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四名地下党同志被秘密处死,周总理得知:启用10号秘密特工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2-24 02:44:02

世人皆知上海滩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却不知在这片歌舞升平的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场惊天暗杀。1929年的上海,四位地下党重要领导人在一次秘密会议中突遭不测,其中还包括了著名的"农民大王"澎湃同志。当消息传到中央特科时,周恩来同志面色凝重,久久不语。他知道,这背后必定有人背叛了革命事业。一声叹息后,周总理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启用那位在上海滩神出鬼没的"10号特工"。究竟是谁出卖了革命同志?这位神秘的特工又将如何完成他的使命?

一、背叛者的真面目

在1929年的上海,白鑫的名字还响当当。这个身材高大、面容俊朗的年轻人,曾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高材生,在军校里就以头脑灵活、能言善辩著称。

那时的白鑫,正担任中央军委委员一职。他的办公室就设在上海法租界一处不起眼的小楼里,每天都有不少同志进进出出,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忠诚的革命同志,竟然早已被国民党收买。白鑫出身于广东海陆丰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曾经养尊处优。那年在海陆丰,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运动的浩大声势,内心却暗暗抵触。

1928年底的一天,白鑫接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中提到,他最疼爱的表弟在一次战斗中因临阵脱逃,被当时主持海陆丰革命的澎湃同志下令处决。这个消息让白鑫彻夜难眠。

从那以后,白鑫开始频繁出入租界里的一些咖啡馆。在这些西式建筑里,他总是独自一人坐在角落,时而凝视窗外,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其实,这些咖啡馆都是他与国民党特务接头的地点。

1929年8月的一天,白鑫在自己家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大王"澎湃、颜昌颐、杨殷和刑士珍四位重要同志。这些人都是当时党内的重要领导人,各自分管着关键的革命工作。

会议定在下午两点开始。从早上开始,白鑫就特意打扫了屋子,还在桌上摆了几杯清茶。可同志们不会想到,此时在他家周围,已经埋伏了数十名装扮成小贩、修鞋匠的国民党特务。

那天,周恩来同志原本也要参加这个会议。但就在即将出发时,一个紧急的任务把他留在了办公室。这个意外,竟成了他躲过这场阴谋的转机。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望风的同志突然发现情况不对。街上多了许多陌生面孔,还有荷枪实弹的巡捕在四处走动。等他想要示警时,国民党特务已经包围了整栋房子。

当时的场面异常混乱。特务们破门而入,四位领导同志当场被捕。而白鑫却趁乱"逃脱",随后躲进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屋。

这次背叛震惊了整个党组织。当晚的中央特科,灯火通明。周恩来召集紧急会议,要求立即查明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上海滩,一场针对叛徒的秘密追捕悄然展开。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黄埔军校高材生,竟成了出卖同志的背叛者。此时的白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中央特科的必杀目标。

二、神秘特工的登场

说起杨登瀛这个名字,在1920年代的上海滩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位身材魁梧、面相儒雅的中年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就像个成功的商人。他每天穿着整洁的西装,时常出入于租界里最高档的场所,与各界名流来往密切。

在国民党的眼中,杨登瀛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情报官员。他不仅多次为国民党破获了重要案件,还成功打入了共产党的内部,成为了中统局的得力干将。可谁能想到,这位看似忠于国民党的情报官员,其实正是中央特科秘密培养的"10号特工"。

上海法租界的爱麦虞限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茶庄。这家茶庄的二楼,就是杨登瀛与中央特科联络的秘密地点之一。每次接头,他都会点一壶龙井,慢慢品茶,像个普通的茶客。暗号就藏在茶具的摆放方式中。

那个时期,为了让杨登瀛在国民党内部站稳脚跟,中央特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专门为杨登瀛准备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让他带回去邀功。这些情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能让国民党相信,又不会真正危害到组织。

有一次,杨登瀛还带领国民党特务破获了一个据称是共产党的秘密据点。其实这个据点早已废弃,里面留下的文件也都是特意准备的。这一仗下来,杨登瀛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在得知四位同志被捕后,陈赓立即找到了杨登瀛。两人在法租界的一家咖啡馆见面,杨登瀛递过来一个重要情报:在四位同志被捕前两个小时,他就发现上海巡捕房有了异常调动。

更重要的是,杨登瀛通过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关系网,很快就查明了是白鑫叛变投敌。他甚至打听到了白鑫投敌的具体时间和过程。这些重要情报,都是通过他在中统局内部精心布置的眼线网络获得的。

杨登瀛在上海滩经营多年,早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情报网。他的眼线遍布租界的各个角落,从高档俱乐部到街边小摊,从巡捕房到洋行,处处都有他的"耳目"。

这些情报员中,有的是普通的店小二,有的是高档俱乐部的门童,还有的是巡捕房的普通职员。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效力的对象是谁,只知道按时将打听到的消息传递出去,然后领取固定的报酬。

通过这个严密的情报网络,杨登瀛不仅掌握了白鑫的行踪,还摸清了国民党内部对待这个叛徒的态度。国民党虽然重用白鑫,却也对他心存戒备,特意安排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这些情报对于接下来的行动至关重要。杨登瀛向特科建议,正是因为国民党对白鑫的戒备,反而给了我们可乘之机。只要找准时机,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这个叛徒。

三、隐秘的营救计划

在得知四位同志被捕的消息后,中央特科立即开展了第一轮营救行动。根据可靠情报,国民党计划将四位同志转移到龙华监狱。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在转移途中,押送的力量必定会有所分散。

特科的"红队"很快就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们选定了一处囚车必经的路段,这里两边都是低矮的房屋,视野开阔,适合设伏。队员们分成三组,分别埋伏在路段的前中后位置,只要囚车一到,就能形成合围之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负责运送武器的范梦菊同志在将枪支送到指定地点后,忽略了一个关键步骤:清理枪膛里的黄油。这种黄油是用来防止枪支生锈的,但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射击。

当囚车驶来时,红队的同志们拿起武器准备行动,却发现扳机纹丝不动。这个意外打乱了整个营救计划,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红队不得不忍痛撤退。

就这样,四位同志被押送进了戒备森严的龙华监狱。但特科并没有放弃,很快就展开了第二轮营救计划。这一次,他们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帮手——柯麟医生。

柯麟是英租界"达生诊所"的主人,表面上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实际上早已加入了地下党组织。他的诊所不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方,更是一个重要的情报联络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柯麟发现白鑫经常出入范争波的公馆。这个公馆位于英租界的一条僻静小路上,四周戒备森严,但从医生的身份来看,出入倒也不会引人注意。

一天,白鑫因为重感冒来到达生诊所就医。柯麟一边为他诊治,一边暗中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趁着去取药的机会,柯麟立即通知了特科的联络员。可惜白鑫警惕性极高,见柯麟去取药迟迟不归,立即起身离开了诊所。

这次偶遇虽然没有直接抓住白鑫,但却给了特科一个新的思路。既然白鑫会为了看病露面,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医生的身份接近他?于是,一个更加周密的计划开始酝酿。

柯麟的诊所成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点。特科的同志们注意到,虽然白鑫不再亲自来诊所看病,但他却经常派人来取药。通过这些来取药的人,特科逐渐摸清了白鑫的生活规律和身体状况。

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在杨登瀛的分析下,逐渐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图像。白鑫虽然躲在层层保护之中,但他的警惕性已经开始松懈。这正是下一步行动的最好时机。

此时的柯麟,每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在诊所坐诊,等待着特科的进一步指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营救同志、惩治叛徒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四、致命的周旋

杨登瀛凭借在国民党中统局的身份,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周旋。他先是以工作汇报为由,多次拜访范争波公馆。每次见面,他都会带上一些珍贵的礼物,很快就获得了范争波的信任。

在一次例行拜访中,范争波"无意间"让杨登瀛见到了正在公馆里休养的白鑫。这次会面看似偶然,实则是杨登瀛通过他在中统局的关系,早就安排好的。

从那以后,杨登瀛经常以探望的名义来看白鑫。他总是带来一些白鑫爱吃的点心,或是一些当下流行的新鲜玩意。在闲聊中,杨登瀛总是不经意地提起澎湃案的影响,说共产党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这种看似关心的言论,实际上是在加重白鑫的恐惧感。果然,白鑫开始频繁向杨登瀛打听南京方面的态度,询问是否可以尽快安排他离开上海。

为了打消白鑫的戒心,杨登瀛还特意安排了几次"意外"的遭遇。有一次,他带白鑫去一家私人俱乐部吃饭,恰好遇到了几个"可疑人物"。这些人其实是杨登瀛安排的,目的就是让白鑫更加依赖他的保护。

范争波公馆周围,杨登瀛也布置了自己的眼线。这些人装扮成小贩、清洁工,每天记录着出入公馆的人员情况。通过这些细节信息,特科逐渐摸清了公馆的警卫部署和日常规律。

在与白鑫的接触中,杨登瀛发现他特别关注国际形势。于是,他时常带来一些国外报纸,谈论欧洲局势。在一次谈话中,白鑫透露出他想去意大利的想法。这个重要情报立即被杨登瀛传回了特科。

通过进一步打探,杨登瀛得知国民党确实在秘密筹划送白鑫出国的计划。他们准备先将白鑫送往上海北站,然后转乘火车去天津,最后从天津坐船前往意大利。

这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乘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线,都被杨登瀛一一摸清。他甚至打听到了具体的执行时间:11月11日晚上。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特科立即开始部署行动。杨登瀛则继续在白鑫面前扮演着忠诚朋友的角色,甚至主动提出要帮忙安排行程。

就在行动的前一天,杨登瀛还特意去公馆看望白鑫,仔细确认了第二天的行动路线。临走时,他还叮嘱白鑫要多加小心。谁能想到,这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

五、霞飞路的枪声

1929年11月11日的上海,秋意正浓。霞飞路上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在夜色中显得格外萧瑟。这条当时上海最繁华的街道,在深夜时分却出奇地安静。

特科的红队队员们早在傍晚就已经分批到位。他们有的装扮成清洁工,有的假扮成醉汉,还有人穿着考究的西装,看起来就像是晚归的公子哥。这些人分散在范争波公馆周围的各个角落,静静等待着行动时刻的到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科还在附近的几个关键路口都安排了暗哨。这些暗哨通过事先约定的暗号,随时向指挥部报告周围的情况。同时,几个熟悉法租界地形的同志也被安排在预定的撤退路线上,负责接应行动队员。

当天深夜11点整,范争波公馆后门的铁门缓缓打开。一辆黑色的轿车无声地停在了门口。很快,白鑫和他的妻子,还有范争波兄弟以及三名保镖从后门鱼贯而出。

就在白鑫即将上车的瞬间,夜空中突然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枪响。这一枪虽然没有击中目标,却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白鑫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迅速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手枪。

第二轮射击紧接着就开始了。这一次,特科的狙击手瞄准得更加精准。几声枪响过后,白鑫和几名保镖倒在了血泊中。范争波和白鑫的妻子虽然受了重伤,但并没有生命危险。

整个行动仅仅持续了不到五分钟。等到法租界的巡捕赶到现场时,行动队员们已经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安全撤离。他们或是混入了附近的舞厅,或是躲进了茶馆,有的甚至若无其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第二天一早,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上海滩。各种小报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起震惊法租界的枪击案。外国的一些报纸更是将其称为"东方第一暗杀案",称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干净利落的暗杀行动。

法租界巡捕房派出了最精锐的探员进行调查,却始终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现场既没有留下弹壳,也没有任何可以追查的痕迹。就连目击证人的描述也是模棱两可,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

最让巡捕房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行动队员的撤离路线居然和巡捕房的巡逻路线完美错开。这说明行动的策划者对法租界的警务系统了如指掌。

而此时的杨登瀛,正在主持调查这起案件。他以中统局高级官员的身份,参与了所有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讨论。正是通过他的"专业建议",整个调查始终都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这场发生在霞飞路上的枪击案,就这样成为了上海滩众多悬案中的一个。没有人知道真相,也没有人能找到行动的策划者。这个秘密,永远地留在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

2 阅读:199
书雁说历史文化

书雁说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