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上看到有人问:“为什么明明父母很爱自己,自己却总有被抛弃的感觉?”下面有个高赞回答:“因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希望养儿防老。”
初看觉得扎心,细想却满是无奈。
在老一辈人的认知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却从没想过,身为儿女的我们,是否也愿意被如此“绑架”。
有人说,60、70后,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人,也是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人。想想的确如此。
身为60、70后的我们,上有老要孝顺,下有小要照顾,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让父母寒心,让儿女怨恨。
可直到耗尽半生才恍然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我们的苦,不该代代相传。

我们的上一代:养儿防老!
在《围城》中,方鸿渐回国后,经不起父亲和老友的劝说,答应与周家女子订亲。
父亲道:“人家都说,儿子留洋,就像女儿出嫁一样,一辈子只有这么一回。咱们花这么多钱供你出去,你还整天说咱们思想老化,现在人家周经理肯把女儿嫁给你,你还挑三拣四!”
在方父看来,儿子留学归来,娶妻生子,传承香火,让自己老有所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却从没问过方鸿渐,想不想娶周小姐,愿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父母将儿女抚养成人,到老时接受儿女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的事。
就像《活着》中的福贵,年轻时挥霍无度,输光家产后,父亲变卖家当,替他还债,只希望他能够收心,好好过日子。
福贵却不知悔改,气死父亲后,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历经生死,回到家后,本想着洗心革面,和家人共度余生,却又遭遇一系列变故,最后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那个饥荒、战乱不断的年代,人们朝不保夕,平均年龄不过四五十岁。“养儿防老”,不过是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晚年的生活寻找一份保障罢了。
身为儿女的我们,虽觉得这份爱太过沉重,却也能理解父母的无奈。
可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平均年龄高达七八十岁。再加上社会动荡早已成为过去,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老一辈“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该变变了。

我们的这一代:舍己为儿!
曾在网上看过一位59岁大姐的哭诉。她说,自己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还要帮儿子带娃。每天忙得晕头转向,身心俱疲,以至于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几次想要轻生。
心理咨询师建议她,将母亲送到养老院,让自己喘口气。大姐却说,不是没想过,但母亲只要被送到养老院就会各种“作”。
不是装病,就是折腾,有一次甚至大半夜跑到医院,结果从头到脚检查了个遍,什么问题都没有。
有人说,大姐太过愚孝,完全没必要将自己逼成这样。也有人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大姐的做法,不过是在尽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罢了。
是啊,身为60、70后的我们,大多都是如此。
年轻时,我们接受传统的教育,深知“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于是,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父母过上最好的生活;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亲手照顾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
等到年过半百,我们又化身奉献的父母,为儿女的生活操碎了心。他们买房,我们拿出养老钱;他们生娃,我们忙前忙后帮忙带。
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多,让儿女受了委屈;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儿女走了弯路。
就像《安家》中的老严夫妇,辛苦大半辈子,靠卖包子攒下三百多万,只为给儿子在上海买套房子,作为婚房。
结果房子刚到手,儿子就提出要让岳父岳母来住。老严夫妇只能默默收拾行李,搬离新房。

有人说,老严夫妇太傻,不该如此掏心掏肺地对儿子。可身为父母,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儿女过得幸福,自己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然而,我们的舍己为儿,真的能换来儿女的孝顺,和自己晚年的幸福吗?
我们的下一代:儿女远飞!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抛弃父母?”
下面有个回答说:“不是年轻人抛弃父母,而是时代发展太快,两代人之间的观念,早已截然不同。”
深以为然。我们的上一代,生活在饥荒战乱的时代,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吃饱穿暖,儿孙满堂。
所以,他们将“养儿防老”视为人生信条,将传宗接代看作人生使命。
我们的这一代,生活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虽不用为温饱发愁,却要为生活奔波。我们接受传统的教育,也接受新潮的观念。一边舍己为儿,一边又希望儿女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
而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独立的人格。
对他们而言,父母不再是晚年的依靠,而是人生的导师。他们希望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就像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当她得知父母要送自己出国读书时,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抗拒。

在她看来,父母虽然是为了自己好,却从没问过自己想不想出国,愿不愿意离开父母。她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身为父母的我们,与其拼尽全力,为儿女规划好一切,不如学会放手,让儿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毕竟,儿女的人生,终究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我们能够做的,不过是在他们需要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他们迷茫时,成为最坚实的后盾。
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赌局,不可能把把都赢,但只要筹码在手,就永远都有机会。”
深以为然。对我们而言,健康的身体,独立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就是握在手中的筹码。
与其将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儿女身上,不如学会爱自己,让自己成为晚年最大的依靠。
学会爱自己,是在人生路上,不断充实自己。
在《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虽年事已高,却仍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对他而言,年龄不过是个数字,自己仍然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有大量的知识要学。
学会爱自己,是在人生低谷,依然积极乐观。

作家苏芩曾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命运里,都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逆流而上的。”人生在世,没有谁活得容易。
身为60、70后的我们,更是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也依然要笑对人生,因为乐观的心态,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学会爱自己,是在儿女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儿女总有长大的一天,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去过自己的人生。这不是抛弃,而是另一种成全。
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底气。

写在最后:
有人说,60、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年轻时,我们为家庭奔波,为父母尽孝,为儿女操心。
年老了,我们还要帮忙带娃,照顾孙辈。
似乎我们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却从没问过自己快不快乐。
然而,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与其将时间浪费在为别人而活上,不如学会爱自己,让自己成为人生的主角。
毕竟,我们的苦,不该代代相传。愿往后余生,我们都能为自己而活,活出自我,活得精彩!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身为60、70后的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分享你的故事吧!
我是灵犀,喜欢用温暖的文字记录生活点滴,分享人生感悟,喜欢我的作品请点赞关注并留下你的宝贵意见。你的支持将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