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抗美援朝老兵:找到战友的墓地是我70年的心愿

晓评天下 2022-04-26 12:25:58

文/妙人儿

70年前他带着15位同乡手足远赴朝鲜浴血奋战,抗美援朝胜利后,一起出去的16位战友只有14位平安归乡,有两位战友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离开时他曾向大家承诺,一定要带着大伙回家。

抗战胜利后,除了战友英勇牺牲的消息外,他对其他情况一无所知,牺牲时也没有人为他们收尸,死后安葬在哪里,一直是他心中所牵挂的事情。

为了寻找两位战友的墓地,他为此奔波70年,九旬老兵究竟能否找到两位战友的墓地呢?

一、

这位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叫甘璧光,回忆起当年的事迹,他依旧双眼含泪。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甘璧光是村里的老师,接到组织下达的命令,负责村内的扫盲工作,恰好朝鲜战争爆发,鼓励青年参加抗美援朝的任务就落到了甘璧光身上。

那时正是冬天,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每天课后,甘璧光就在操场上点上火堆,跟村里的青年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他在操场上激情的摇旗呐喊:

“坏蛋来了,敌人来了,我们要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我们当兵不仅要在国内保卫胜利和平,还要在外保家卫国。现在美国已经打来了,我们要出省、出国,继续保卫我们的祖国!”

在甘璧光的宣传下,有志青年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之中,每个人都热血沸腾的:“只要国家有号召,我就义不容辞!”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志愿军,这里还有一条硬性规定,一定要“三同意”才能够成为志愿军,什么叫做“三同意”呢?

三同意必须经过三方人的同意,即本人同意,父母同意,爱人同意。

作为宣传者的甘璧光自然首当其冲,当时甘璧光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甘璧光参军的时候,妻子刚怀上二胎,上有老下有小。

得知甘璧光要去参军,甘璧光一家都非常支持,他们担心甘璧光的个人安全,但他们更加明白,这一份和平来得有多不容易。

在甘璧光的带领下,同村符合“三同意”的一共有15人,其中两个跟甘璧光最亲昵的好友“刘定耀”和“甘坤”。

刘定耀是甘璧光的小学同学,那个时候刘定耀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听到甘璧光要去参军,刘定耀就坚定跟随,他说:“我肯定要比你更积极,你去我也去。”

参军的成就感萦绕心头,家人同意了刘定耀的选择。

甘坤跟甘璧光从小长大,两人虽然同岁,但按辈分来算,甘坤可是甘璧光的叔公,比甘璧光高两个辈分。

听到甘璧光参军的消息,甘坤也要一起去参军:“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年轻人就应该一起去闯闯。”

甘坤已经结婚,他的女儿刚刚出生只有几个月。

为了保家卫国,捍卫新中国的安全,保卫祖国的和平,1951年,甘璧光带着同乡的15位热血男儿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一同走出了家乡,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露江,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志愿军的第一课就是训练夜行军,他们都没有去过战场,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的,内心都是对报效祖国的激情昂扬,完全没有对战场的恐惧。

到了训练场就给志愿军发装备,紧急训练完后,他们就坐上火车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

二、

到达朝鲜后,志愿军走了9天的路来到了老志愿军驻军的地方,甘璧光他们是第二批入伍的志愿军,在驻军地稍事休整后,每个人都被安排到了不同的军营。

甘璧光被安排到了三十九军一五师,成为了一名卫生员。

在战场上,卫生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连一百多个人,只有一两个卫生员。

在学习了五六个月的医务知识后,甘璧光跟着老兵上了战场。

新兵训练的地方距离前线有两个晚上的路程,甘璧光跟着运输连趁着夜色行进,终于在半夜抵达了前线,三八线就在眼前。

甘璧光一行人都是新兵蛋子,啥也不懂,部队跟敌军就隔着一个山头,敌军在山坡南面,甘璧光所在的部队就躲在山坡背阴的小树林里,连队干部下令让大家就地休息,可新兵啥也不懂,那时冰天雪地非常的冷,加上背阴就更加寒冷了。

为了御寒,很多新兵完全不懂隐蔽,竟然跑出去晒太阳,就因为晒太阳,整个连队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没多久,炮火就对着他们狂轰滥炸,整个连队被打的乱七八糟。

整个连队只有甘璧光和另一位老兵两个卫生员,志愿军被炸得血肉模糊,这边还没有救完,那边又伤亡了。

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当天连队就牺牲了三名战友,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大家一整夜都不敢休息,他们为卫生员找了两个洞,让卫生员休息,甘璧光是新兵,第一次直面战战争,他压根不敢睡,就找老兵聊天。

看着被炮弹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友,想着今天在战场跑来跑去搬运战友的自己,他们想着这样的生活自己也活不过多久了,那一晚甘璧光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既然有了为国献身的觉悟,甘璧光想给家里人留一份遗书,他的脑海浮现出了“王觉民”的《与妻书》,于是甘璧光就照着王觉民的这份遗书,给家里留下了一封遗书。

这份遗书一式三份,被他放在了胸口的衣服口袋,帽子里的夹缝,裤子的侧兜里,准备这么多就是害怕自己被炸得粉身碎骨了,哪怕只剩身体残肢,别人还能通过遗书辨认自己的身份,将这份遗书带给家人。

看到甘璧光的艺术,老兵也请甘璧光为自己写一份遗书,他不似甘璧光那般有文化,却仍旧牵挂着家人。

那一晚,甘璧光和老兵用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做了最后的告别,做好了随时随地为国捐躯的准备。

三、

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甘璧光逐渐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变成了一个熟练的老兵,在运输伤员的时候,甘璧光总是被炮弹追着打,被追着轰炸的次数多了,甘璧光也掌握了敌军炮弹轰炸的规律。

他在前头拉着担架跑,敌军在后面开着飞机追,一看放炮弹了,甘璧光就喊“卧倒”,炮弹下一秒就“梆梆”落地,在地上爆炸的炮弹直接炸出一个大坑,炸出的泥土直接将他们埋了起来。

等炮弹打完了,他们再从土里爬出来,将伤员拽出来看看有没有受伤,然后继续护送伤员。

甘璧光并没有在最前线,他所在的连队主要负责最大口径的迫击炮,前线的人员是四个月一换防,但是无论怎么换炮是一直架在那里不能撤的。

迫击炮一般晚上行动,因为白天发炮会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

甘璧光所在跟炊事班隔着一座山头,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们那么大的大炮没被发现,炊事班反被发现被敌军轰炸了。

原本以为炊事班被轰炸是因为做饭时产生的烟,谁知道其中却另有原因,原本炊事班是躲在地洞里做饭的,被发现的可能性极低。

但炊事班的地洞旁边有颗板栗树。每次敌军轰炸都会震下不少板栗,但是志愿军都没有什么吃的,为了给志愿军们改善伙食,炊事班的战士就冒险去捡板栗,原是好意,谁曾想就被敌军发现,两名战士被炸伤。

当时敌军的飞机还在上空盘旋,去救人要冒着极大的危险,中间很可能会被敌军轰炸阵亡,但如果不去救治,那两名战士很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身亡。

甘璧光背起医疗包就往外面冲,领导和政委都拦着甘璧光,让他不要乱走,飞机还在外面飞。

但甘璧光着急,他说:“危险了,完了,不走完了,大腿受伤,那肯定大动脉完了!”

甘璧光不顾阻拦,在炮弹的轰炸下争分夺秒地跑着,就在距离炮弹一百米的地方,甘璧光凭借经验提前卧倒,敌军连放了五六发炮弹,甘璧光都幸运躲过,终于来到了炊事班受伤的地方。

两名炊事员被炮弹扎伤,所幸其中一人是轻伤,另一人却是重伤骨头都断了,血在不停地往外冒,甘璧光赶紧帮忙止血,用止血带扎在腹部,然后在给他打了一针无痛,接着就给他缝针包扎,如果甘璧光再晚两三分钟,那位炊事员大概就没命了。

安顿好炊事员后,甘璧光在那待到深夜,最后趁着夜色回到了原连队,而晚上正是他们连放炮弹的时间,一门炮需要六个人,六个人一起合作。

偏偏那晚敌军就发现了甘璧光他们,一颗炮弹轰炸下来,六个人当场牺牲了一个,还有两个身负重伤。

甘璧光将伤员处理好后,就开始帮着一起战斗,他不懂放炮,就一直帮着搬运炮弹,朝鲜的冬天非常冷,甘璧光却跑得浑身大汗。

甘璧光他们在后方搬运炮弹,指挥员在旁边指挥发射,战士跟着指令发射,没想到,迫击炮真就把敌人打中了,运炮弹的甘璧光被立了三等功。

四、

这场战斗完,抗美援朝也到了尾声,志愿军们也要开拔回家了,在最后的几个月里,甘璧光在卫生队领药的时候遇到了甘坤。

甘坤被分配到了机炮连,作战场地比甘璧光还要更加往前,那个时候的甘坤瘦得跟猴一样,又黑又瘦,两人交谈了半个小时,最后回到了各自的连队,临走时他们都嘱咐对方:“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保护自己!”

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战的志愿军陆续回国,甘璧光和甘坤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可就在回家途中,火车突然被炸弹击中,部队在紧急情况下撤退到附近的林地躲避,之后再组织工兵维修铁路。

第二天连队离开时,甘璧光利用自己卫生员的身份,到处打听甘坤的下落,他听到了自己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被炮弹击中的正是甘坤所在的连队,生死难料,没有听到最后的死讯,甘璧光就不能放弃。

回国后,甘璧光依旧打听着甘坤的下落,当初一起出村的16个战友,回来了14个,甘坤就是在归国时的列车上被炸弹击中身亡的,而另一名没能回来的好友,正是甘璧光的发小刘定耀!

归国后的幸存志愿军被大家称为“最可爱的人”,国家也给志愿军分配了工作,甘璧光被安排到了广西铁路局,成为了一名管理干部,直到退休。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60多年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跟他一起出去的战友都回来了,只有刘定耀和甘坤不知身在何方,找到他们的墓地成了甘璧光最后的愿望。

刘定耀没有后代,只有两个侄子,甘坤女儿尚在襁褓,如今60多年过去,甘坤的女儿也70岁了。

作为烈士后代,甘坤的女儿甘杰也成了一代“女豪杰”,在国家的培养下,甘杰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在机关科委工作,一直到退休,甘杰退休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父亲的墓地。

在他们的努力寻找下,历时60多年,甘坤和刘定耀的墓地终于找到,他们都在埋在了朝鲜的烈士陵园,甘坤生前的英勇事迹也被广为人知。

甘坤入伍后被分入机炮连,他对机炮上手非常快,作战时又非常的英勇,是机炮连里最为器重的新兵,最艰难的任务都被派给了甘坤。

甘坤骁勇善战,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下都活了下来,偏偏在回家的列车上,列车被炮弹击中,甘坤当时并没有牺牲,可为了让战友撤退,甘坤一人顶住了列车铁门,战友撤退了,他却永远倒在了那里,找到墓地后,志愿者为甘杰带回了一捧带有她父亲鲜血的泥土。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如今的幸福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青春无悔换来的,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与正义奋斗到最后一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革命先烈们在负重前行。

92岁的老兵终于找回了最后的两位战友!

向英雄们致敬!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 阅读:27
晓评天下

晓评天下

看人生百态,阅世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