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一家人来贵州当农民:月入1500,狂捐200万

最华人 2023-11-16 20:25:54

每当他开起“兰博基尼”,他就是小镇上最靓的仔。

他的豪车身着富贵的大红色,穿梭在车流中十分扎眼,车形小小的,窄窄的,从来没有停车的烦恼。

● 图片来源: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下同)

更妙的是,他的车标是贵州特供版,画风萌萌哒——他简直爱惨了这辆车。

他叫Ian,比利时帅小伙,跟小镇上多半的人都熟识,他常常穿梭在大街小巷,给各家各户送鸡蛋。

● Ian

比Ian更有名的,是他的哥哥Kevin,哥哥很能干,也更能整活儿,经营的农场风生水起。

● Kevin

Kevin一家住在贵州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里,20多年前他们就来到了中国,如今早就成了当地通。

前些日子,竹内亮导演用镜头记录了Kevin一家的故事,温暖又动人。

谁能想到,在贵州的大山里,竟藏着这么一家“宝贝”。

Kevin一家来自比利时,能跟贵州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Kevin的父母放荡不羁爱自由。

妈妈Hetty是荷兰人,做过护士,年轻时也跑过不少地方做义工。

第一次来到贵州时,她就被贵州迷住了,这里山清水秀,还有各种少数民族聚居,生活多姿多彩,回国之后,Hetty就对贵州念念不忘。

● 母亲Hetty

父亲本是货车司机,常年漂泊在路上,凭借着粗略的地图,他开着货车走遍了欧洲。

2002年,妈妈决定举家搬到贵州,父亲没有意见,他生性内向,不喜热闹,贵州对他来说犹如世外桃源。

彼时的Kevin才6岁,听说要搬去中国,他直呼“那太好了!”。

就这样,父母卖掉了比利时的房子,带着三个孩子辗转来到了贵州。

这孤注一掷的作风,属实大胆。

● Kevin的父亲

20年前的贵州还很穷,高速公路少,路况也不好,很多人还穿着当地的传统服饰。

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Kevin至今记得跟弟弟第一次吃手工的棉花糖,那云朵般软软的,甜丝丝的感觉,太神奇了。

生活安排妥当后,父母把孩子们安排去上学。那个年代的贵阳,外国人屈指可数,孩子们见到外国小朋友一个个都很惊奇,兄弟仨走到哪儿都会被围观,上个厕所都没法消停。

再加上语言障碍,孩子们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啥,于是妈妈决定,让三个孩子在家里自学。

她购买了一套美国的教材,每天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来给孩子们上课,中文、数学、历史,还有四门语言。

除了没在学校上课,孩子们的生活并无特别,每天都有小朋友来找他们玩,相互串门子,品尝百家饭。

贵州人喜辣,他们刚开始不习惯,渐渐地也开始无辣不欢。

随着从小学到高中的教程完结,孩子们也长大了,大哥去了一家幼儿园做外教,疫情之后,幼儿园关门,大哥暂时回到了比利时。

● 三兄弟合影

Kevin和弟弟继续在贵州过着悠闲的小日子,打打零工,赚点外快,虽然不富裕,但快快乐乐,完全不懂996为何物。

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纯中国风味的馅儿。

就连小伙子网淘的汗衫,也是浓浓的中国风。

20多年的扎根,Kevin一家早就被当地的文化腌入味儿了。

● Kevin一家

2011年,他们回了趟比利时,第一个星期还兴奋好奇,之后就觉得无聊透顶了,既没有朋友,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还是回到贵州舒适。

或许Kevin一家的基因,天生就与这片土地无比契合吧。

如今再问妈妈Hetty当年的决定,她一脸得意:

“中国俘获了我的心。”

Kevin一家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但他们并不贫穷。

妈妈与中国的结缘就是因为做义工,她的善良吸引了父亲,也教导给了孩子们。

刚来贵州后不久,妈妈就在电视上看到一部纪录片,片子讲述了一群住在下水道的儿童的艰辛生活,妈妈看了很难过,跟家人商量着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就这样,他们不间断地做起了慈善,每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总会慷慨相助。

离开比利时的时候,他们的房子卖了200多万元,这在当年的贵州可是相当一笔巨款。

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些钱就以捐款、捐物、支付手术费的形式全部捐掉了。

平日里的工作所得,他们也会捐掉。

记者问妈妈这些年一共捐了多少钱,妈妈说不知道,他们从来都是匿名捐赠,也从不记账,她不想计较这些。

除了做慈善,Kevin一家还收留过不少孤儿。

这些孩子大多几个月的时候就来到家里,稍大一些时,有些孩子就会被领养,对于离开家的孩子,妈妈会一直写信,关心他们在新的家庭里过得好不好。

时间最长的孩子,待了9年,Kevin说他就如自家兄弟,被领养之后,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心里空了一块。

后来这个孩子去了美国上大学,至今依然会对这位“中国妈妈”嘘寒问暖。

他们收养的孩子,超过了40个,后来一度停止了收养,因为经济上实在负担不起了。

刚来到中国时,妈妈顾着操持家务和教育孩子,没有工作,一家人只靠着积蓄和父亲打工来维持生活。

最艰难的时候,一家人抱团取暖,愁着下一周怎么才能挺过去。

“你们是怎么做到在收入这么短缺的情况下,还帮助别人的?”

爸爸乐观地回答:“钱从来不是问题。”

说来的确神奇,每到撑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会对他们伸出援手,邻居家会送来些牛奶啊、油盐酱醋啊,甚至是陌生人也会给他们接济些。

正是因为这些善意,他们才有底气任性“撒钱”。

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善人有善报,连上天都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对于做慈善,很多人都觉得那是有钱人才会做的事,至少自己要有些余力吧。

但Kevin一家不这么想,哪怕自己并不宽裕,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去为别人做一些事,莫以善小而不为。

“我不想就这样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喜欢活着只为了自己。”妈妈说。

2017年,Kevin一家承包了一块荒地,从零开始经营农场——这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Kevin的祖上便是农场主,父亲4岁的时候就在农场跑东跑西,Kevin也是从小就喜欢跟动植物打交道。

可这个梦想在比利时太奢侈了,那里的地价非常昂贵,无论是租还是买,他们一算,得还500年的债。

而在贵州,成为农场主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于是他们一口气包了两千多亩。

刚租下来时的农场十分荒芜,杂草丛生,Kevin和爸爸又是忙着割草,又是给动物盖房子,费了好大的劲才终于修整像样。

● 农场最初的样子

接着,他们买鸡苗、山羊、兔子、鹅......农场里逐渐生机勃勃。

Kevin还斥5000块钱巨资,买了辆二手的面包车,一来搬运东西方便,二来可以带朋友来农场参观,每逢听到朋友夸自家的小羊可爱,Kevin总一脸自豪。

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动物,Kevin在网上自学了很多知识,有小动物去世时,他都会一一检查死因,以防止同样的问题出现。

弟弟Ian专门负责一家人的伙食,每天跑去菜市场采购食材,不仅砍价技能一流,还跟不少菜贩和餐馆老板处成了朋友。

剩饭剩菜之类的,老板都会为他留着,这些都被运送到农场里,为小动物们加加餐,每个月能省下不少钱。

农场产出的鸡蛋、蔬菜,Ian也会负责销售,每个月能获得1500元左右的收入。

挣的钱虽不多,但一家人都很知足,平日里他们能省则省,Ian还沉迷于买临期食品,价格便宜,口感也差不了多少。

对于经营农场,他们还有着另一层打算:

如果农场的效益好,可以为暂时无法谋生的孩子们,提供一份工作。

作为年轻人,Kevin完全可以另谋一份薪水比这高的工作,但他却坚信农场的价值。

在这里,他可以观察到一颗种子完整的生长过程,也能看到小动物们一天天长大,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左右邻居们非常喜欢Kevin一家,常常来串门,也会热心地帮他们联系销售的路子,给他们出出赚钱的小主意。

冬天天冷,大家都窝在家里时,他们一家也会围着火炉,喝酒聊天,精神上很是富足。

2022年,兄弟俩还做起了自媒体账号,一边分享生活日常,一边带带货,收入不多,但他们不会苛求。

这心态,足以成为当代“社畜”的楷模。

眨眼间,Kevin一家来到贵州已经20年,他们身上烙下了这片土地的印记,但某些特质却又从未改变。

他们没有被膨胀的物欲所扭曲,也没有被普遍焦虑的情绪所吞噬。

任世事变幻,他们依旧生猛、纯粹。

他们活成了许多人羡慕的样子,但要讨教些心得,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哲学式的大道理。

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这样的自己,仅此而已。文/柳嘟嘟

1 阅读:64

最华人

简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最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