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不胜利不剃须美髯公胡阙文

文化愿补不足 2025-04-23 21:30:43

胡厥文

胡厥文(1895-1989),原名胡保祥,字厥文,后以字为名,上海嘉定人。胡厥文出生在嘉定的一个开明绅士之家,父亲胡光墉为晚清秀才,思想开放豁达。胡厥文自幼聪颖好学,4岁入私塾,1904年就读于县立小学高等班,1907年入太仓中学。1914年,胡厥文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入机械系深造。此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家支离破碎、满目疮痍,他深受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影响,面对民族的深重苦难,坚定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立志一生办工业以振兴民族。

汉阳铁厂

1919年,胡厥文毕业后来到当时国内最大的汉阳铁工厂工作,从学徒工做起,开始了实业救国道路的摸索。1921年,胡厥文变卖了祖传的田产,在亲友资助下创办了新民机械厂。选用“新民”二字作厂名,就是希望走上一条振兴实业、强国利民的道路。在短短的几年内,胡厥文先后创办了合作五金厂、黄渡电灯公司、长城机械砖瓦公司、石城窑厂,并受穆抒斋赏识,先后担任机制窑厂经理和恒大纱厂厂长,被同行誉为“机器之友”。1927年,上海机械业同业会成立,胡厥文担任主任委员,后连选连任长达10年之久。他在《机械同业工作竞赛会题句》一诗中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国家盛歇基于工,唯勤唯敏我所崇。竞技有心在强族,夺标无意自称雄。精求益进程何限,炉锤锻出太平风。”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抗日的浪潮。9月24日,上海举行了70条万人的发大集会。胡蕨文奔走于机器同业之间,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反对日水德酵,为探卫中华而竭尽力量。9月29日,机器同业公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湖顺文任主席团成员。经过7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大会做出了五项决议,主要内容如下:一、请政府从速出兵,驱逐日兵出境;二,组织检举日货会;三,筹设原料厂以挽回利权;四,组织义勇军;五,组织工友往兵工厂帮助制造枪械大炮。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五项决议案并未得到当局的支持。胡厥文当机立断,积极组织同业投入抵制日铁的斗争。他一方面召集公会委员,商定把各广所存日铁集中封存;另一方面,联络了几家资金较为雄厚的工厂,出资组成中华机器联合公司,为欲购国铁而缺乏资金的厂家垫资。自此,在机器同业中无一家再用日铁。三年之中,黄浦码头堆积的日铁竞达5000余吨而无人问津。公会封存的60余吨生铁,原拟铸造纪念碑,不料国民政府采取媚日政策,下令禁止抵制日货使得生铁只得发还各厂。

一.二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人民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支持第19路军抗238击日本侵略。胡厥文领导上海机器业的部分会员,通过中华职教社等组织,迅速发动全市工商界支援抗战。他积极联络、组织工商界拆迁机器到沪南建立工厂,抽调技术工人支援工厂,赶制武器弹药,以实际行动支持第19路军抗战。此外,胡厥文还发动机械同业会会员的家属参加慰劳、救护伤员的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他还找了一枚大炮弹头,在上面写下“抗日必胜”四个大字,经镀铬处理后,放在办公桌上,以示与日本抗争到底的决心。几十天来,他为了抗日救亡事业日夜奔忙,废寝忘食,根本无暇理发剃须,竟至鬓髯盈颊,遂留髯以记国难。友人询问他何时剃髯,他笑着回答:“待驱逐日寇,再剃也不迟。”友人戏称他为“抗战胡子”。

工厂生产子弹和炮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厂绝大多数都建在沿海地区,其中又以上海最为集中。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上海形势日趋紧张,备受时人关注。胡厥文和颜耀秋作为上海机器五金业民族企业家的代表,毅然前往南京请愿,向国民政府明确表明态度:“上海机器厂家,自愿将机器迁移到内地,以保证军事制造的需要。”此举促使国民政府加快了工厂内迁的步伐。然而千里迁厂,前途未卜,当时民营工厂中有部分人对内迁一事顾虑重重,迁厂工作难以开展。胡厥文动员大家说:“我们大家都不愿做奴隶,更不愿当汉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后方工业很落后,我们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胡厥文坚守民族气节,组织上海多家工厂冒着敌人的炮火迁移。

上海转运物资设备

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继续从事军需民用品的生产,以支持长期抗战。在日敌机的轰炸下,新民机器厂的船队用树枝和茅草作伪装,辗转驶至践口。后又因武汉战事吃紧,新民机器厂再迁重庆,择定厂址为小龙坎134号,平103年2月正式复工,主要生产各种工作机、发动机、制罐机及其他工作母机,成为腹时重庆重要的机器厂家。在短时间内,胡厥文先后落实了迁厂中急需政府补助的散项56万元和运输工具等,保证了工厂迁移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努力,胡顺文等爱国查业家终于把包括造船、纺织、炼钢、化工等行业在内的146家工厂,1.48万吨物紫和250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迁到了大后方。在此期间,胡厥文还在桂林、祁阳等创办了大中机器厂、新民机器厂湘厂等企业。

翁文灏

1945年初,大中机器厂承接了制造10万套4号甲雷引信的任务,4月正式开工,8月如期完成全部生产任务。国民政府济部部长翁文灏亲自来厂视察,并予以书面表扬。这是内迁工厂中唯一获得政府书面表扬的工厂。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各家迁川工厂接受大量的军需订货,生产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军用镐等军需器材,有效地支援了抗战。

民国工厂

在1932年,胡厥文也曾与一批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应当时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将军之邀,前往西北考察。在同几位老乡的交谈中,胡厥文初次得知共产党和红军是受人民爱戴的。几年后,老友范长江从延安访问归来,向胡厥文介绍了解放区共产党的组织工作情况和民众的生活境况。他被人民高昂的抗日情绪所感染,不禁产生了对延安的向往之情。1937年,胡厥文经营的长城砖瓦厂工务主任郑汉涛为支援八路军抗日准备前往解放区,他表示了由衷的赞同。在送别时,胡厥文即席挥毫作诗赠别,诗中有“世事乱如麻,西北生彩霞”之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向往。

长须的是胡厥文

1945年8月,胡厥文在日本签字投降前夕,决定把蓄了14年的长髯剃光。他高兴地跑到重庆小龙坎附近的一家照相馆,先请摄影师为自己的长髯留影,然后制掉美髯再拍一张,最后将两张底片印在一起洗出,题为“二我图”。这两个人像既像父子,又似兄弟。胡厥文在这幅照片上信笔题诗:“抗战胜利,父子昆季。勿息勿忘,岂以为戏。”同时他又即兴写下一首长诗,追溯留辑14年抗日救国的经过,表达自己因抗战胜利而不胜欣喜的心情。诗云:“恨挹十四载,一日去长髯。吾髯何时长?敌氛方炎炎。吾髯何时去?敌焰已消潜。雪耻欢难已,除髯亦快哉!有酒方新醅,愿与诸君狂饮三百杯,共庆和平彼岸同登乐,尤喜老大离乡少小回。”这首诗体现了胡厥文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胡厥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厥文审时度势,深感在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下,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实业,而是和平与民主。他积极联络,并有机会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对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胡厥文和黄炎培、章乃器等人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团结爱国工商业家和知识分子,配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民建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期间,积极配合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并领导民建上海分会和武汉民建分会为争取和平民主、解放上海和武汉而奋斗。

胡厥文和周总理

1949年6月15日,胡厥文作为民主建国会的代表,前往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同年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参加选举产生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胡厥文和老婆

胡厥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厥文带动工商界同仁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胡厥文参加政府会议

1955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也迎来高潮。胡厥文积极拥护并带头参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率先在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团结工商界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起到了模范作用。曾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胡厥文还是一名太极拳高手,常年练习太极拳。

胡厥文打太极拳

1989年4月16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胡厥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文化愿补不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