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活捉老蒋的孙铭九,解放后破例批准: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清风浅笑薄凉 2024-12-17 16:17:18

【温馨提示】喜欢您就点个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6年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大事,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因为“兵谏”逼蒋抗日而名垂青史。

在这场事件中,有一位名字鲜为人知的人物,却是活捉蒋介石的关键执行者——他就是孙铭九。

这位一度被视作“捉蒋英雄”的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人生却充满戏剧性:从抗日英雄到沦为汉奸,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我党破例安排的一份工作。

血气方刚的少年将领

东北的大帅张作霖当时执掌东北,他素来爱惜人才,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将领,必须具备胆识与忠诚。

而孙铭九,正是被这样的气质所青睐。

张作霖的儿子张学铭正值读书年纪,为了陪伴张学铭求学,张作霖决定为儿子物色一名伴读。

孙铭九的父亲听说此事,便向张家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小九虽年纪轻,但胆大心细,定能胜任伴读之职。”

于是,十八岁的孙铭九,踏入了张作霖府邸,开始了与张学铭一同读书的岁月。

两人年龄相仿,很快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而张作霖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个伴读少年——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办事周到,颇具领袖风范。

1925年,张学铭决定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作为伴读的孙铭九也一同前往。

这是孙铭九第一次踏出国门,面对异国的环境与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心中充满了兴奋与斗志。

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以严格著称,晨曦未起,号角声已响彻整个训练场。

少年们顶着烈日,身背沉重的步枪进行长途拉练,或是在雨雪中手握冰冷的武器训练刺杀动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训练已是极限,但孙铭九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他的室友曾好奇地问他:“孙君,你为何如此拼命?”

孙铭九咧嘴一笑,眼神却格外坚定:“学成本事,保家卫国!若没有真本事,如何面对家乡的父老?”

他的勤奋和勇敢引起了教官的注意。

一场军事演习中,孙铭九被选为小队长,率领小队在模拟战场上与“敌军”交锋。

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局势,孙铭九沉着冷静,利用地形,巧妙部署,让小队成员以少胜多,赢得了全场的喝彩。

教官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是个有军事天赋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

正当他在日本学有所成时,祖国却突遭巨变——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遇刺身亡,东北震动。

消息传到日本,孙铭九一时间难以置信,悲愤交加。

他攥紧拳头,站在窗外,看着远方的天空喃喃道:“日后若有机会,我必为父老乡亲出力,让这些侵略者付出代价。”

张学铭也因父亲去世不得不返回东北,而孙铭九,忠诚地陪伴着他,随后也回到祖国。

回到东北后,他被张学良招入麾下,从随从参谋逐渐提拔为炮兵营长。

在这个过程中,孙铭九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带领炮兵部队进行演练时,时常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战术,使部队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张学良接管东北后,逐渐意识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在荒谬,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张学良愤怒不已,暗中筹谋联共抗日。

而孙铭九作为张学良的心腹,也深受其思想影响,他不仅是张学良的得力干将,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一次作战演习结束后,张学良召见孙铭九,亲手送给他一块印有自己头像的瑞士名表,微笑着说:“铭九,你是个可靠的人,东北的未来,还需要你们这些热血青年。”

孙铭九接过手表,内心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他坚定地向张学良敬了个军礼,郑重说道:“请少帅放心,我定誓死追随,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力!”

此时的孙铭九,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军官。

东北军中,许多将士都对他颇为敬重,称他为“少年英雄”。

战争的阴云笼罩中国,1933年热河失守,张学铭愤而辞职出国,孙铭九也因此与他分道扬镳。

此后,他投奔了张学良,成为张学良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华清池里的扣蒋行动

1936年12月11日的夜晚,陕西临潼的华清池被一片幽静笼罩着,天地间仿佛被一层寒意凝固。

这座依山而建的行宫,自古便是帝王休憩的胜地,而今却成了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的临时住所。

蒋介石当时正躺在五间厅的卧室里,心中疲惫而烦闷。

对于西北之行,他早已有所不满,东北军和杨虎城的驻防情况令他寝食难安,然而此刻,他丝毫未察觉危险正在逼近。

与此同时,距离华清池不到十公里的西安城里,紧张而秘密的行动已悄然展开。

张学良的心腹、卫队营营长孙铭九,正在接受一项近乎“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活捉蒋介石。

“孙铭九,你务必带人迅速控制华清池,确保委员长活着送回来!”张学良目光炯炯,神情严肃,声音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压得空气都凝滞了。

作为张学良极为信任的心腹,孙铭九明白此役成败关乎张学良的一切,更关乎国家的命运。

他没有犹豫,当即挺身而出,请命道:“少帅放心,这次我必定活捉蒋介石,把他送到您面前!”

寒风刺骨,月光冰冷地洒在临潼一带的山岭上。

孙铭九带着两个连队,约三百多人,悄悄向华清池行进。他们全副武装,荷枪实弹,枪口冷冷地指向前方。

他一边走,一边低声向身旁的军官反复确认行动的细节:“记住,迅速解决外围守卫,避免惊动里面的人,尤其不能让蒋介石逃脱。”

队伍如幽灵般穿梭在黑暗的山林间,所有人屏住呼吸,只听见脚步踩在枯叶上的沙沙声。

一路上,孙铭九的内心并不平静,他不断在脑海中演练着抓捕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想象到最坏的局面:蒋介石身边的守卫誓死抵抗,自己的人伤亡惨重,或者蒋介石逃之夭夭……

这些场景一次次闪过,令他的背心微微发凉,但他依然坚定地带领队伍继续前进。

接近华清池时,前方传来哨兵低低的喊声:“谁在那里?”话音未落,孙铭九一挥手,枪声骤然响起。

几名守卫连惨叫都未发出,便倒在地上。

一时间,寂静的华清池外围被枪声撕裂,士兵们迅速扑向前方的守卫哨岗,如同一把尖刀插入防线。

蒋介石的卫队守备虽强,但仓促之下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惊醒的守卫慌乱地举枪反击,但孙铭九早已命人分成小队包抄,每个小队犹如猎犬一般紧咬各个目标,枪声密集地在夜空中回荡,火光与子弹交织成一片混乱。

“冲进去!”孙铭九一声令下,带头向五间厅冲去。

他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矫健,左手挥刀,右手持枪,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地。

他身后士兵们也如潮水般涌入,战斗愈发激烈。

蒋介石的卫兵拼死抵抗,但面对来势汹汹的东北军,阵脚迅速溃散。

五间厅外,守卫的尸体已横七竖八,孙铭九率人迅速冲到蒋介石的卧室前。

他小心翼翼地用手势示意队员们分散包围,然后一脚踢开房门。

房间内的灯还亮着,被窝尚有余温,桌上的茶水还在冒着热气,空气中甚至还残留着蒋介石熟悉的烟草味,但屋内却空无一人。

“人不在这里!快搜!绝不能让他逃了!”孙铭九目光一沉,意识到蒋介石已经提前察觉到异常,匆忙逃走。

他摸了摸还未冷却的床铺,面色更加凝重。

他立即分兵搜查每一处可能藏人的地方,楼下、后院、山坡,所有人都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报告营长,后山有人发现鞋印!”有士兵跑来汇报。

孙铭九心中一凛,立刻带领士兵赶往后山。

此时,东方的天际已经微微发白,山林间的冷风夹杂着湿气扑面而来,让人更添一分压迫感。

最终,在后山的一个隐蔽山洞里,有士兵发现了蒋介石的踪影。

蒋介石衣衫不整,神情狼狈,一只鞋子早已丢失,满脸灰土,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惊恐的逃亡。

他蜷缩在山洞角落里,看着手持枪械、杀气腾腾的东北军士兵,脸上写满了绝望。

“委员长,我们奉命请您回西安一趟。”孙铭九大步上前,冷冷地说道。

他的声音里没有一丝嘲讽,也没有得意,只有坚定的决绝。

蒋介石目光扫过周围密密麻麻的士兵,知道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只能颤颤巍巍地站起身,缓缓向山下走去。

返回西安的路上,蒋介石多次试图与孙铭九交谈,甚至劝说他:“你们这是叛乱,你们会被追究的!”但孙铭九只是冷漠地回应:“委员长,此事您无需多言,我们只是奉命行事。”

当蒋介石被押解至西安城,消息传开,西安事变迅速震动了全国,也令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孙铭九,这位执行扣蒋计划的关键人物,也在这次行动中一举成名,成为“捉蒋英雄”。

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命运,会在此后的岁月里,发生惊天逆转。

从英雄到汉奸的跌宕人生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作为“兵谏”主导者的张学良,命运却发生了剧烈转折。

他随蒋介石前往南京,结果却被扣押,随即遭到长期软禁。

对于张学良的下场,身为其心腹的孙铭九震惊、愤怒,内心的失落与迷茫悄然蔓延。

东北军内部,由于张学良的离去而陷入分裂。

以王以哲等人为首的主和派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遗问题,而以孙铭九为代表的少壮派军官则主张武力营救张学良。

他们甚至试图以军事行动逼迫蒋介石释放张学良。

这场营救行动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加剧了东北军内部的混乱与分裂。

曾经的同袍兵戎相见,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矛盾被彻底激化。

在这一动荡时期,孙铭九的前途变得异常渺茫。

他曾经是“捉蒋英雄”,也是东北军少壮派中的核心人物。

失去了张学良的支持,孙铭九顿时成了失去依靠的“孤鸟”。

东北军从此分崩离析,他也被迫远离军队,四处漂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亡之际,曾经满腔热血的孙铭九,却在乱世之中迷失了方向。

因无处安身,且被张学良的旧部疏远,孙铭九逐渐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这个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活捉蒋介石的“英雄”,如今却连一份谋生的工作都难以找到。

战乱的阴影笼罩在他身上,他的内心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方面,他曾有着抵御外敌、救亡图存的抱负;另一方面,个人的前途、家庭的温饱,却将他逐渐逼上了绝路。

这一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国各地肆意横行,许多失意的旧军人选择投靠日伪政府,以谋求一席生存之地。

孙铭九也在这股潮流中,选择了让人痛心的道路。

他投靠了汪伪政府,成为了日伪势力中的一员。

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中最深的污点,也将他从民族英雄推向了“汉奸”的深渊。

孙铭九的投敌之举,并未让他一帆风顺。

他虽成了日伪政府的一名官员,但在汪伪政权内部,也不过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工具人”。

日军对他颇有戒心,只将他当作一个能够利用的棋子,而他自己也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在日伪政府中,孙铭九并未直接参与侵略战争或迫害百姓的暴行。

他的职位大多是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务性岗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内心尚存的那一丝良知:他没有彻底沦为帮凶,依然试图在灰暗的生活中保持一丝体面。

但这样的选择,依然让他身上的“汉奸”标签无法抹去。

抗战胜利后,孙铭九的过去被一一揭开,他的“投敌”经历成为众人唾骂的对象。

他试图为自己辩解,声称自己的投敌只是出于“无奈”和“求生”,并没有参与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那个国仇家恨的年代,这样的辩解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抗战结束后,随着汪伪政权的瓦解,孙铭九失去了日伪的庇护。

他无处可去,最终又投靠了国民党。

蒋介石早已对东北军旧部心存芥蒂,尤其是那些参与过西安事变的将领,更是避之不及。

尽管孙铭九投靠国民党,但他在国民党的阵营中始终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缘位置苟且度日。

此时的孙铭九,早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捉蒋英雄”。

他的名字被民族大义所抹黑,他的过往功绩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他背叛行为的愤怒与鄙夷。

他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却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

新中国的宽容与重新开始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的曙光普照神州大地,各地的战俘和旧政权遗留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

对于曾经的国民党官员、战俘及汉奸分子的处理,我党一向秉持原则:区别对待、依法审判、宽严相济。

这其中,孙铭九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时的孙铭九,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威风凛凛的东北军卫队营长,也不再是西安事变中叱咤风云的“捉蒋英雄”。

此时的他,头发花白,身形清瘦,脸上挂满了风霜的痕迹,眼神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懊悔与迷茫。

他被关押在战俘营中,等待着一场关于自己命运的审判。

孙铭九的案件极具争议。

一方面,他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立下的功劳不可抹去——活捉蒋介石的行动推动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历史进程,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堪称民族英雄;

但另一方面,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伪政府,成了一名令人唾弃的“汉奸”,这一污点成为了他一生的罪过。

针对孙铭九的处理,党中央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如何公正、合理地对待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会上意见分歧,各方唇枪舌剑:“他曾经投敌,为日伪政府服务,这是背叛民族的行为,我们怎能宽容一个汉奸?”

“不可否认,孙铭九在西安事变中确有功劳,如果我们完全抹杀他的贡献,岂不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不能一概而论,孙铭九的行为固然有过,但他并未直接参与迫害同胞的罪行,且在解放后积极反省。我们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这场会议持续了数个小时,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最终,党中央决定秉持一贯的宽容政策,以他在西安事变中的重大贡献为主要考量,综合他在日伪时期并未犯下滔天罪行的事实,给予他从轻处理的机会。

同时,为了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破例为孙铭九安排了一份工作,以维持他的基本生活。

这一决定彰显了党和政府的理性与宽容,更体现了新中国对待历史问题的务实态度:不因一时之过抹杀一生之功,既严肃对待历史的错误,也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重获新生:一份特殊的工作

得知自己被宽大处理,并且还将获得一份工作的那一刻,孙铭九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的手微微颤抖,眼眶湿润,喃喃自语道:“我这样的人,还有资格吗?”他的心中五味杂陈。

自从被解放军俘虏之后,孙铭九的日子过得并不安稳。

他深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也明白自己在抗战期间背叛民族的罪行是多么不可原谅。

但他没有想到,党和国家竟然会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很快,孙铭九被安排到上海市政府担任一名普通参事。

这个职位并不显赫,薪资也不高,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次救赎的契机。

从东北军的卫队营长到“捉蒋英雄”,再到背叛民族、身陷囹圄,最后得到宽大处理,这个位置对他而言,象征着新生,也象征着希望。

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期间,孙铭九一直保持低调。

他穿着简朴,总是默默地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几乎从不与同事们过多交流。

有人问他为何总是如此沉默,他只是淡淡地说:“余生已是意外,能为新中国做点事,是我的福分。”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上海街头,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

他也时常陷入自责与反思中,尤其是想到曾经投敌的那段经历,更是愧疚难当。

有时夜深人静,他会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西安事变后他与张学良合影的照片。

他抚摸着照片上的张学良,喃喃道:“少帅,我对不起您。”

孙铭九的余生并未再追逐名利,也没有试图为自己争辩什么。

他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忏悔:工作上兢兢业业,从不懈怠;生活中节衣缩食,从不奢华。

他甚至主动捐出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一部分钱,支援当时国家的建设事业。

“我曾走错了路,如今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做人,我只能用我的余生来弥补。”他曾对一位老同事这样说道。

孙铭九的人生,是一段充满戏剧性与反思的历史。

他曾是西安事变的英雄,也曾是民族的罪人,但新中国没有将他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了他重新改过的机会。

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宽容,更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给功过分明的人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

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孙铭九重获新生,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深刻的警示:唯有坚持正道,才能真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清风浅笑薄凉

简介:清风浅笑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