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好像注定是要发生奇迹的一年。
——先是,DS(DeepSeek)横空出世,震惊全球!
——接着,哪吒2全球票房破130亿,冲进世界前十!
——如今,小米市值破万亿,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
前两条新闻,说的已经很多,今天说说第三条,
小米市值超万亿,雷军做对了什么
速读时代,我们尽量说得简洁些,条理化些。
一、三次转型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成功的方向,
方向错了,满盘皆输。
方向对了,皆有可能。
小米成立15年,从手机厂商战略转型,逐渐成为
横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新能源车的科技巨头。
最终超越比亚迪、上汽、奔驰、宝马 ,
成为仅次于特斯拉、丰田的全球第三大车企!
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其成功的三次战略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软件到硬件(2010-2014)
小米以MIUI系统起家,但真正崛起,始于2011年推出首款手机。
彼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被三星、苹果等国际品牌垄断(2010年三星市占率17.2%,苹果4.8%),
小米以“互联网+硬件”模式,颠覆了手机行业:
成本效率:砍掉传统线下渠道,通过电商直销将价格压低至同配置产品的50%。例如,小米1售价1999元,而三星Galaxy S2售价4999元。
用户效率:通过MIUI论坛,吸引百万“米粉”参与产品设计,将用户反馈直接融入研发,研发费用占比从行业平均3%提升至10%。
迭代效率:采用“每周系统更新”模式,软件迭代速度比传统厂商快5倍。 至2014年,小米手机销量达6112万台,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12.5%),估值飙升至450亿美元。
第二次转型:从单品到生态链(2015-2020)
面对华为、OV的竞争,小米选择开放生态链,构建“竹林效应”:
投资效率:以“参股不控股”模式孵化企业,至2023年生态链企业超400家,华米、云米等已独立上市。
品类效率:通过共享供应链和渠道,生态链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0%。例如,米家空气净化器售价699元,仅为戴森同性能产品的1/5。
数据效率:利用手机用户画像(MIUI月活用户6.23亿)精准开发智能家居产品,2023年IoT设备连接数达7亿台,全球第一。
第三次转型: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2021-2025)
在华为、苹果造车进展缓慢时,小米仅用3年,实现SU7量产:
技术复用:复用手机研发中53%的AI算法、48%的供应链资源,缩短开发周期。
成本控制:自建电池工厂,将100度电池包成本压至行业平均的70%。
用户转化:首批10万车主中,38%来自小米手机用户,营销费用仅为新势力的1/3。
2024年Q1,小米汽车毛利率达18.7%,超越特斯拉(17.4%),市值较造车前暴涨220%。
二、四大战术
战略对了,战术不对,企业发展还是缓慢,
甚至,走入歧途。
小米的四大战术,可谓招招见效。
1. 价值战术: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小米的成功,源于对“价值主张”的重新定义。
例如,其电视业务初期因缺乏核心技术,不被看好,
但通过整合内容生态(如影视、游戏),提供“智能客厅”体验
最终与海信、TCL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印证了“客户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的逻辑。
2. 效率战术:以“不赚钱”换取长期壁垒
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始终低于5%,
但是,它通过生态链和互联网服务,实现了利润闭环。
2023年收入占比11%,毛利率达72%!
这种“高频获客、低频盈利”的模式,
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利润天花板。
3. 用户战术:2.3亿条反馈构建护城河
小米从做手机开始,就紧紧和用户绑在一起,
多年来,小米社区累计收到2.3亿条用户建议!
这在其他企业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SU7的27项功能,就直接来自米粉需求。
这种参与感,带来超60%的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的35%。
4. 研发战术:研发投入年增42%
小米是一家始终注重研发投入的企业,
2017-2023年,小米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达42%,
2023年,投入202亿元(占总收入6.1%),
如此高的比例,一般企业是舍不得也是难以做到的。
在仿生机器人、固态电池等领域
小米取得专利超3.9万项。技术储备成为跨界竞争的底气。
三、几点启示
小米如此超常规发展,给了其他企业几点启示。
1. 像竹节一样生长:
小米的每一段增长,都会为下一阶段储备能力。例如,手机业务,为汽车储备AI算法和供应链资源。
2. 利用80%的资源:
进入新领域时,小米至少复用原有资源80%。小米造车复用手机用户群、操作系统和供应链。
3. 让成本降下来:
成本是企业竞争的底气,小米善于在红海市场用技术重构成本。SU7比Model 3便宜30%,但续航时间多出15%。
4. 实行生态反哺:
小米集团是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用高毛利业务补贴战略亏损业务。例如,互联网服务收入补贴汽车研发。
小米市值破万亿的背后,可以总结的经验,可谓不少,
上文述及的三次转型和四大战术,应该是其致胜法宝。
企业如仔细琢磨,皆大有文章可做。
没错,当传统车企还在讨论如何实现“电动化”时,
小米已经用消费电子思维重构汽车产业逻辑
他们已经从“制造汽车”到“制造移动智能终端”。
这,或许印证了小米多年实践证明的一句话,
只有想法超前,才能行动超前。

在中央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雷军等六人作了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