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政坛的剧烈震荡,以副总统默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闪电离职为标志,将这个中东强国推向了更加动荡的深渊。
扎里夫这位温和派的代表人物,曾寄希望于通过弃核谈判换取西方的信任,打破封锁。而现实是残酷的,他选择辞去副总统职务,预示着伊朗对西方妥协这个路线以失败告终。
其实扎里夫的辞职不是没有征兆,自上任以来,他在政坛就承受着腹背受敌的状态。伊朗国内强硬一派视其为“亲西方”的软弱者,对其主导的伊核协议嗤之以鼻;而外部,美国和以色列的敌视态度一直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加大对伊朗的打压力度。哈马斯头号人物在德黑兰被袭身亡的事,更是将这种紧张局势推向了顶峰。
这件事对伊朗而言可以说是奇耻大辱,直接挑战了其作为中东什叶派领袖的权威。国内保守势力群情激愤,要求对以色列进行强硬报复,而扎里夫作为温和派的代表,主张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这种理智态度却与国内强硬一派的立场背道而驰。夹缝中生存的他无奈选择主动退出政坛,回到学术界寻求心灵的平静。
扎里夫的离任对伊朗新总统来说或许是个坏消息,佩泽希齐扬才刚刚上台,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虽说他试图在坚持伊斯兰共和国原则的同时,寻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以期重振伊朗经济。但美国和以色列的步步紧逼,以及国内反对声音的掣肘,使得他的政策空间被不断压缩。
扎里夫辞职一事也一定程度暴露了伊朗国内不同派别对比的变化,以革命卫队为代表的强硬一派,在伊朗外交政策上拥有着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他们对西方国家抱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主张以强硬姿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而温和派则在国内政坛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其主张的对话与合作路线,在强硬一派看来无异于“软弱”。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伊朗当局如果继续坚持与西方对话的路线,大概率会遭到国内强硬声音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引发动荡;而如果选择按照强硬一派的策略行事,则意味着伊朗将放弃与西方缓和关系的努力,重新回到对抗的境地。
其实无论伊朗当局做出何种选择,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善。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即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其获得核武,并削弱其在中东地区所构成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双方之间的博弈和对抗或将成为常态,而伊朗国内的政坛斗争恐怕也将愈演愈烈。
扎里夫的黯然离场也为西方世界敲响了警钟,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并改变其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路线。可惜这种建立在施压和孤立基础上的策略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伊朗国内的保守情绪,使得强硬势力日益坐大。
扎里夫的经历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作为伊朗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真诚地希望通过对话化解伊朗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西方国家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对伊朗内政的粗鲁干涉,使扎里夫的努力付诸东流,也让那些主张与西方缓和关系的伊朗人有些失望。
而哈马斯高官遇袭事件,更是将西方国家虚伪的面具撕了个粉碎。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处理中东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一边他们高喊“自由”和“法治”的口号,对伊朗的内政指手画脚;另一边他们却对以色列的定点清除行动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支持。这种霸权行径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强烈愤慨,也让国际社会对西方国家的道义信誉产生了质疑。
面对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越来越多的伊朗人意识到,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维护尊严,他们不再对西方的承诺抱有幻想,而是决心团结一致以实际行动粉碎西方国家的阴谋。
在可预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将继续在对抗与博弈中徘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的压力,更不会放弃自身的核心利益。而西方国家如果不能改变其错误的对伊政策,估计遭到反噬也是早晚的事。
扎里夫的离去是伊朗对西方妥协路线的一次痛苦反思,也一定程度为伊朗接下来的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扎里夫的闪电离任或许只是伊朗政坛剧烈震荡的开始,接下来伊朗政局大概率会更加动荡,地区局势也可能更加复杂。
至于伊朗最终将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估计强硬一派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占据上风,而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大概率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破冰。
不要说什么温和派,就是投降派!没有武力保障,和谈就是空谈,说深一点差不多等同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