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据说,天津人最初来自淮南,从天津方言与淮南方言语音和词汇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又有一说天津人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天津人喜欢面食就是山西遗风。

《天津卫志》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是说,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商贩船家云集,戍守军旅常驻,流动人口激增。通过来往于三岔河口的无数船舶,天津城接纳了漕运船民、移居商贾、垦戍军士、破产农户和外省务工人员,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域市。从明代城居人口的统计可以看出,天津人口来自17个省份,160个州县。清代编写的《津门保甲图说》显示,城内和北部、东部沿河一带属于城区范围的居民中,土著居民为740户,仅占全城区总户数的2.28%。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绝大比重。在1949年的统计资料上看,天津人口中来自河北省的占40%以上,来自山东省的占14%左右,其他是来自山西、河南等省的。这表明近现代以来,天津的移民主要来自北方诸省。

外来人口向天津的大规模迁移,对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下层移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其谋生出路,一是进入天津近代工厂做工或到商店学徒;二是以码头苦力、人力车夫、家庭雇工、理发、垃圾清理、废品回收为生;三是以沿街叫卖或手工修补为业;四是无业游民和乞丐。中层移民——中小企业家、知识分子、经管、科技人才,他们荟萃津门,成为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移民——军阀政客、清朝遗老,以及地方富商豪绅,由于失势下野或逃避战乱,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寓公文化”。总之,移民文化与天津原生文化的混杂和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存,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天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