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儿回来迟了,儿对不起娘!”。
1950年秋,湖北黄安县王家大湾,一位身着解放军军装的中年男人,跪在一座坟前放声痛哭,述说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他的名字叫王诚汉,时任解放军第61军181师师长。
即便是4年前,就知道母亲离世的消息,但真正来到母亲坟前,他依旧心中难抑悲痛。
因为,他对母亲心存愧疚,因为,刚刚参加红军的时候,母亲跑了50多里山路来找他,他竟躲着没见她!
王诚汉是1917年生人,那是中国近代最困苦的时候,袁世凯刚死,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穷苦百姓困顿不堪。
王诚汉是家中长子,他的出生,是家庭的负担,也是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的爹娘缩衣节食,把他送进了学堂读书。
为多挣几个钱,让家人过得稍微好一点,他的父亲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年纪轻轻便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病。
为了给父亲看病,家里欠下了许多债务,可惜,钱花了,人却没治好,最终父亲还是抛下他们孤儿寡母,离开了人世。
父亲离世后,家里立马陷入困顿,仅仅读了4年书的王诚汉也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着母亲干农活养活年幼的弟妹。
然而,想要养活一家人谈何容易?在艰难困苦中,王汉成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相继染病身。
先后丈夫离世,然后又痛失爱子爱女,对王诚汉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好在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接踵而来的惨事击溃。
她常对王诚汉说:“沟里的篾片,也有翻身的时候。”,这话,是鼓励王诚汉的,也是在鼓励她自己的,母子二人都坚信,只要好好劳作,总有翻身的一天。
家里的变故,也让王诚汉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小时候的他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快快长大,好替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在旧社会,识字和不识字的差别真的很大。
13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他被送到大悟县河口镇当学徒,虽然每天也是起早贪黑,但比起种地放牛却轻松许多,而且工钱给的也高。
仅仅干了3个月,到年底放假的时候,老板就给了他一块银元,一包水烟,这对处在困顿中的王诚汉一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足以解家中的燃眉之急。
兴奋至极的王诚汉,连夜跑了50多里路,只为把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交到母亲手中。
看到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儿子,王母哭了,哭着说自己的儿子出息了,能挣钱养家了,她有盼头了。
母亲的泪,是辛酸的,也是幸福的,那一刻,王诚汉发誓,一定要挣更多的钱,一定要让母亲和弟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王诚汉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想到,那1块银元,就是他这一生中唯一孝敬母亲的一次。
过完年后,王诚汉又返回河口镇,继续当自己的小学徒,努力学着手艺,以期将来能挣大钱。
没多久,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率领红军队伍来到了河口镇,开始宣传革命,号召穷苦百姓参加红军。
王诚汉读过书,他的理解能力远比同龄人更强,无须红军做他的思想工作,仅仅一首《当兵就要当红军》,就让他心向往之。
“大家跟着共产党,农民朋友有田分。当兵就要当红军,为了工农得解放。阶级敌人消灭了,天下穷人得安宁。”。
多么美好的愿景?若是无数个像自己家一样的穷人真能的安宁,王诚汉认为,就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于是,他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加了“河口工人纠察大队”,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惩治地主恶霸。
很快,母亲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她是既欣喜又担忧,喜的是儿子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忧的是他才13岁,年纪太小,害怕他有个闪失。
1931年春节刚过,王母便急匆匆跑到河口镇,去找王诚汉,想跟他嘱咐一些事情。
可当时的王诚汉,害怕母亲是来叫他回家的,藏在暗处不敢相见,只远远的看着母亲一人在那里独自彷徨,直至母亲失望离开。
当时母亲落寞的背影,王诚汉是一辈子都忘不了!
1931年夏,王诚汉第一次参加战斗,那时候的他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跟着战友们往前冲,当看到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后,王诚汉也不管实力悬殊,就扑了上去。好在有战友们协助,最终他们合力将这人生擒。
1931年秋,王诚汉所在的工人纠察大队,被改编为河口独立营,不久,又扩编为河口独立团。
本来,王诚汉是想着过年的时候,回去看妈妈的,可当时战事紧张,而且白色恐怖笼罩家乡,他害怕回家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就一直没回去。
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也是这时候,年仅15岁的王诚汉,真正作为一名战士,扛着枪走上了战场。
在长达数月的战斗中,他才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艰难,但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他,并未因艰难而退缩,而是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打好每一场战。
因为作战勇敢,善动脑筋,参加红军仅仅1年时间,王诚汉便当上了连长。
这时候,他又想着回家看看母亲,可第三次围剿刚结束,国民党又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回家探母的事儿,只能延后。
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王诚汉得了伤寒,高烧昏迷不醒,被送进了大别山区后方的医院。
说是医院,其实就是在深山野林中搭建的一片的草棚,红军缺医少药,许多伤病员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一次,王诚汉从昏迷中醒来,医院的同志们就问他想吃点啥,王诚汉想了半天,说想吃豇豆菜,因为这是妈妈给他做过的最好吃的菜!
当时王诚汉生命垂危,同志们都以为他没救了,就想着满足他最后一点心愿,是满世界找豇豆,但可惜国民党封山很严,花了很大力气也没找到。
看着满脸疲惫的同志们如此为自己忙碌,王诚汉后悔了,他不该提这样的要求。
令他意外的是,有位同志为了满足他的心愿,历经艰难,还真的找了一把豇豆回来,并撒上了珍贵的盐,给他煮了一碗豇豆粥。
吃着碗里的豇豆,王诚汉是热烈盈眶,也是这碗豇豆,重新唤起了他的生机,虽然依旧不能走路,但却不至于三天两头报病危了!
躺在病床上的王诚汉就想着,等革命成功了,他就回到家乡,种一大片豇豆,天天吃……
病好后,王诚汉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战斗中来,因为表现优异,他被送去了红军大学学习。
1934年11月,王诚汉所在的红25军,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开始战略大转移。
一路上,国民党对他们是围追堵截,作为先头团一员,王诚汉打了无数场大战、恶战,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方城县七里岗的战斗。
当时,国民党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对他们发起猛烈进攻,战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展开战斗。
这一战,20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再加上战死的国军,王诚汉他们挖了很大一个坑,才将他们埋掉。
1935年10月,王诚汉第一次收到军团的嘉奖,因为在劳山战役中,时任红75师225团4连连长的他,率部歼敌100余人,还击毙了敌营长。
他得到的奖励,是一支20响的驳壳枪和一双胶底布鞋。
挎着小手枪,穿着新鞋子,王诚汉开心至极,从小到大,自己都没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母亲老是担心他走夜路会被扎着脚。
这下好了,有了胶底鞋,肯定不会扎脚了,只是,没法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乡的母亲,实在遗憾。
当时的王诚汉18岁,放到现在也刚刚高中毕业,说到底还是个孩子,还是会想家想妈妈。
这次被嘉奖,王诚汉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1935年11月21日,他参加了毛主席亲自指挥的直罗镇战役。
战斗打响后,王诚汉身先士卒,左手负伤仍不下火线,率领战士们追着敌军猛打,直到左腿被子弹击中,才不得不停下来。
因为形势紧迫,战斗结束后,他的左腿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等送到后方的医院,已经溃烂发炎,必须割掉腐肉。
当时还在长征,红军医院药品匮乏,虽有麻醉药,但王诚汉却坚决不用,要留给重伤员,他自己则咬着一根木棍,强忍着剧痛,让医生割腐肉,在场的人无不被他折服。
这次受伤,王诚汉又躺了几个月,等他伤好,却发现左腿肌肉萎缩了,左腿比右腿短了几厘米,即便是多垫几双厚鞋垫,走路的时候还是能看出来。
虽不美观,但王诚汉却不在乎这个,毕竟,比起那些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们,他已经幸运太多了。
1936年6月,王诚汉因军功升任红262团团长,此时的他才19岁,在红军年轻一辈中也算得上翘楚。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诚汉先后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炮兵营副营长、陕甘宁边区警备3团营长等职,1938年,他进入延安抗日大学学习,并担任队长、军事教员等职。
1943年,王诚汉来到太行军区,担任团长一职,给他当旅长的,是以打恶战、硬战著称的皮定均。
在皮定均的带领下,王诚汉也很快打出名号,他率领的35团,被老百姓称为“老虎团”,在反扫荡、反蚕食的战斗中,立马汗马功劳。
1946年5月,中原军区被国民党22万大军包围,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把掩护队伍突围的重任,交给了皮定均。
在突围前夕,侦查员找到了皮定均的母亲,看着皮定均夫妇和母亲团聚,一家人有说有笑,王诚汉是羡慕至极。
此时,他已经15年没有见过母亲了,当时,他们的驻地白雀园,离王诚汉的老家也不远,在突围的时候,王诚汉也有意无意,向人打听自己母亲的下落。
终于,王诚汉碰到了一位黄安县的老乡,问过之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早在10年前就离开了人世。
原来,在那次去河口镇没找到自己,母亲就时刻担忧着自己的安危,常常以泪洗面,人也迅速憔悴。
旧社会的人都迷信,王母也不例外,一次,她碰到了一个算卦的,便给王诚汉算了一卦,结果卦象显示,王诚汉已经被人打死了。
“失去”儿子的王母更加伤心,于1936年,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得知噩耗的王诚汉心痛至极,可当时部队正在突围,王诚汉只能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中原突围后,王诚汉跟着皮定均,来到了华东,部队被改编为华东军区1纵独立师,王诚汉依旧担任团长。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斗中,王诚汉率团强占高地,成功切断74师后路,并连续打退敌人数十次反扑,对歼灭国民党这个王牌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紧接着,王诚汉又参加胶东、临汾、晋中、太原、咸阳、秦岭等战役战斗,职位也一步步提升,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是181师师长兼川北军区遂宁军分区司令员。
因为一直忙于战斗,王诚汉一直没机会回乡,祭奠已经离世多年的老母亲。
直到抗美援朝前夕,要出国作战,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恶战,王诚汉不知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这才请了两天假,回了趟家乡。
祭奠完母亲,王诚汉便匆匆离开,跟着大部队前往朝鲜作战。
从朝鲜回国后,王诚汉担任6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并于1955年被送到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
也是在这一年,他凭借自己的军功,被授予少将军衔,此时的王诚汉,年仅38岁。
据统计,在他的革命生涯,大大小小的战,一共打了1308场,在所有的开国将校中,是最多的一位。
被授予开国少将后,还很年轻的王诚汉,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添砖添瓦,此后,他又在西藏军区、成都军区、军事科学院等地任职。
1988年,71岁的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0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过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并把自己的革命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了下来,以供后人参考。
2009年,王诚汉离开人世,享年92岁,离世后,他的骨灰被运回老家红安安葬,也算是跟母亲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