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我们想要更好更真实的未来!

山河寻史 2020-03-25 22:15:26

坚决还是屈服?这是个问题。

新闻理想,

媒体人的素养,

是一往无前做该做的,

还是服务于收视率、繁冗和陌生的欢喜?

这是《新闻编辑室》要回答的问题,

也是这个时代每一个编辑要面临的选择。

很庆幸,

《新闻编辑室》给了一份教科书般的答案:

我们要做的是一档真实的新闻节目,关注公民所关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去揭露事实,主播可以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但人们有权知道,事情的真相。

尽管我们所有人都知道,

这会很难。

但在看了节目的观众中,只要有5%的人有良知有态度,就足够了,因为这5%的人一定会并且正在改变什么。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更好更真实的未来。

01.传统媒体——想说的话不能说,不想看的没选择

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想说的话不能说,不想看的也没选择,所以信息的接收途径是单一的,来源是单薄的。

好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公权力,在特定时期被放大,所以对媒体人的要求层层拔高。三审三校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任何一条新闻或者消息都有迹可循,而且具有强大的公信力。

发布即权威,经手媒体人对它负有直接责任。

我们不用花心思去考察消息的准确及可靠与否,因为编辑已经帮我们做了选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在它的指示下,了解生活资讯,浏览国家大事,做好一个“观众”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个“接受即真实”的时代,除了相信,没什么可以做的。

这也是一个“相信即存在”的时代,因为相信了,能做的就会很多。

02.公权力开放,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话筒

网络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打开世界的方式。我们慢慢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参与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信息的制造,媒体从神坛走向地面。

人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话筒。

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激烈交锋的时代,旧的方式逐渐被淘汰,而新的表达正处于被激烈讨论的时刻,但这并不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和日益强大。

到最后,究竟还是人类的创作欲占了上风,一个向所有想说话的人打开的媒体世界它来了。

03.鱼龙混杂的新世界,在对抗中能否涅槃重生?

这是一个各抒己见的新世界,想说的话畅所欲言,不想见的事选择性不见。

木话筒慢慢变成了金话筒,一字一句都价高千金,

只是原本确信无疑的我们,却开始慢慢怀疑了。

连带着旧的传播方式一起被丢掉的,还有传统媒体的严谨和公信力。

自媒体时代,人人拥有话语权,原本需要三校五审才能最后抵达观众面前的内容,现在甚至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敲定。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份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里,被无情的碾得粉碎。

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前,我们开始不确定这份消息的来源和真实性,所以必须具有一份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需要在纷杂的信息中辨别真实的、有用的和合理的。

与其说信息变得越来越多,倒不如说媒体把这份选择的“机会”留给了观众。我理解你说的,但是我保留一份怀疑的权利。

传统媒体也在新的形式下焕发了新生,他们将传统媒体的严谨和负责延续到了新媒体上,所以往往更能取信于人,而信任,恰好是联系开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遗憾的是,很多新媒体,却在以媒体的名义行着不够媒体的行为,魔幻的标题和封面下隐藏的,却是一副残破不全的躯体。

我们可以将信将疑,但那些不理解“内容详情”的人该怎么办?那些习惯了公信力的特殊人群该怎么办?空付一腔信任给你们吗?

媒体,什么时候成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地方?

也许是我看到的世界太小,但底层生态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某公众号在一周前曾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今晚,感谢《XX杂志》《XX》和《XXXX》!

内容是疫情期间三家媒体机构直言不讳的事情,看完挺让人感慨的。

你看,有些我们不敢或者不愿做的事,总有人在做。

真相和事实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劣币驱逐良币,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媒体系统所拥有的常态,而倒逼劣币退出或变好,应该是那5%的人努力的方向。

所以媒体能做的到底是什么呢?

与恶说,

编辑能让观众看见世界的全貌。

那你觉得现在是吗?

不是,但是编辑应该努力做到。

我想,

媒体(姑且称为),大概也一样。

0 阅读:6

山河寻史

简介:读书以明志,读史以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