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00bd7f20c4ce3c37bfc875077f14b6.jpg)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的传奇人物,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
虽然,徐向前也曾走过弯路,但毛主席对徐向前还是非常欣赏的。
1951年夏,朝鲜战争如火如荼。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很突出,斯大林对中国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战争的更加顺利,毛主席安排徐向前这个总参谋长前往苏联莫斯科谈判,目的有二:一是通过谈判再采购一定数量的武器(之前已经采购了一些),要谈妥细节,包括各种装备、型号等。二是争取搞些军事技术回来,好建立自己的兵工厂。
这是一个重要到爆的任务,重要到徐向前这个身经百战的元帅都压力重重。
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特点是,知道有压力,也会顶着压力想法完成任务。
于是,6月4日,徐向前一行来到了莫斯科。
1、苏军总参谋长出言不逊,徐向前生气了!![](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81aa730285d98e1a32a6e30a699a50.jpg)
什捷缅科
徐向前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那么,接待徐向前的应该是苏军的总参谋长。
从礼仪方面看,苏联做的没啥问题,苏军的总参谋长什捷缅科大将亲自接待了徐向前这个代表团,并对徐向前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徐向前是个战将,喜欢直接。
因此,在到莫斯科的第一天下午就和苏联代表团直接表达了来意,说出了我方的诉求。
军人出身的什捷缅科大将也是很豪爽,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苏联很重视这次会晤,愿意帮助中国建设好军队;二是他就是主要负责人。
什捷缅科是军人出身,身材魁梧,风度翩翩,二战时期的他就在主持苏军总参谋部,参与了很多重大战役计划的制定。此人做事干脆利落,言谈当中没有多少废话,同时有着身为大国总参谋长的一些骄傲。
时间就像草原上奔跑的驴,快到不行。三天的谈判很快就过去了,就此谈了这么几项内容:设定了之后要谈的七项议程,具体的细节需要进一步细谈,个别重大项目需要请示。
那就继续谈细节。
之后的具体谈判在不断进行,这期间,苏联人的傲慢显了出来,苏联人对于中方提出的一些要求爱理不理,迟迟不予回复。
于是,中方代表团的成员就对徐向前发牢骚。
徐帅还是很冷静,劝大家:人家有人家的困难,我们所提要求,也有过高过急的地方,也有不切实际之处,对人家的困难应该体谅。
但是,徐向前冷静,未必代表苏军总参谋长也会和颜悦色地保持冷静。
一次,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对我方代表团成员的回答非常不满意,直接出言不逊,然后拂袖而去。
对于苏军总参谋长的行为,徐向前非常生气,他没有想到,都是兄弟国家,都是共产党人,为何还要摆摆架子,展示优越感,要出言不逊?
当晚,徐向前找来一个人。
2、徐向前怒气冲冲地说道: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看戏的!![](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ed4461751f6cf0e1d8eb59bef77c7b.jpg)
什捷缅科总长发了脾气走了,情绪的冲突已经造成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处理事情,先处理情绪。要让谈判继续,就得化解不愉快。
如何化解这种冲突?
徐向前直接去和苏联总长沟通?当然不合适。什捷缅科自认为是大国总参谋长,轻易弯腰?他也做不到。
怎么办?总得有人出来沟通和解决大家的情绪问题,充当润滑剂。
此时,一个苏联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柯道夫。这是苏联和中方沟通的重要人员。
徐向前让人把柯道夫找来了。
在柯道夫这里,徐向前强烈表达了不满,指责了对方的无理行为,并希望柯道夫能把这番话传达上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0aee2a1e3eae8b0b546618df247841.jpg)
不得不说,柯道夫就是中方和苏方之间的润滑剂,他将徐向前的言论传达了上去。同时,柯道夫积极邀请徐向前去看戏(歌剧、话剧、演唱会等)。
对于柯道夫的举动,显然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徐向前还是表达了严厉的拒绝: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看戏的!
本来想着所有的细节会很快谈完,因为这次言语上的冲突,谈判成了马拉松了,苏联人也没有起初那么热情了,这边很多人也变得急躁了。
此时此刻,徐向前倍感压力,他和毛主席进行了积极的沟通。
雄才大略的毛主席看得挺开,告诉徐向前:慢慢来,耐心等待,要把细节谈好,要把技术学到手。
有毛主席的背后指导 ,徐向前就感觉有了磨下去的勇气,他劝大家,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耐心等待,一切会解决的。
3、事情终究得到完美解决了,徐向前完成了任务![](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364b08a4287ea4b2fbc607c3657d18.jpg)
在马拉松似的谈判中,考验着双方的意志和智慧。
这些还好说。但对于苏式的餐饮,徐向前实在不适应,那些扎实的俄式大菜,肉多、甜品多,蔬菜却少,实在不适应。
一次,徐向前找来两个大葱,让人交给了俄式大厨,没想到,上桌的是一堆葱叶。
当时的俄罗斯大厨以为葱叶才是菜,他没有想到,葱叶大多是不用的,整根葱的骨架才是中国人的最爱,特别是山东人的最爱。
如此事情,让徐向前哭笑不得。
是啊,文化的差异最容易导致各种笑话。
从六月开始,到十月中旬,谈判才告一段落,所有的细节才谈完了。
终于,中苏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60个师的装备订货,除了1951年交付了10个师的外,其余50个师的,计划从1952年起,34个月内全部运到。苏方将派出兵工专家小组,于10月下旬来中国考察。
到此时,徐向前带领的代表团,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正因为这些武器,武装了我们的志愿军,才能让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能够挺住。而苏联技术团的支持,也让我国的兵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苏联人有苏联人的傲慢,但是,一码归一码,我们一定得知道一件事:如果没有苏联人的支援,朝鲜战争我们不好打,我国的重工业、军事工业等的发展将是非常龟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6442cc48e9a3910f68735f6f73f2d7.jpg)
有时候就是如此,当局面打不开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再等待一会,或许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徐向前在1951年的苏联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