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约70万人。
在谈及当时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时,经常有说法是“9000门”大炮。
再加上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万炮齐发”的场面,似乎让人以为东野当时的炮兵阵容真有那么多。
但实际上这是“误传”,或者说是错误的理解。
首先,所谓的“9000门”大炮,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那还是有的,因为这一数据就来源于1948年8月的东北我军实力统计。
但是请注意,所谓的“大炮”是将掷弹筒、六零炮等合计到了一起;而一般来说,当时我军已经不将掷弹筒计入火炮类别了。
而且诸如六零炮之类的“小炮”,它显然也不是“大炮”。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东野当时的各类武器数据,以帮助大家了解当时的装备情况。
将包含掷弹筒在内的所有大小炮相加,东北我军(请注意不光是野战军,也包括地方部队)装备的总数为9219门。
具体的数据为:
掷弹筒:3959具;
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主要是81/82毫米以及一部分106.7毫米、120毫米口径的),合计3876门;
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加农炮8门,合计618门;
步兵炮127门、战防炮121门、机关炮108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合计513门;
火箭炮(即巴祖卡火箭筒)253门/具。
由以上数据可见,当时实际上已经不进入火炮数量统计的掷弹筒,就占到了所谓“9000门大炮”中的一小半(43%)。
而在计入火炮统计类别中的各项里,迫击炮又占到了总比例的一小半(42%)。
因此所谓的“9000多门大炮”里,其实有85%都是掷弹筒和迫击炮。
真正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大炮”标准的,其实就是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这一部分的总数为618门,占到了总比例的6.7%。
因为上述统计是1948年8月做出的,包含了野战和地方部队。
到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尤其是10月锦州战役时,东北野战军具体使用的“大炮”数量又有微小变化。
据东北野战军当时统计,12个步兵纵队、炮兵纵队、热河炮兵旅总计投入战斗的火炮计有:
山炮308门、野炮162门、榴弹炮89门、加农炮7门;另外当时将美制4.2英寸(106.7毫米)重迫击炮也计入大炮类别,总计是24门。
以上山、野、榴、加,以及重迫击炮的总数为590门,这就是严格意义上东北野战军参与辽沈战役的“大炮”阵容了。
具体到当时锦州方向的作战,总计投入了6个步兵纵队炮兵、炮兵纵队参与攻城作战。
因为上述大炮中的绝大部分都参与了攻锦之战,因此可以说数百门大炮齐发;当然如果加上迫击炮、步兵炮之类的话,千门炮之说也可以,但是就不能说是“大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