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敏最近时常感慨,人到中年,经常感觉自己像焉了一样。
而别人每天却和打了鸡血一样。
你有过这种感觉么?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觉得自己好像很累,是那种无形的累。
难得空闲下来,却又提不起劲做想做的事情,事后又觉得浪费时间;
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
以前周末还想着约上三五好友,现在只想在家“葛优瘫”;
.......
慢性的无力感就像毒药一样,一点点吞噬你的内心。
35岁以后的你,如果生活时常如此不如意,不是没能力,大多时候是缺少心力。
而所谓的拖延,也并非看起来的懒惰,而是内心深处力量不足的外显。
但心力匮乏并非坏事,正是在提醒你,你无意识把本自具足的力量给锁住了。
但如果每一次都忽视它,你就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这个坑里打转,痛苦不堪。
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唤醒它。
今天,就结合切身的经历,给大家分享7个“回血”的方法,告别死气沉沉的生活。
定期打扫内心,清理未完成事件
首先,盘点一下:
家里有多少许久没用但却舍不得扔掉的东西?
脑子里装着多少曾憎恨的、悔恨的人或事?
其实,你占有的东西,通常也在占有你,奴役你的精神。
而且,头脑里抓着不放的人和事,都是一个个内在的“未完成事件”。
他们不会消失,只会被你压抑的更深,如果不清理,就会不断占用你的心理空间,最后崩盘。
当然,及时清理包括物理和心理空间的清理,给心力节流。
第一,清理物理空间:可以遵循山下英子的“7-5-1法则”进行: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五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通过清理囤积物,看见你内在的匮乏点。
第二,清理心理空间:
把过往难以释怀的情绪按时间线列出来,可以以30岁作为分界点。
比如:有的人从小没得到过父母的认可,以至于长大后有了新家庭,还和父母“共生”,努力迎合父母的要求,证明自己可以。
自己的家庭顾不好,又不断操心父母的事。
看看自己为何和这些事情带来的情绪纠缠不清,反复折磨自己。
直面它,并把不属于自己的课题还给父母或其他人,最后好好抱抱自己。
一周两次,慢慢清理,直到这些人和事不再内心纠缠着你。
多做一点“无用功”的事情
你是不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的感或意义感的人呢?
比如为了挣更多的钱、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父母或老公开心等等。
最后要是事情做不好就会陷入焦虑不安,很少会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看起来没用的事情上。
一定要给所做的每件事找意义的人,很可能是因为内心缺乏自我认同,而试图通过外在的事物填补缺失。
《单独中的洞见》中提到,有时候有用意味着一种被奴役。
当心被奴役着,每天都在负重前行。
而丢下这个包袱,你只需要每天给自己20分钟的时间“漫无目的”地做一些事。
比如:对着窗户发发呆、一觉睡到自然醒、嗑一部肥皂剧、和朋友聊聊八卦、刷刷搞笑视频.......
那一刻,你会感觉你是为自己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外界的声音在拼命。
叶兆言说过,很多事情固然没用,但在力不从心的现实面前,这些无用的事情却扛起人生的力量。
反过来会让你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你不得不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时更得到滋养。
蝴蝶拍,拍走所有的无力感
生活无力的时候,身体自然也会跟着出现各种问题,就好像整个身体被抽干了一样。
但其实大多数人没有真正信任过自己的身体。
身体本身是有自愈力的,相信自己的身体,安抚好她。
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的自我安抚技术:蝴蝶拍。
在开始练习之前,尽量找一个安静并且安全的地方。
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双手交替,像蝴蝶一样轻拍肩膀。
速度尽量慢一些,左右手各拍一次为一轮,刚开始可以做8轮左右。
就好像在安慰一个“心有余力不足”的小孩一样。
同时深呼吸告诉她,你很安全,放轻松。
当然,你也可以闭上眼,感受手部的力量,感受被拥抱的力量。
伴随着呼吸渐渐放松和疗愈,收回能量。
在心理学上,蝴蝶拍是一种稳定的技术。
蝴蝶式拥抱的时候,拍打双臂其实是在给大脑两侧一个刺激,有助于左右脑半球交互,有利于创伤经历的整合。
拍打会让你身体放松下来,内在的安全感就会更多生发出来。
让你看到,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支持力量。
锚定你的注意力,用心吃好一顿饭
心力的涣散很多时候是注意力的涣散。
比如:
吃着饭,想着衣服还没洗,娃作业还没写;
工作没做完,想着回家要买什么菜,做什么饭;
手里的项目没做完,又操心另外一个项目;
你发现没?
你的心思不在当下,而在考虑其他的事情。
特奥·康普诺教授曾提出过,人的大脑有三套系统,分别是存储脑、思考脑和反射脑。
其中思考脑并无法有意识地专注于多个想法。
所以,如果你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在思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很容易疲劳。
把精力收回来一点,极度专注是滋养能量最好的方法。
可以从“吃饭”这件小事开始,重塑“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讲真,你可能很久都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了。
每天选择一顿饭,专注地吃20分钟。
可以从欣赏食物的外观开始,记得充分咀嚼,然后想象食物在嘴里的味道,专注于每一口。
全程保持和食物的沟通。
比如你在吃完一道菜之后可以问问自己:
第一口是什么感觉?
和之前吃的有啥区别?
吃完这道菜是什么心情?
......
如果有念头给你拉走,你要及时把自己的念头拉回来到吃的食物上。
平时,你也可以在各种环境里尝试专注的觉知。
比如上班路上专注于自己的步伐,洗澡时专注于水流经全身的感觉等等。
当你觉察到自己不在当下,并持续返回到当下时,也就意味着你有了更多可以为你所用的心灵的力量。
让你害怕的事情,都值得做一遍
你有没有因为害怕做某件事产生不好的结果,而反复纠结犹豫,最后把自己内耗个半死,选择放弃?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观察者就是恐惧本身,当你领悟到这一点,就不会再因为努力除掉恐惧而耗费能量了。
身边有个朋友,在职场里是个INFP(是16型人格中的一种人格类型。其中I代表内向,N代表直觉,F代表情感,P代表感知)。
她平常不敢表达反对意见,长此以往,和领导有意见不合的时候经常自我内耗,否定自己。
通过内在觉察,学会把自己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也会和领导有冲突,但内在变得更开阔了。
恐惧的事情立马去做的本质,就是掐断不断蔓延的子虚乌有的内心戏。
实践:想象一下这么多年来,你最害怕,但又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
写下来,逐一去完成,并对比完成前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当然恐惧也分不同级别,可以先尝试有一点点害怕的,到适应了再跳到更高级别。
找到属于你的那棵树,抱一抱它
身边有一位很好的朋友,50多岁的女性看起来非常年轻,虽然脸上也有皱纹,但和她在一起你能感受到那种溢出来的生命力。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
每当创业压力大,生活不得劲的时候,就去户外抱树滋养自己。
而且每次出去旅游,都会选择去公园或森林里,摸一摸或抱一抱陌生的树。
抱树?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的确“抱树疗法”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然疗法,而且早在芬兰就已经兴起抱树大赛。
树木承接着大自然的能量,树干的稳固和生命力会给你带来踏实感。
和树倾诉烦恼,也会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你。
走出家门,找一颗让你感觉舒适有眼缘的树,最好树龄大点,树越大,能量越稳。
找到树的向阳面,刚开始可以先用手轻轻触摸大树。
脱鞋接收来自大地的“树气”,尽量用额头和脸颊贴近树,闭上眼睛,抱着她。
深呼吸,放松身体,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可以和树交流,你也可以和他说,大树。麻烦你帮我清理内耗。
实践一段时间后,甚至你能分辨出每棵树的气息是不同的。
大自然的力量会引领你释放掉所有的压力。
相信万物有灵,你在抱树,树也同样在给你最大的抱持。
感觉不顺时,尽量去磁场高的城市走一走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当你感觉自己某段时间,在某个长居地萎靡不振的时候,换了另外一个城市,亦或是去到其他城市的时候,整个人感觉活过来?
这一条归功于我过去几年去过好几个城市和国家,感受到非常不一样的场域。
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情境主义”,说的是人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周围环境的氛围。
虽然是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场,却在互动中塑造着你。
我感触最深的是每次从别的城市出差回到杭州的时候,整个人一下子放松下来,干净的磁场回来了。
真的会有一种给自己充能的感觉。
而我几乎每次去到某个城市出差的时候,就莫名地身体不舒服,混乱的磁场自动靠拢过来,心会很燥。
即便是同个城市,每一个区都有一种不同的人格:
有的区很压抑、乏力;
有的区令人振奋。
所以,通过对比感受,我会Mark几个最能滋养我的城市和国家,有时间和机会就会定期去走一走。
如果你状态不好,生活不顺心,身体老出问题,条件允许可以去滋养和旺自己的城市,休假呆上几天。
当然,也可以选择就近的让你内在舒服的区走一走,通过磁场上的转变引导你走出内在的困局。
写在最后
回头来看,人心力衰竭的本质是:
就像身体里有多个调皮的小人在打架,互相拉扯,从过去蹦跶到现在。
回收:和过去的情绪羁绊彻底解绑;
聚焦和保护:稳定住好不容易找回的心力;
不断蓄能:主动训练心力,重建与自己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心力循环系统。
人生前半程,向生活要答案;人生后半程,向内心要力量!
收回心力第一步就是学会链接自己的身体,邀请你加入德芬空间的《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让力量经由身体传递到我们的内心,祝你活出圆满丰盛。
*本文由蝎子的瞳孔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