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不知从何下笔?学会开合构图,轻松提升国画水平

一笑墨知 2024-11-03 16:14:39

想象一下,如果你想要创作一幅山水,站在铺开的长卷前,手里握着毛笔,心中却犯嘀咕:“这画该怎么下笔呢?总不能乱涂一气吧?”别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国画里的一个超级实用的构图技巧——开合,这可是让你的画作瞬间提升档次的秘密武器哦!

开合,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名称。其实,它是中国画构图中的核心概念。

开合,又叫分合,开阖。开即是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即合拢,是画面的收尾,是构图的终点。

在具体的画面中,“开”就是打开画面,让观者的目光自由驰骋,比如画中的远山、广阔的湖面,都是“开”的表现;“合”呢,则是把观者的视线收回来,比如近处的山石、树木、建筑,或者是路上的行人,引导你细细品味。

宋代画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到,作画之前,要先考虑好天与地的位置,也就是画面的上下空间,这样的布局能让画面显得更加开阔,给后面的创作打开了格局,也能够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原文: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酒,见情于高大哉?)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幅山水画时,上部往往是云雾缭绕的天空,下部则是坚实的大地,中间则是画家精心构思的山水景色,这种布局不仅符合自然界的规律,也让观赏者在心理上获得了平衡。

郭熙说到的是“上下开合”,除此之外,还有左右开合。

左右开合在横幅的花鸟画中最为常见。例如下面这幅花鸟,右下角起蓄势生长,分成两枝,分别向右,向左,这就是“开”;向右的侧枝又向左生长,与主枝向上生长,又交叉到一起,这就是一小段的“合”,主枝向左末端,又有两枝相合,作为收尾。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呈现。实际上,开合无定法。只要把握好了主次,主次得当,以次辅主,就能使开合相辅相成,具有了无穷的变化。

例如齐白石的《松鼠葡萄》,葡萄从上而下展开,决定了画面的起笔和走势,这个起笔之处即为“开”;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觉,一只松鼠更像一个结尾的句号,收住画面的走势,称之为“合”。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既有动势又不失平衡。

再看潘天寿的《松石图轴》,画面中的松树从下而上生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开”势,而山顶的石头则形成了“合”的感觉,使得画面既有向上的张力,又有向下的稳重。

还有,开合不仅仅是一种布局技巧,它还涉及到画面元素之间的呼应和连贯起来的气势。

清代画家王原祁在其《雨窗漫笔》中用“龙脉”来形容这种呼应和气势,所谓“龙脉”,即画面中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主线,所有的开合、起伏都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这样才能使作品既富有变化,又不失整体感。

(原文: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者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滞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而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上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如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中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总的来说,开合是中国画构图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仅是画面布局的技巧,更是画家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表达。掌握了开合的技巧,你就能在宣纸上自由地挥洒,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下次当你面对一张空白的画纸时,不妨试试用开合的方法来构思你的作品吧。或者,当你欣赏中国画时,不妨试着寻找那些开合的痕迹,或许你会有新的领悟!

0 阅读:3
一笑墨知

一笑墨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