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面对亲叔叔,朱瞻基没有手软,甚至亲自下令将朱高煦活活放进大鼎。
皇位之争的起源朱瞻基的命运一出生就和权力绑在一起,1399年他降生在北京,当时他的祖父朱棣正在忙一件大事,谋反。
朱棣是个狠人,逼得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他登上皇位后面对一堆儿子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谁来继承江山?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朱棣心里偏爱朱高炽,觉得他稳重,但军中很多人不服,觉得朱高煦才像朱棣的接班人,能打仗,够狠。
朱高煦更觉得这个皇位应该是我的,朱棣最终选了朱高炽,让孙子朱瞻基当了皇太孙。
朱高煦不服,虽然嘴上没说,心里却开始盘算机会,朱棣对这个次子也有些不放心,随即下令: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去山东“养老”,这只是表面风平浪静。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当上了皇帝,改年号“洪熙”,本以为这下稳了,没想到洪熙皇帝体弱多病,才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顺势登基成为明宣宗,年仅25岁,权力掌握在手。
叔侄之间的决裂明宣宗继位后只做了一件事,削汉王的权力,朱高煦手握重兵威胁太大,削了封地还派人监视,但朱高煦不甘心,压抑多年的怨恨让他决定冒一次险。
1426年,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公开造反,号称“正统继承人”,他招募旧部打出旗号:“推翻侄儿,还我皇位!”
明宣宗没有犹豫,立刻亲征,他不像汉王那样拖泥带水,大军出发仅用一个月,平定叛乱,汉王的“军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挡不住京军的强攻,朱高煦被俘,连同家眷一起押解回京。
起初明宣宗没有杀朱高煦,而是把他关了起来,汉王心里并不害怕,他觉得自己是亲叔叔,侄儿不会真下狠手。
朱高煦在囚禁期间,见到明宣宗时竟试图伸脚绊倒皇帝,这一幕彻底激怒了明宣宗,皇帝没再犹豫,下令以极刑处置朱高煦。
这一次不是砍头也不是斩立决,而是把朱高煦放进一个巨大的铜鼎,用火活活烤死,这种刑罚被称作“鼎烹”。
瓦罐焖鸡关押朱高煦的地方并不远,就在南京皇宫里,他没有被锁在暗无天日的地牢,而是被圈禁在一座豪华的宫殿中,日子还算体面。
吃喝不缺,甚至还能见到家人,但他依旧狂妄,一点认罪的意思都没有。
明宣宗亲自下令,把朱高煦装进一口大铜鼎,用火活活烤死,这种刑罚十分罕见,明朝的刑法本已非常残酷,但“鼎烹”绝对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种。
大火烧起,铜鼎渐渐发热,朱高煦在里面发出凄厉的惨叫声,整个刑场肃静,只有火焰和惨叫回荡。
这种极刑带有明显的恐吓意味,皇帝是在告诉所有人:谁胆敢造反,下场就是这样。
这件事传开后朝中大臣和民间都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明宣宗杀得过于残忍,毕竟朱高煦是亲叔叔,但也有人觉得,这样的造反者必须以最严厉的手段对待,才能杜绝后患。
历史评价朱高煦的死给明朝皇室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皇权无情,亲情更是虚幻,在皇帝眼中,叔叔也好,兄弟也好,只要威胁到了皇位都得死。
对明宣宗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赢的斗争,一个手握重兵的叔叔注定是一个不稳定的威胁,即便囚禁也难以放心。
朱高煦的态度挑衅到了极点,不仅造反,还在囚禁中做出“绊皇帝”的举动。
一方面明宣宗的决策被认为是果断有效的,他的父亲朱高炽在位时间短,内部政治并不稳固,如果不彻底解决朱高煦的威胁,明朝可能陷入更大的动荡。
用极端的手段杀掉叔叔,维护了皇权的绝对威严,朱高煦的死让明朝的皇位继承走上了正轨,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类似的大规模叛乱。
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明宣宗手段过于残忍,特别是选择用“鼎烹”这种方式,杀人并不奇怪,但如此残酷的刑罚难免引发争议。
朱高煦的造反虽然威胁了皇权,但也反映了当时宗室内部的深层矛盾,朱棣在世时偏爱次子,实际上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朱高煦的野心也是当时皇室制度的结果,用“鼎烹”来收场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用铁血手段处理宗室问题为的是维护大明的统一,朱高煦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野心,而是对国家秩序的严重威胁。
一个手握兵权、心存不满的宗室成员注定是个隐患,对于这种威胁,只有彻底铲除才能避免更大的麻烦。
从“绊倒皇帝”的挑衅来看,朱高煦根本没有悔改之心,如果当时明宣宗心慈手软放过朱高煦,后果不堪设想,皇帝的权威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削弱。
对于一个心怀不满、屡次挑衅皇权的宗室,任何仁慈都可能换来未来的灾难,于是他选择了极刑,以“鼎烹”的方式将汉王从历史中抹去。
所有藩王,只要心存异心下场将与朱高煦无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亲情”是最基本的伦理纽带,朱高煦虽然造反,但毕竟是宣宗的亲叔叔。
选择用“鼎烹”这样残酷的方式处死,多少显得冷酷无情,封建皇权对宗室伦理的彻底碾压,在权力斗争中,亲情从来不是真正的“护身符”。
这种矛盾的设计让藩王不得不寻找机会“突破规则”,而朝廷也因此不断与宗室发生冲突。
朱高煦的死成为明宣宗巩固皇位的关键一步,从1426年之后,明宣宗的统治进入了稳定时期,朝廷内部几乎没有大型的政治动荡。
他采取的其他措施,包括重新分封宗室、加强中央集权等都让明朝的政治秩序更加牢固,“鼎烹汉王”虽然血腥,却为后来的明朝稳定埋下了伏笔。
在权力面前,任何亲情都显得脆弱,朱高煦的死既是他的失败也是皇权的胜利,在大明的权力规则里,只有皇位继承人能活下去,其他人终究只是陪衬。
亲情、伦理、皇权、野心,纠缠在一起,最终化为一场烈火,烧出了大明皇权的真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