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男子咽痛半年,医生接二连三误诊,医院:全院会诊终找到病因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23 20:17: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春末夏初的一个清晨,细雨绵绵。县医院门诊部已经排起了长队,挂号台前人头攒动。这时,一位面色憔悴的年轻小伙子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耳鼻喉科诊室。

看病如寻针,误诊三番五次

李强(化名)今年23岁,在镇上的一家小超市当收银员。

他的嗓子已经疼了半年多,起初以为是普通的咽炎,在镇卫生院拿了些消炎药和润喉片,可药吃了一轮又一轮,那火辣辣的疼痛感却丝毫没有减轻。

"大夫,我这嗓子像是被针扎一样,特别是吞咽的时候更难受。"李强指着自己的喉咙,声音沙哑地说道。

县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查看后,给出了"慢性咽炎"的诊断,开了一些抗生素和中成药。可两周过去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甚至连晚上睡觉都会被痛醒。

无奈之下,李强又转去了市级医院。那里的医生在喉镜下发现他的会厌区有些充血,诊断为"会厌炎",更换了治疗方案。

然而,又是一个月过去,李强的症状依然没有改善,整个人消瘦了近十斤。

全院会诊,意外发现"鱼刺"

就在李强几乎绝望的时候,市医院决定为他进行全院会诊。放射科、耳鼻喉科和消化科的专家们集思广益,决定先给李强做一个食管造影检查。

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在李强的食管上段,竟然发现了一个细长的异物嵌在食管壁上!随后进行的电子胃镜进一步确认,那是一根长约2厘米的鱼刺,已经深深扎入食管壁中,周围组织发生了炎症和轻度感染。

"难怪之前的治疗都没效果,这根鱼刺在里头都快半年了。"消化科的老张主任摇着头说,"咱农村人吃鱼习惯大口吞咽,这种情况见得多了。"

异物"藏身有术",影像学检查显奇效

为何这根鱼刺能在李强的食管里"藏匿"半年之久而不被发现?原来,传统的喉镜检查主要观察咽喉部位,而这根鱼刺恰好位于喉镜可视范围之外的食管上段。

加之鱼刺本身极为细小,在常规X光下不易显影,普通CT如果没有针对性地观察也容易忽略。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李教授介绍:"食管异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有些异物如塑料片、小骨头,甚至是鱼刺等,由于密度和尺寸的原因,在常规检查中很难被发现。

尤其当异物停留时间较长,周围组织已形成反应性增生和炎症,更增加了诊断难度。"

据《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发表的临床资料显示,在所有误诊的食管异物病例中,约有40%的患者被初诊为咽炎或食管炎,延误治疗时间平均达3个月以上。

而这类病例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食管穿孔、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鱼刺"手术,技术活不简单

面对这根已"安家落户"半年之久的鱼刺,医生们采用了胃镜下异物钳取术。整个手术过程小心翼翼,就像摘除一枚深埋在肉中的地雷。

"这根鱼刺已经部分穿透食管壁,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造成食管穿孔。"手术主刀医生说道,"好在我们的内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在直视下精准夹取异物。"

手术很成功,当那根又细又尖的鱼刺被取出来放在无菌盘中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鱼刺虽小,却几乎让这个年轻人失去健康的半年光阴。

咀嚼要细,吞咽莫急

李强的经历敲响了警钟。其实,类似的食管异物卡顿在我国并不少见,尤其在北方和沿海地区的老人和儿童中更为常见。

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王主任表示:"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食管异物多发于两类人群:一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咀嚼功能和吞咽反射减弱;二是儿童,因为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在进食时说笑打闹。

此外,某些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广东、福建等地区喜食鱼类,骨头细小易被忽略;而北方地区冬季进食速冻饺子时,如果煮制不透,饺子皮会变硬而卡在食管。"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因食管异物就诊的患者约占消化内镜急诊的15%,其中鱼刺占56%,鸡骨占14%,其他食物残渣和异物占30%。

饮食安全,从细节做起

吃鱼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以避免鱼刺卡喉?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吃鱼不着急,骨头不惊慌。"这朴实的话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首先,进食鱼类时应当细嚼慢咽,特别是一些多刺的鱼类如鲫鱼、鲤鱼等,不宜大口吞咽。

其次,烹饪技巧也很重要。民间流传的"鱼肉蒸三醋"方法有一定道理——在蒸鱼时加入适量醋,确实能软化部分细小鱼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鱼刺的危险。

第三,老人和儿童吃鱼时,家人应当格外留心,最好事先将鱼肉剔除骨刺后再食用。

异物卡顿,该如何应对?

如果不幸发生异物卡顿,应当如何应对呢?

若感觉异物卡在喉咙,千万不要盲目吞咽米饭、馒头等食物,想用它们"顶下去"。这种做法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增加取出难度。

也不要听信"喝醋软化骨头"的偏方。虽然醋确实能部分软化骨质,但需要较长时间浸泡,喝下去的醋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发挥作用,反而会刺激组织,加重炎症。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最好是有消化内镜诊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时间就是生命,异物卡顿24小时内取出的效果最佳,并发症也最少。

食管异物与"地区病"

有趣的是,食管异物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几乎可以称为一种"地区病"。

在南方沿海地区,鱼刺是最常见的食管异物;而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冬季,速冻饺子和包子皮是主要"祸首";新疆等西北地区则较多见羊骨头等较大块异物;而在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月饼、粽子、年糕等节日食品也会引发一波异物卡顿高峰。

"吃饭七分饱,细嚼慢咽保健康"

回到李强的故事,经过治疗,他的咽痛症状很快消失了,人也逐渐恢复了元气。这次经历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饮食课"。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饮食的智慧其实早有记载。《黄帝内经》中就提到:"饮食欲节,起居有常"。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强调:"食饮不节,则疾病从之。"这些古老的箴言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故事的最后,让我们记住几点饮食建议:一口一口细嚼慢咽,鱼肉要仔细"察骨";饭不可过饱,七分即可;遇到异物卡顿,切勿惊慌,及时就医;医疗资源有限,切莫讳疾忌医,拖延病情。

饮食健康看似小事,却关乎生命质量。希望李强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警示和启发,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守护家人和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正晓, 张华, 李明泉, 等. 食管异物临床误诊分析及内镜治疗体会[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3, 40(8): 512-516.

[2] 王兴鹏, 陈洁, 赵宏伟, 等. 上消化道异物1142例内镜取出分析[J]. 中华胃肠内镜杂志, 2024, 41(2): 89-93.

[3] 郑民华, 季国忠, 唐文富. 食管异物致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 42(12): 1456-146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6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