文天祥起兵救国却徒劳无功;江山被云雾笼罩,可恨镏盘卖国求荣。
“我主母坚守高洁,毅然赴死,而我这婢女却忍辱偷生,四处颠沛流离,逃窜隐藏在山林之中。主母的恩情难以报答,我只能空怀结草衔环的心意;女子之身容易消逝,最终我也成了荒野中的孤魂。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谁会来招我这碧玉般的游魂;世道艰难,又有谁会埋葬我这如绿珠般的柔弱尸骨。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不敢久留,阴阳殊途。”说完便离开了。
第二天,乌缉之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可乌斯道认为这些诗虽然写得奇妙,但这件事实在很怪诞,不合常理,就没有答应。
又过了两个月,一天晚上,乌缉之喝了酒,睡不着觉,起身走到轩前漫步,在丹桂树下享受着如天香般的桂花香,欣赏着明月的清辉。
不一会儿,之前的那位女子又进来下拜,并且说道:“我之前所求之事,有幸承蒙您答应,我心想您是仁义之人,会见义勇为;但我等了很久,却没听到有什么举措,君子成人之美,您又何必有所顾虑而不付诸行动呢?”
乌缉之对她说:“我父亲不相信你说的话,这事该怎么办?你可以说一两件当时没人知道的事情给我听,我再告诉父亲,能有一些凭证,此事或许就能办成。”
女子说:“记得文丞相起兵的时候,永新的七大姓都参与了勤王战事,最后壮烈牺牲,而我的男主人和东门张御带家是带头人。
“城池收复那天,大家都相互庆贺,只有主母面带忧虑,她告诉男主人说:‘城池虽然收复了,但敌军肯定还会再来,城中的百姓必定会惨遭毒手。我们夫妇生死未卜,万一遭遇不幸,唯有一死,绝不屈辱偷生。’
“男主人姑且用好话来安慰她,主母却不以为然。男主人又引用司马温公的话说:‘天若祚宋,必无此事。’主母听后,摇头长叹几声,拿起衣裙,在上面题了十首诗,用的也都是古人的诗集句。”
高髻云鬟宫样妆(唐杜鸿渐妾),嫁来长在舅姑傍(《唐音》)。
宁知草动风尘起(诗统》),坠素翻红各自伤(《诗统》宋祁)。
双鬟慵整玉搔头(《唐音》),百感中来不自由(唐杜牧)。
富贵繁华何处在(《诗统》)?夕阳西下水东流(《杏坛吟》)。
夫子红颜我少年(《唐音》),嫁来不省出门前(《诗统》)。
于今抛掷长街里(唐刘禹锡),万古知心只老天(《诗统》叶绍翁)。
注:诗十首,略录三首。
男主人读了诗后说:“倘若真是如此,我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不久,主母又指着怀中抱着的孩子说:“我是必死无疑了,可这孩子怎么办呢?”
男主人说:“我原本就明白,只能听天由命了。”
于是用一枚金钱系在孩子的脖子上,逗弄着孩子说:“要是遇到坏人,孩子你就用这个买命吧。”说完,两人相对而泣,泪水沾湿了衣襟。
后来他们遇害那天,金钱不知去向,却在孩子身旁留下了一枚被血渍印成的钱影,只是观看的人不仔细看,所以不知道。那些诗也只有我还记得。像这两件事,都是世上其他人所不知道的。”
乌缉之记录下来呈给父亲,乌公还是不太相信,立刻派人骑马前往文庙,取来水清洗砖块查验,果然看到孩子影子的旁边,钱的痕迹清晰可见。众人这才感到惊愕,觉得这事应当是真的。
乌斯道于是按照钟碧桃所说,题写了一个神主牌位,放置在节妇神座的旁边,乌缉之又备办了酒肉等祭品祭祀她。
当天晚上,钟碧桃前来道谢说:“感谢您为我设立牌位,又承蒙您准备祭祀的礼品,我无以为报;您平生喜好弹琴,只是《广陵散》这首曲子,世间早已失传。我曾受教于男主人,还记得这首曲子,愿意传授给您。”
于是从袖子里拿出琴谱,交给乌缉之说:“您要好好保重自己,我不会再来了!”说完便一下子消失。
从此,乌缉之的琴艺大有长进,在浙中堪称一绝,他对这首曲子极为珍视,秘不传人。可乌缉之去世后,这首琴谱也最终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