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原来周末原来一直在顺义上课,最近上课地点换到了位于北四环的北投奥园1314。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儿意思,完全可以带上个镜头实拍一次。
可惜之后的连续几个周末,北京的天气一直不理想。直到上个周末,北京的天气总算迎来了一个大晴天,所以也就有了今天这组苏联Industar-50-2 50/3.5镜头在这里的实拍照片。
北投奥园1314是北投集团为实现奥运遗产“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打造的冬奥遗产再利用项目,于2022年9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为了充分挖掘原地块内现有建筑物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北投集团依托原有老旧厂房,突出红砖立面特色,通过打磨、清洗等手段使原厂房立面恢复老工业厂房原有红砖墙的效果,再加入铝单板、金属漆、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点缀,使建筑焕然一新,更加精致。
今天实拍的这枚Industar 50/3.5镜头是同好罗罗细兄台和一台Zenit E相机一起赠送给我的。该镜头仿制于德国蔡司Zeiss公司的天塞Tessar镜头,为三组四片结构,最近对焦距离为0.65米。虽然这款镜头现在已经停产了,但因为产量不小,所以今天还可以很容易地在二手市场上买到。而且按照我的了解,这款Industar 50/3.5应该是能够买到的,最便宜的Tessar结构的镜头之一了,如果不是最便宜的话。
这个镜头非常小巧,因此通常被称为“饼干头”,具体的各位可以看一下与135胶卷的对比。从前后镜片表面的颜色来看,应该是多层镀膜的了,虽然镜头上并没有MC(英文多层镀膜Multi Coating的缩写)的标识。从镜身上的编号来看,这枚镜头是1980年的产品,那个年代多层镀膜技术应该是普遍应用了。我一直很好奇,为何镜头后镜片镀膜的颜色通常要比前镜片看起来更为鲜艳一些?哪位同好了解的话,还望给我做个知识普及,谢谢!
这枚镜头为M42后口,所以需要使用M42转NEX的转接环用于Sony A7微单上。
相机还是那台Sony A7微单,相机模式使用A档,也就是光圈优先模式。实拍的时间为当天午后至傍晚,所以将相机的ISO设置在了50-100(室内拍照时会调高)。大多数图片都是使用最大光圈F3.5拍摄的,远景统一使用了F8拍摄。
之前曾经用这枚镜头拍过京西的爨底下村,当时的色彩比较单调,而且黑白色调拍的比较多。所以为了体验一下这枚镜头对彩色的表现和还原能力,此次全部拍摄的为彩色照片。
所有图片除了加了水印和缩小了大小之外,未进行其它处理。
我的想法是我只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作者: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