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无间的关系却救不了自己,萧望之的悲剧

跃祥说历史故事 2025-01-30 11:02:3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汉朝史:第八十四篇.

大家好,今天咱们接上期继续聊聊“教书匠”——萧望之。他可是刘奭的老师,这位儒家学者的故事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刘奭害了大汉

公元前48年,宣帝一去不复返,刘奭(shì)接过了皇位。你们知道吗?萧望之这位当时的名儒,被宣帝钦点为刘奭的顾命大臣!这可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荣誉啊!刘奭与萧望之两个人可谓亲密无间。刘奭继位后,萧望之可是大展拳脚,推行仁政,对国家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成了儒家代表人物。

不过,事情总是不会那么简单。另一位顾命大臣史高可不乐意了,他可是外戚的代表,也是刘奭的宠臣,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史高心里不爽,见萧望之风头正劲,他也举荐其儒士,争夺话语权,还拉拢了一帮宦官来对付萧望之。

萧望之直性子可不是个好惹的角色,他看不惯朝中的宦官势力,上书元帝,要求罢黜宦官弘恭和石显。西汉向来没宦官掌权,由于汉元帝对音律很喜欢,弹琴、鼓瑟、吹箫、度曲,样样都很精通。并且,他还能写出一手极为精妙的篆书!所以,因为这些爱好,汉元帝没那么多时间去处理政务,加至汉元帝对宦官的信任,石显就长期把控着中枢的大权。结果这俩人立刻跟史高联手,准备给萧望之一点颜色看看。

可他们没想到,萧望之先发制人,派门生郑朋发起了攻击,指责外戚们在地方上为所欲为。可惜郑朋这个人品不怎么样,萧望之一看他是为了攀附自己,想往上爬,立刻跟他划清界限。郑朋心里不甘,转投史高门下,结果又被史高和宦官们利用,向元帝上书,污蔑萧望之。

汉元帝竟不知"召致廷尉"的含义?

元帝立刻交给弘恭处理。弘恭经过一番“调查”,竟然上书称萧望之在朝中结党营私,元帝一听,果断将萧望之抓进了监狱。可这位八岁的皇帝,居然说自己不知道“招致廷尉”是什么意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终,萧望之在监狱里待了一段时间,元帝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冤屈了老师,赶紧把他放了出来,却收回了他的官职。萧望之出狱后,紧接着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也上了一道奏折,诉说父亲一心为国,却屡遭诬陷,请求皇帝给一个交代,石显抓住机会,给萧望之定下“携恩求功、丧失人臣风范”的罪名,趁机诓骗皇帝只有将萧望之下狱治罪,才能让萧望之感激圣恩。萧望之听说后,准备自杀,妻子说:“皇帝不会杀你”。萧望之又询问门生朱云的意见,朱云受儒家学说影响,认为气节最要紧,建议萧望之自杀。萧望之最终选择了自杀,留下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元帝得知后开始时痛哭流涕、不思饮食,满腔怒火罢免石显等人。不久之后,却又重用石显,直至他死的时候,石显一直身居高位,盛宠不衰。反而让他们的权力愈发膨胀。萧望之的死,彻底打破了朝中的政治平衡,外戚和宦官的联盟开始掌控朝政,西汉的衰落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箫望之托孤大臣,服毒自杀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权力游戏可不是光靠知识和道德就能赢的,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处时,都希望能达到亲密无间的理想状态。但萧望之的悲剧结局却警示我们,由于双方角色定位、价值取向的不同,过于亲密无间未必是好的相处模式。萧望之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大家觉得呢?

0 阅读:1
跃祥说历史故事

跃祥说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