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总后勤部部长,1987年被诬陷为"间谍",1988年授上将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4-12-10 11:08:40

1987年,一场政治风波突如其来,笼罩了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赵南起的人生。

一封匿名信指控他有"韩国特务"的嫌疑,令这位曾在朝鲜战场指挥千军万马、攻无不克的后勤将军身陷囹圄。

然而,正义终将战胜谣言。经过周密调查,真相大白于天下,赵南起不仅洗脱了污名,更在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上将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将领。

而在风波平息一年后的9月,当邓小平亲切地握住他的手时,赵南起回想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心潮难以平复...

授衔前夕身陷"特嫌"风波

1987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一年,中央决定对军委和解放军总部进行领导干部的调整。

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的赵南起,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很有可能被提拔为部长。

对于这样的安排,一向谦逊低调的他并没有过多考虑,依旧忙于工作,努力为国家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封匿名信悄无声息地送到了中央军委。

信中声称,赵南起在延边工作期间,他在韩国的弟弟曾经公开策反他。

更有甚者,信中直接指控赵南起是"韩国特务",并且一直对组织隐瞒此事。

匿名者认为,这样的人不适合在党和军队内部担任要职。

消息传到赵南起耳中时,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年来,他对于职位高低从不在意,但对自己的政治生命却十分看重。

从参加革命到现在,他一路披荆斩棘,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赢得了组织的信任。

而现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竟然要将他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为了澄清事实,赵南起决定直接找到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杨尚昆,向他汇报匿名信的内容。

1979年冬天,他还在延边州担任州委书记。

他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私人信件。

考虑到海外来信可能牵扯众多问题,他谨慎地找来州公安局长和保卫部门负责人,当着他们的面拆开了信封。

原来,写信的是一位在香港工作的韩国记者。

他在信中提到,有一位名叫"赵南元"的读者给他来信,声称文章中的赵南起很可能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

当年,他们一家人在吉林境内走散,弟弟随家人回到韩国,从此和留在中国的哥哥失去联系。

如今,时过境迁,这位弟弟无比渴望能与哥哥重逢。

看完信后,赵南起的眼眶湿润了。他何尝不思念远在韩国的亲人?但是在特殊的年代,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于是,他立刻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同时把信件交给公安局存档。因为工作繁忙,这件事很快被他抛在脑后。

之后不久,又一则消息传来。一位老大娘在听韩国广播时,听到一个名叫赵南元的人在寻找哥哥赵南起。

得知此事后,赵南起立即调取了广播录音,发现寻人启事中提到了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名字。

这下,他基本可以确定,这位赵南元就是自己的亲弟弟。

由于身份特殊,他无法与弟弟直接联系,只能再次向上级汇报,请示组织的意见。

"南起同志,我被你的故事感动了。这件事你处理得很得当,完全符合组织原则。"杨尚昆听完汇报后十分动容,"你放心,组织不会让你背这个黑锅的。"

尽管得到了首长的宽慰,但赵南起的心里仍悬着一块石头。他恳请军委能派人重新查清此事。

杨尚昆立即指示总政治部,派员前往延边,详细调查所谓"特嫌"问题。

经过一番调查走访,赵南起的表述得到证实,他在事件中的表现完全符合组织纪律,没有任何隐瞒。

至于匿名信的作者,只是道听途说,并未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

真相大白,赵南起终于卸下了心头的重担。

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和对党的忠诚,他很快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并在次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上将。

风雨过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筹粮助建新政权,赢得领袖赏识

时光倒流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被迫投降。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远离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上,一个新的政权即将诞生。

12月的吉林,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省城永吉县张灯结彩,欢声笑语,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在这里隆重召开。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代表,心中都装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在会场外,一队队民夫扛着沉甸甸的麻袋,有序地排着队,等待验收。

为首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朝鲜族小伙子,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

这些粮食,是新政权建立之初最急需的物资。

当地百姓早已从战乱和贫困中苦苦挣扎了许多年,如今好不容易盼来和平,都愿意慷慨解囊,为政府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而眼前这位带头的青年,更是不畏艰辛,走街串巷,几个月内就筹集了25万斤大米,解了新政府的燃眉之急。

省委书记周保中得知这个消息,震撼之余,亲自前来慰问筹粮队伍。

他注意到为首的小伙子,觉得很眼熟。"他叫什么名字?"周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回首长,他叫赵南起,是这次筹粮活动的总负责人。"得知赵南起年仅18岁,周保中更加惊叹不已。

原来,早在筹粮之前,赵南起的事迹就已在各界传为佳话。

出身于韩国一个书香门第,8岁时举家迁往中国吉林,因不愿改日本姓氏而被拒之校门外。

后来在私塾苦读,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一口流利的汉语。

日军侵略东北后,赵家流离失所,赵南起在民族仇恨的激励下,暗下誓言,要用所学回报华夏。

如今,新中国呼之欲出,他主动请缨,为筹粮出谋划策,身先士卒。

家境贫寒的他,更是自掏腰包,资助了许多无力交公粮的困难户。

25万斤大米,每一斤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南起同志,你不愧是新一代爱国青年的优秀代表!我代表省委感谢你,也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周保中紧紧握住赵南起的手,语气中满是赞许。

赵南起受宠若惊,连忙回答:"首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条命都可以豁出去!"

周保中动容道:"东北军政大学开办青年训练班,正缺你这样的人才。你愿意去参军吗?"

"当然愿意!"赵南起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我做梦都想为新中国贡献力量,到军校学习,更能实现这个理想!"

就这样,在周保中的举荐下,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赵南起踏进了东北军政大学的大门。

在军校,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每天都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泡到深夜。

不到半年,他在政治和军事理论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进入省委民运工作队,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风华正茂的赵南起,就这样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从一个普通青年,一步步成长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飘雪的日子,从那25万斤大米说起。

抗美援朝展身手,勇斗强敌解燃眉

时光荏苒,1950年10月,年仅23岁的赵南起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彼时,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企图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面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纷纷要求政府出兵,援助朝鲜人民抗击外敌、保卫家园。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赵南起第一时间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奔赴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上级考虑到他在后勤工作中表现出色,特别抽调他前往朝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运输组组长。

初到异国他乡,赵南起就发现补给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山高路远,运输线漫长而险峻。许多物资需要人力背运,运输效率低下,常常难以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

更令人头疼的是,由于难民涌入,粮食消耗量大幅增加,储备捉襟见肘。

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赵南起没有退缩,而是立即投入工作。

他带领战士们开辟新的运输路线,利用地形优势,避开敌人的轰炸和扫射。

针对人力运输效率低的问题,他改进背夹具,简化捆扎流程,让每个民夫可以多运半担粮食。

同时,他还想方设法筹集物资,多方存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断粮风险。

赵南起的改革措施很快见效,志愿军源源不断的给养得以保障。

前方将士对这位年轻后勤组长赞不绝口,亲切地称他为"小赵书记"。

就连彭德怀司令员也多次听闻赵南起的事迹,称赞他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同志。

然而,运输线的顺利并非长久之计。

志愿军节节胜利,北上挺进,运输线也被拉得越来越长。

而美军则调集大批飞机,对后方实施疯狂轰炸,妄图通过"绞杀战"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在敌机肆虐的艰难时刻,赵南起靠着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出色地完成了冬装、弹药等重要物资的抢运任务。

在一次紧急运输中,一支驮马队正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

突然,天空传来隆隆的轰鸣声,敌机不知从哪个方向俯冲而来。

就在队伍慌乱之际,赵南起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卸下货物,分散隐蔽,并调来高射炮火力予以还击。

经过一番恶战,敌机被打退,500多套军装和一批弹药安然无恙地运抵前线。

还有一次,赵南起得知敌机即将来袭,灵机一动,指挥战士在运输要道上设置假掩体,上面盖满草木,伪装成物资堆放点。

果不其然,敌机中计,集中火力轰炸假目标。而就在敌机得意之时,一支"空车"队伍悄无声息地通过峡谷,500门迫击炮火速开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诸如此类的机智应变,在赵南起的身上比比皆是。

这个"小赵书记",以他的勇气和智慧,在烽火硝烟中书写了一段传奇。

他既是一位睿智的指挥官,又是一位亲临一线的战斗员。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志愿军的给养工作越做越好,为歼灭敌人、保家卫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提起这段峥嵘岁月,无不为这位可敬的后勤将军而感慨万千。

而赵南起也常常动情地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点点滴滴,他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中去。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自豪!"

大雪天勇救落水儿童

1962年初,赵南起奉调回国,出任吉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尽管官居高位,他却丝毫没有架子,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人民军队的本色。

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到农村和工厂慰问群众,了解百姓疾苦。正是在一次探访中,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赵南起来到了一处铁路工地。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施工现场一片萧瑟,工人们冒着严寒辛勤劳作。

赵南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仔细询问工人的生活状况,反复叮嘱工地负责人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忙碌了一阵,赵南起打算去附近的村庄看望慰问因公负伤的退伍军人。

路上,他听到一阵急促的呼救声。

"不好,有人掉进河里了!"一个工人惊恐地喊道。

赵南起闻讯而动,迅速赶到河边。只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寒冷的河水中挣扎。

"那是谁家的孩子?"赵南起焦急地问。

"是,...是村里张大娘的小孙子!"有人答道,"他准是贪玩,一时没站稳,掉到河里了。这河水奔腾湍急,水下还有许多暗礁,就是大人也难以幸免啊!"

说话间,小家伙的身体已经被冻僵,渐渐沉了下去。眼看就要被急流吞没,千钧一发之际,赵南起脱下军大衣,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中。

"部长,千万别冒险啊!"岸上的工人惊呼。

赵南起充耳不闻,只是奋力向落水儿童游去。河水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皮肤,又像针扎一般刺痛他的骨头。

但他咬紧牙关,一次次潜入水下,去抓那孩子的衣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次的尝试,他终于抱住了意识已经模糊的小家伙,拼尽全力游向岸边。

上岸后,赵南起浑身已被冻得发紫,但他顾不上换衣服,连忙为孩子做人工呼吸。

工人们七手八脚地找来棉被,把两人紧紧裹住。

经过一番抢救,小家伙终于醒了过来,虚弱地喊了声"爷爷"。

原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是由年迈的祖母抚养。

这一声晚辈的呼唤,让赵南起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消息传开,全村的父老乡亲都赶来感谢赵南起。

一位老大爷激动地说:"部长同志,您是咱老百姓的救命恩人啊!大雪封山的天气,您为了救那孩子连命都可以不要,这份恩情俺们永世难忘!"

赵南起连连摆手:"大伯,这是我应该做的。人民军队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我这条命是人民给的,为群众冒险,我义不容辞。"

0 阅读:74

淙淙谈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