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科幻片看,《星际穿越》《流浪地球2》都被“高估了”

令狐伯光 2025-02-11 22:01:07

文|令狐伯光

今天来写写科幻片,而说到科幻片,中国科幻电影太少,目前最值得提的就是《流浪地球2》,而我们提到这部电影,网友总是习惯拿它和《星际穿越》比较,星穿在中国互联网口碑又很好,都快吹成太空科幻片第一了。

然后两边为了说服对方,反正就是各种吵架了,谁是神作谁有问题(比如爱穿越时空)。要我说的话,这两部电影在科幻影史中,都被高估了。

《星际穿越》爱穿越时空没啥问题,里面有条很重要的设定叫宿命论,即发生了的事就肯定会发生,谁也无法改变,这也是库博断定墨菲肯定会看到信息,因为他已经知道人类在未来已经得救,具体理由就是那句台词“他们”就是“我们”。

至于真实世界是否也遵循宿命论这个设定已经超出了人类现有水平的认知,但至少这个设定使得电影里库博的行为绝对理性科学。这种绝的理想科学的设定也在《流浪地球2》里出现,就是周喆直叫点火那段戏,结合片尾彩蛋他肯定知道了事情的结果才会做出这么绝对的决策,也是出于绝的的理性科学而非感性。

《星际穿越》的逻辑性就是一个巨大的大循环,未来人用科技手段帮人类度过难关,然而未来人当年的难关是谁帮助度过的呢,答案很明白写着是未未来人,为啥会是未未来人帮助了未来人类,因为电影的整个故事就在讲这个过程。

有一点比较可笑的是,农业还有科技开始停滞不前之前,人类居然无法找到枯萎病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逃离的地球的方案,只有外逃到地球之外才能苟延残喘这样子,那如果花费近百年建造的空间站上的作物也感染了枯萎病怎么办,等着饿死?

根据墨菲定律,作物枯萎病疾病是一定会发生的,那带着种子到外星球的海瑟薇不一样会带着枯萎病种子去发展农业,没有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案,只是一味地逃避,下一次枯萎病爆发的时候,又能苟活几代人?基因工程航天科技,AI计算机,机器人那么牛逼的,居然解决不了一个农业疾病,合着地球除了航天方面高科技方面的科学家,农业相关的科学家全死球了是吧。

这就是狭隘的欧美价值观体现,只会捣鼓破铜烂铁,不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既然你故事里引用了高科技形态的未来人的概念,那这个电影五分钟就可以讲完了,未来人给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和农业改进方面的技术,大家不用等死或者逃去外太空啦,完结撒花。

《星际穿越》也不能免俗,依然是以美国视角来讲拯救“世界”的宏大命题,但是它甚至都不愿意提一下其他国家的人。看到星条旗和NASA旗帜挂在殖民营地上,我产生不了共鸣。 剧情上为了凸显矛盾冲突,推进故事发展,三个科学家一个高级飞行员都没制订好完备的登陆计划,没有了解清楚星球情况,就直接登上“水星”。

又为了增加难度,死一个人、浪费二十三年时间(炫一把相对论的技),强行给布兰德降智,非要冒所有人的生命危险去拿一个刚刚登陆几小时就被摧毁了的观测数据。 最后煽情,要库珀去找布兰德,这还是很让人遐思的,想想两人重逢的画面,还是很感人。

但是库珀在土星附近,布兰德在只有通过虫洞才能到达的遥远星系,他就偷了一架单舱飞行器,虫洞是不是还在呢?

原野追逐的配乐和卡冈图雅黑洞给人视听体验感非常强,时间流逝速度差异导致的和女儿、儿子之间的思念和无力感也很打动人。伏笔很多,看完会有从懵逼到恍然大悟的爽感。都是加分很多的。 但是感觉关乎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个人英雄主义太强了,甚至选中的人只有男主,退役后,经过意外,误打误撞被选中,还是几乎唯一一个靠谱的,随机性太强了。

感觉像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任务一样,现实中真有这种危机绝对是层层筛选并且有一定的详细周密的计划和各国政府的一致支持才能进行下去吧。观感上就是一伙人误打误撞的在“神”的指引下拯救世界,而且这个“神”选择的方式也是很无语,整个一谜语人,强行制造神秘感,主角一行人中间但凡有一点点差池都会失败。

细究的话感觉槽点还是很多,但前几次的观影体验很强,确实是佳作,但“神”就是吹捧过头了,我也是听说神作才看的,一遍懵,二遍爽,三四遍开始带着故事线看电影的各处细节,欧美这些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太强了,有点小家子气,缺乏人类命运的沉重感。

国产的(流浪地球)在这一方面又太过火了,本来主旋律电影就多,在科幻电影里的家国情怀相对科幻元素占比太大。而且由于是国产,里面的角色大家都熟知,让人有点出戏,还有就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偏阴暗的,电影对情节的改编修饰太多,有些人就会感觉尬。

当然这主要是第一部的问题,第二部最大问题是叙事,就是没有诺兰那么成熟。这个相信不用写下去了,其实电影论复杂程度,时长各方面是远比《星际穿越》复杂的,三对主角三条线三个设定,可惜的就是郭帆在叙事上没有诺兰的能力。

2023年诺兰的《奥本海默》其实复杂程度差不多,但是诺兰叙事能力强太多了,《流浪地球2》完成版大概就是这个水平,完全是会超越《星际穿越》的。我认为,这些年在中国互联网最被过誉的科幻片就是《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2》

1。硬不硬可能每个人接受度不一样。但是看着不流畅不过瘾,推进剧情的关键点子也是最不合理、不自然强加的点子。 穿梭黑洞界面,穿梭4维时空,方块机器人,木星引力突变,氢氧爆炸推地球,火箭推进的高速轨道电梯,没有反冲的动力臂。人肉引爆核弹。

海底的废弃根服务器的作用,旋翼机和喷气机狗斗等等。都是我没有查证直观就无法接受的离谱设定。这种离谱设定在硬科幻作品里只能有一两个作为开篇基础。流浪里那些给人感觉是新点子有些太多,但是叙事又没有处理好。

科幻最大的看头一是脑洞大的设定,二是因这些设定诞生的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三是在这样的设定下发生一些现实中几乎绝无可能的事(包括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情感,比如《星际穿越》中的“爱”,《流浪地球》中的“责任”)。

科幻之所以叫科幻,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第一点中“脑洞”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样的设定之所以从各种设定中脱颖而出大概是因为它足够真实,在享受故事时潜意识会相信其中的事很有可能发生但又不同寻常。

如何能让观众既感受到真实又感到惊奇就成了作品的最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要同时有这两种感受不仅需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还需要观众有足够的科幻素养,所以观看门槛比较高,没有“科”素养的普通观众只能品到“幻”的魅力 想要从科到幻。

大致有两种方法,改变社会环境,改变科学环境。前者容易带来“惊奇”,后者容易带来“真实”。根据观者不同,“惊奇”与“真实”的最佳配比就不同。所以对一个科幻作品“软硬”的争论只是有人觉得配比合适,有人觉得有些偏颇,实际上并没有意义。

再者就是剩下两个,仅仅对于一个故事的评价了 比如有人认为末世只有男主一行人拯救世界未免太过儿戏,人类历史受制于几人不符合马哲认识世界的逻辑,这是美国意识形态局限下电影最大的缺点。但有人说这部电影以“机械降神”什么乱七八糟的意识形态来渗透我们,这一定是巨大的污蔑。

永远都是老掉牙的一套说辞,不过是看了几个故作高深的说法,便拿来为自己标新立异的孱头。 也就是对我来说,这个缺点瑕不掩瑜,完全不影响它成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科幻电影之一。

至于《流浪地球》系列在中国科幻片当中的地位,相信不用讲了。

0 阅读:28
令狐伯光

令狐伯光

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