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主要负责为大脑输送血液和营养,更是监测全身血管的“窗口”——一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说明全身血管都在逐渐变硬,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一、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1、LDL-C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2、高血压高血压是人群中风险最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血压正常者相比较,有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要高4倍。3、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可以增加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而且增加继发于脑卒中的死亡率。4、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所以吸烟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会大大增加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哪些人应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等。建议年龄>40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3个)做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一项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均同时存在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91.7%同时存在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早于颈动脉狭窄发生。
三、颈动脉狭窄的分类
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S)。
四、哪些人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
确诊的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ACS患者,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ACS(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降脂治疗。
五、哪些人需要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
确诊的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ACS患者,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325mg),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CS(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考虑选用氯吡格雷(每日75mg)。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考虑选用双嘧达莫单药治疗(200mg,每日2次)。特别提醒:确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70%)且预期寿命>5年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
六、怎样才能逆转动脉斑块?
如何消除或逆转斑块?5个具体建议:1. 及早干预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但年龄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此,若能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并在早期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比如控制过高的体重、调节升高的血压和血脂等,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关重要。2. 调控血脂血脂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加速器”。了解血脂水平,尽早发现异常,积极调控,可有效延缓斑块的进展。3. 平稳血压收缩压升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血压,应该尽量严格把控,把血压降低到120/80毫米汞柱以下,比130/80毫米汞柱的血管获益更大。
4. 远离烟草不吸烟、远离二手烟,才能避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血管的损害。另外,控制饮酒、健康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健康生活方式,也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5. 定期检测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就越大。可以说,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风向标”。因此,定期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保持相对较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保护血管健康,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