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有那么多地方可选,为何一定要去陕北?其实真相挺扎心

野史记录 2024-04-17 20:50:38

1934年10月,轰轰烈烈的长征拉开序幕,一场震惊了全世界的大范围转移开始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途经雪山、草地、无人区,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空中还有战斗机不断骚扰的情况下,红军创造了奇迹,让沿途装备精良的数十万国民党军成了历史背景墙。

长征的伟大谁都知道,但长征到底有多伟大?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可能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红军长征是一次“大逃亡”,在国民党数十万精锐部队的围追堵截中逃出生天,认为红军的伟大在于逃脱,但真相并非如此。

而且,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中央苏区,如果一味只是逃跑的话,四面八方都可以成为目的地,但为何红军最终要朝着陕北进发?说起这件事背后的真实原因,既有伟大的决策,也有令人扎心的迫不得已。

大兵压境

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此前的作战当中,国民党军屡屡受挫,始终无法重创红军,反而让红军一次次发展壮大。这一次,蒋介石下了血本,整整投入了一百多万大军,制定了“滚筒”战术,以每日数里的前进速度收缩包围圈,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毛主席当时尚未取得红军的指挥权,红军在前几次取得了反“围剿”胜利的情况下,选择正面硬刚国民党军,战况十分不利。随着国民党军不断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突破已经迫在眉睫,一场被迫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突围是当时唯一的出路,这一点没什么争议,但问题是,红军突围意味着离开中央苏区,失去了这块根据地以后,未来何去何从?博古和李德将目的地选在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决定率领红军突围后一路朝湘鄂川黔根据地进军,与那里的红2、红6兵团合兵一处,再从长计议。

这样的做法不失为一个选择,但这个选择太明显,以至于在红军突围以后,就连蒋介石都一眼看穿了红军的意图,遂派重兵在中央苏区前往湘鄂川黔根据地的途中设伏,只等着红军进入包围圈。

因此,红军在这两人的指挥下遭遇重创,湘江之役伤亡惨重,70000多红军边战边冲,顶着敌军的炮火过江,最后仅有30000余人过江,其余数万将士的英魂则永远留在了对岸。

经此一战,两人指挥的正确性已经开始遭到质疑。但两人并未因此改变策略,仍然一意孤行的打算继续向湘鄂川黔根据地靠拢。红军当时的伤亡严重,士气也颇为低落,蒋介石也早已重新组织了伏击,若真的按照二人意图继续行军,后果不堪设想。

力挽狂澜

革命火种风雨飘摇之际,毛主席在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主放弃原有计划,转而向贵州进发的计划,得到了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支持,红军这才得以摆脱蒋介石的伏击,转到向贵州进发,迎来了新的希望。

红军向湘鄂川黔根据地靠拢与向着贵州进发,两者之间有何不同?第一,向湘鄂川黔根据地进兵的意图,已经被敌军看破,前进的道路上危机四伏,红军已经经不起再遭一次重创;第二,红军只要摆脱向湘鄂川黔根据地进军的计划,选择立刻就多起来,天大地大,蒋介石再想重兵设伏难如登天。

而贵州当时属于国民党军布防的薄弱地带,毛主席率领红军向贵州进发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敌军无的放矢,一个是扭转被动局面,不再一味的逃跑。红军当时兵力和武器装备虽然不不如国民党军,但是数万的军队仍具有相当的战斗力,进军贵州相当于攻国民党的薄弱点,令国民党不得不防,如此一来就可以调动国民党军,从被动逃跑变为主动出击!

毛主席的一番慷慨陈词,令在场的有识之士立刻明白其用意,顿时感到茅塞顿开,因此赢得了众人的支持,更在此后的遵义会议中确立了领导地位。

红军突然出现在贵州,令蒋介石大惊失色,因为国民党的兵力大多数都布置在了长江一带。红军突然改道贵州,让蒋介石所有的布置全都落空,立刻慌乱起来。贵州兵力空虚,容不得蒋介石重新调兵,遂集结重兵向遵义追了过去。

这一次,毛主席打算进四川,北渡长江以后再与红4方面军会合。从毛主席的这个计划来看,毛主席当时率领红军进贵州也好,打算去四川也罢,都是根据当时的战局来临时决定的,而陕北在长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红军长征的目的地。

蒋介石布置在长江沿线的重兵不动,派出其他部队扑向遵义,来势汹汹。毛主席见状,立刻率领红军渡过赤水,经过土城之战后来到扎西。此时,红军的动向看上去依然是北上渡江,与红4方面军会合。

因此国民党军一边扑向扎西,一边加强在长江一带的布防,只等着将扎西的红军赶入包围圈。但毛主席是何等高瞻远瞩,思想完全不是蒋介石可以看穿的,就在国民党军向扎西围过去时,毛主席杀了一个回马枪,又率领红军渡过赤水回了遵义,还顺带消灭了敌军两个师。

红军不仅没有被消耗,反而得到了补充,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令他暴跳如雷,立刻调兵追向遵义。结果,蒋介石这次再一次扑了个空,因为毛主席率领红军经茅台镇又一次渡过了赤水。

国民党军始终慢红军一步,就像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却又无计可施。蒋介石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了国民党军陷入被动局面,但他却始终找不到扭转局面的时机,这时听闻红军再次渡过赤水,顿时来了精神,他认为红军上次杀一个回马枪甩开国民党追兵,这次再渡赤水必然是要趁机北上,渡过长江。

因此,蒋介石赶紧调兵补强长江一带的防线,只要红军敢在此时渡过长江,势必会陷入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这一次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一心等着捷报传来,却没想到毛主席这一次仍未北渡长江,而是又一次渡过赤水,率领红军直奔贵阳杀去。

再次得知消息的蒋介石如遭雷击,这倒不是因为红军此次行动出乎了他的预料,因为即便没有算准,他完全可以再次组织追击,毕竟兵力优势始终在国民党一方。但问题在于,贵阳是蒋介石的老巢,而此时贵阳的兵力十分空虚,全都被蒋介石调去防止红军过长江了。

红军再渡赤水发兵贵阳,仅这一步就可谓神来之笔,躲了敌军追击封锁的同时,直攻敌军软肋,令蒋介石在兵力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却出现兵力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为了自保,蒋介石也顾不得颜面,开口向云南的龙云求救,龙云遂发兵贵阳,以解蒋介石的燃眉之急。

接到龙云派兵过来驰援的消息,蒋介石这才略显安心,对高喊着“活捉蒋介石”的红军不那么恐惧了。只不过让蒋介石和龙云都没想到的是,红军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一路朝着贵阳高歌猛进的红军,马上抵达贵阳之际,却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反而越走越远。

满脸问号的蒋介石和龙云顿时感觉摸不着头脑,但很快龙云就慌了,因为他发现红军的进军方向不是别的地方,正是龙云所在的云南。好家伙,龙云调兵驰援贵阳,解了蒋介石的燃眉之急,却又造成云南空虚的局面,令龙云顿时体会到了不久前蒋介石的感受。

龙云无奈,为了自保赶紧调金沙江方向的部队过来救援,而金沙江部队调离之后,红军随即就出现在了金沙江一带,趁龙云在这一带的兵力空虚之际,顺利越过金沙江。金沙江处于长江上游,越过金沙江也就等于渡过了长江,红军此举等于向国民党宣布,实现了最初的军事意图,让数十万国民党军徒呼奈何。

从毛主席指挥红军以后的行动来看,毛主席渡过长江的目标一直都没有改变过,但在进军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和节奏,从未明确设置过长征终点。

而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也并不能定义为简单的“逃跑”,毕竟在毛主席率领红军行军期间,虽然没办法与敌军硬碰,却始终在牵着敌军的鼻子走,令敌人摸不着头脑的同时,还不断按照毛主席的思路调兵遣将,“四渡赤水”也因此成为毛主席的得意之作。

进军陕北

后来,毛主席率军抵达甘肃以后,得知陕北有红军,这时才确定向陕北进发,将陕北定为长征的目的地。即便红军渡过长江,也依然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这个时候定在陕北呢?

第一,陕北有红军队伍,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这支队伍当年经历过不少挫折,但在刘志丹的带领下重新崛起,并创立了根据地。

第二,红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经略四川,一个是继续北上经略天下。毛主席当时选择的是继续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从而开始新的征程。

从这两点来看,陕北全都符合标准,红军只要进军陕北,就会拥有更广阔的天地,远比困守四川要好得多。而且,那里有刘志丹同志的军队和根据地,红军从此不再是无根浮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0 阅读:114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