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当上了一把手

思聪谈社会 2025-04-08 10:33:39

“一把手系列”已经结束,读者却不依不饶,希望再来一篇,

建议写写:我怎样当上了一把手?

这个内容么,熟悉我的读者,早已知晓。

老詹过去不少文章,以及去年出的那本《听凭风雨来》。

里面皆有详细介绍,几乎无一遗漏。

今天就讲简略些,说说大体经过吧。

我是1982年春从复旦毕业分来北京的。

当时叫“中国财贸报”,由原“大公报”班底组建而成。

报社领导、部门主任,好些都是大公报的老人。

我当时32岁,说年轻已经不算年轻。

一门心思好好工作,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爹娘,对得起为我吃了那么多苦的杨乔!

报社就这点好,你干得好不好,很容易被看到。

短短几年,“小詹”就因为肯吃苦,善写文章,人又比较踏实,在同批年轻人中一下被领导相中,

很快担任了国内政治部负责人,没多久,当了国内部主任。

1986年,老范从文化部调经济日报社,报纸办得更加生龙活虎,更有特色,更具个性!

哎呀简直太高兴啦!我们这批年轻人可真是碰上好时候了,每天干得非常起劲,上班特别兴奋,下班不想回家!

那段日子,是经济日报历史上最有生机活力的时期,报纸发行量一度达到150多万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经济大报。

老范看我在国内部施展天地比较小,将我调到工交部。

工交部是编辑部比较重要的部门,我与副主任王若竹、王玉铃配合默契,下面的弟兄们也挺卖力。我在工交部如鱼得水,心情愉快,特有成就感。

1992年初,为了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老范将我和时任记者部副主任的庹震,一起派往河北挂职,

我在保定任副市长,庹震在涿州任副市长。

在经历非常时期后,报社正是用人之际,老范却作出这个决定,现在看来,他是有长远考虑的。

一年后,我回到报社,进入领导班子,成为最年轻的编委。

后来又升任副总编辑,主要分管编辑部几个部门采编业务。

以上这段经历,让我不由心生感慨:报社真是一个非常透明的单位哪!谁的水平高,谁只一般般,外出采访一次,回来写篇文章,便能立见分晓。

因为公开,所以公正,也就公平。

也正因此,我以为,在报社,甭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只要你干得好,真有本事,总体说来是不会被埋没的。

我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没多少年就当上了报社副总编辑,可以说走得相当顺利,却也顺理成章。

有人说,老詹哪,你是碰到了那样一个年代,如今可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

我说不一定吧?如果你真是干得非常好,报社上上下下,人们是看得见的,也是心里有数的。群众会推荐你,领导也会器重你。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还是比较公正公平的。

老詹离开经济日报以后,过去那些同事,凡工作比较出色者,差不多都得到了重用。

与我一起共事的工交部副主任王若竹,后来当了副总编辑。

与我搭班子的国内部主任助理张曙红,也当上了副总编辑。

在保定挂职一年后,我曾有继续留下还是回报社的犹豫,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愿当市长》,解释我为什么愿意继续干新闻。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地方,干得好不好,不大好衡量;但在报社,干得好不好,很容易知道。

不由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导。她说,国枢,我和你爸爸都是普通人,不可能给你什么帮助,这辈子,只有靠你自己了!

母亲还拿出她在西昌师范毕业时的同学录给我看,

上面,母亲写下了四个字:自强不息。

我在任何时候都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在同批人里面,争取干到最好。起码,也得是最好的之一。

像老詹这样没有后台的人,如果你任何时候都干得最好,排在前列,那么,甭管这情况那情况,机会总是要多一些的吧?

倘若你既没有后台,又干得不好,你还指望有机会,可能吗?

当然,干到报社副总编辑这个位置,以后还能不能“更上一层楼”,那就不一定全是看你干得到底好不好了。

越往上面走,机会越是小。我担任副总编辑后,经济日报两次班子变动,排在我后边的两位副总编辑,腾腾腾腾,全上去了,我却一次又一次原地不动!

是老詹此后突然表现不佳,群众一下就不满意了吗?

当然不是。

啥原因呢?当时并不清楚,现在也不清楚。

反正人家当了总编辑,你就好好配合呗!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也是唯一选择。

2005年5月,新领导一上任,就提出搞“改革开放调研行”,一个一个省搞起,由部主任带队,五人一小组,天天走,天天写,就在一版,天天刊登!

这主意还不错,我带头报名,带着第一批年轻人到了河南,马不停蹄,整整跑了三十天!

每天一篇稿件,从题目到构思,从完稿到修改,我都逐一过问,没有半点马虎。末了,还“亲自”出马,采访省委书记徐光春,写出了6000多字长篇述评《一个农业大省的转型之路》,为河南之行划上了圆满句号。

报道刊出以后,河南省委非常满意,徐光春专门写信表示感谢!记得回到家里,杨乔说,詹国枢,你咋一个月就整得这么黑这么瘦嘛!站地称上一约,好家伙,瘦了整整8斤!

河南采访回来没多久,正在中央党校学习,报社通知我,回去参加《经济日报选拔一名副部级领导民主推荐会》,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人人投票。

又没多久,2006年冬,接到通知,到人民日报担任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

就这样,老詹当上了一把手,算是人生又上一“台阶”吧,

此时,我已经57岁半,很快就要超过“七上八下”的杠杠。

此后,我在海外版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开心,最有激情也最有成就感的时光。

以上所说,都是些旧事,也全是真事。

曾经跟同事聊天,说起人生成长与进步,大有“时下风气真够呛,没有后台难升迁”之叹!

我说,作为唯物主义者,我承认,有后台,有关系,确实各方面容易占优,而时下之干部队伍风气,的确也并非尽如人意,

但是,作为我们这些百姓子弟,正因为没有后台,所以才更要努力。

这是我积大半生实践得出的结论。

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一把手后,与海外读者座谈。 许涿 摄

1 阅读:32
思聪谈社会

思聪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