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工队突围之时,迎头忽遇增援伪军,队长旋即招呼对方道:"快过来!"
世人皆知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战功赫赫,却鲜有人知在涟水一带,曾有一支神出鬼没的武工队,创下了以一当百的传奇战绩。1941年2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涟东县武工队队长朱德标带领四名战士,混入虎穴执行秘密任务。本想趁着大汉奸王培坤收徒的机会,将这个臭名昭著的汉奸除掉,不料却在关键时刻被人认出。在这危急时刻,朱德标究竟如何带领战士们化险为夷?而那句"快过来"的喊话,又有着怎样的玄机?
一、汉奸王培坤的恶行
1940年冬,日军侵占涟水后,原本在涟水县城经营布庄的王培坤,主动投靠日寇,被任命为时码据点的伪军大队长。这个举动让当地百姓震惊不已,因为王培坤此前在当地颇有声望,其家族世代经商,在涟水一带颇有薄名。
王培坤投敌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伪军抄没了城南几户拒绝向日军缴纳"保护费"的商户。随后,他又以"清剿共匪"为名,在周边乡镇大肆抓捕抗日志士及其家属。据当地耆老回忆,仅1940年下半年,就有二十多名抗日志士被他亲手送进了日军的监狱。
时码据点在王培坤的经营下,逐渐成为日军在涟水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不仅帮助日军搜刮民脂民膏,还组建了一支专门打探抗日组织情报的特务队。这支特务队经常化装成商贩、流民,混入乡间打探消息,给当地的抗日组织造成了重大损失。
更为可恶的是,王培坤还在时码村外专门建立了一处刑讯室。但凡被抓获的抗日志士,都要先在这里经受非人的折磨。当地百姓因此给他起了个"王阎罗"的绰号。据说每到夜深人静,刑讯室总会传出阵阵惨叫声,吓得附近村民整夜难眠。
1940年末,涟东县游击队曾两次设伏围剿王培坤。第一次在其外出巡查时实施伏击,因遭遇其亲信告密而失败。第二次选在深夜突袭时码据点,却因王培坤临时改变住所而扑空。这两次失手,不仅让王培坤更加谨慎,还导致据点加强了防卫。
此后,王培坤更是深居简出,外出必带重兵把守。据点四周修建了三道封锁沟,每隔五十米就设有暗哨。夜间还在据点周围布置地雷,就连送饭的伙夫都要经过严格检查。这些措施让涟东县委一度难以找到下手的机会。
直到1941年初,涟东县委获悉王培坤准备举行收徒仪式的消息后,才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个向来谨慎的汉奸,终于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露面了。而这场收徒仪式,也成为了改变局势的关键转折点。
二、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
1941年2月10日,涟东县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经过情报人员的多方打探,王培坤定于2月15日举行收徒仪式的消息得到了确认。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按照当地习俗,收徒仪式必须在祠堂内举行,而时码据点内的祠堂正位于院落最深处。
涟东县武工队队长朱德标主动请缨,带领精干队员执行这次任务。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武工队提前三天就开始了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祠堂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摸排。通过潜伏在据点内的地下党员传递的信息,他们掌握了祠堂内外的布防情况。
在制定具体计划时,朱德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他带领四名战士假扮成拜师求艺的学徒,混入收徒仪式现场。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县委的认可。为了让这个身份更加可信,他们特意找来了当地一位知名商人的介绍信,这位商人正是王培坤以前的生意伙伴。
2月13日,武工队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五名参与行动的队员换上了体面的长衫,还特意准备了拜师礼物。其中包括一件上好的绸缎、一对银元宝,这些都是按照当地拜师的传统准备的。同时,他们将手枪和手榴弹巧妙地藏在了礼物盒中。
为了配合这次行动,涟东县委还在据点外围安排了两支武装小组。一组负责在必要时切断据点与日军的联系,另一组则负责接应武工队撤退。这两支小组分别由老练的游击队员组成,他们提前两天就埋伏在了预定位置。
2月14日晚,朱德标带领四名队员住进了时码镇上的一家客栈。这家客栈的掌柜正是地下党的联络员,他不仅为武工队提供了住处,还打探到了更多有用的信息。据掌柜透露,王培坤这次收徒仪式预计会有十多人参加,而且据点内的防卫力量会适当减弱。
当晚,朱德标等人又对计划进行了最后的推敲。他们约定在祠堂内用暗号相互联络:轻咳一声表示准备就绪,摸一下耳朵则是行动开始的信号。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决定等王培坤宣读完拜师誓词后再动手。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五名队员就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将武器小心地藏在礼物中,然后按照事先商定的路线,分批向据点走去。为了让整个行动看起来更加自然,他们还特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上去就像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在踏入据点大门的那一刻,朱德标等人表现得从容不迫。他们按照当地礼节向守卫出示了介绍信,并报上了事先编好的姓名。守卫果然没有起疑,只是例行搜查了礼物,便放他们进入了据点。
三、计划的意外变故
1941年2月15日上午九时,朱德标一行人跟随其他拜师者进入祠堂。原本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但意外却在这时发生了。一名曾在涟水县城见过朱德标的伪军小队长突然出现在祠堂门口,他第一眼就认出了朱德标。
就在这名小队长准备开口示警的瞬间,武工队员张守信看出了端倪,立即采取了行动。他装作不经意地撞向那名小队长,同时低声说道:"长官,您的腰带松了。"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小队长一时愣住,而张守信则趁机将他拉到了祠堂后的偏房。
与此同时,祠堂内的仪式已经开始。王培坤正襟危坐于主位,其余伪军则分散站立在四周。朱德标见情况不妙,立即改变了原定计划。他做出整理衣冠的动作,暗中将手伸进了礼物盒。其他三名队员也心领神会,纷纷调整了各自的位置。
就在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了一阵骚动。原来是增援的伪军小队提前到达了据点。这支小队是王培坤专门从邻县调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据点的防卫力量。按照原定计划,他们要到下午才会到达,但不知什么原因提前了几个小时。
情况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祠堂外的伪军越聚越多,而张守信还未能从偏房返回。朱德标意识到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他对其他三名队员使了个眼色,然后突然站起身来,大声说道:"王队长,我们是专程来向您请教几个问题的。"
这句话像是一个信号。其他三名队员迅速从礼物盒中掏出武器,分别瞄准了祠堂内的几个关键位置。而朱德标则直接朝王培坤扑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院外又传来了更大的喊声。显然,增援的伪军已经开始向祠堂靠近。
形势变得更加危急。武工队原本计划的突袭变成了硬碰硬的遭遇战。祠堂内的伪军虽然措手不及,但人数远超武工队员。双方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子弹划破空气的尖啸声中,不时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在这混乱之中,张守信突然从偏房冲了出来。他不知用什么方法制服了那名小队长,此时手里还拿着缴获的冲锋枪。他的加入,为武工队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院外的枪声越来越近,情况仍然十分危险。
就在这时,朱德标注意到祠堂后墙有一处暗门。这是他们之前探查时发现的逃生通道,本来是作为备用计划。现在,这成了他们唯一的生路。但要打开这扇暗门,必须穿过已经被伪军团团包围的院落。
而此时,更大的考验正等待着他们。据点外围的警报声响起,这意味着日军很可能已经得到了消息,正在向这里增派兵力。如何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了摆在武工队面前的生死抉择。
四、巧妙突围
祠堂内的激战持续了约十分钟,弹药即将耗尽。朱德标看了看手表,外围接应的游击队按计划应该已经就位。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自己先杀出一条血路。朱德标当机立断,命令战士们集中剩余弹药,准备突围。
张守信利用缴获的冲锋枪,压制住了祠堂门口的敌人。趁此机会,其他队员迅速将祠堂内的桌椅板凳推到门口,构筑起一道简易的掩体。这时,朱德标注意到王培坤正趁乱向后门逃窜,立即命令战士李铁柱追击。
突围前的准备工作刚刚完成,院外的敌人就发起了猛烈进攻。密集的子弹打在木质掩体上,发出"啪啪"的声响。正当敌人以为武工队已经被困死之际,朱德标突然拉开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的保险。
"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在院中爆炸,激起漫天烟尘。朱德标和战士们趁着这个机会,用最后的子弹掩护,从右侧突出重围。他们采取分散突围的战术,两人一组,交替掩护前进。
就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李铁柱在追击王培坤时,发现后院出现了一支伪军增援队伍。这支队伍大约有二十多人,正沿着小路向据点赶来。如果让他们与据点内的敌人合围,武工队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关键时刻,朱德标临机应变。他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大声喊道:"快过来!敌人从东边包抄过来了!"这一声呼喊恰到好处,那支伪军增援队伍竟然真的相信了他的话。他们立即改变了前进方向,向东面跑去。
这个机会转瞬即逝。朱德标立即带领战士们向预定的撤退路线疾进。途中,他们还遇到了追击王培坤的李铁柱。原来,王培坤在混乱中逃入了一间柴房,被李铁柱当场击毙。
突围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了多次伪军的阻击,但都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默契的配合,一一化解。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在穿过一片菜地时,迎面撞上了一个伪军巡逻队。
情急之下,朱德标再次展现了过人的应变能力。他装作慌乱的样子,朝巡逻队喊道:"快跑!游击队的主力来了!"这句话再次起到了效果,巡逻队不但没有阻拦,反而和武工队一起向相反的方向跑去。
终于,在奔跑了将近二十分钟后,武工队到达了预定的接应点。这里,早已埋伏好的游击队员立即掩护他们撤离。与此同时,另一支游击小队也按照计划,切断了据点与日军的联系线路,为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接应点与游击队会合后,朱德标清点人数,五名队员全部平安归来。而这次行动不仅除掉了汉奸王培坤,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便在敌人的据点内,只要运用智慧和勇气,也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战果。
五、据点覆灭
1941年2月15日傍晚,时码据点陷入一片混乱。王培坤的死讯传开后,据点内的伪军士气大跌。一些本就动摇的伪军趁机逃走,使得据点的防御力量进一步削弱。日军闻讯后立即派出一个小队前往增援,但由于游击队切断了交通要道,这支增援部队直到夜幕降临才抵达据点。
这个时机正好落入县委的计划之中。早在策划突袭行动时,县委就已经制定了一个更大的军事行动方案。趁着据点军心涣散之际,由新四军第三团派出的一个连队,在当晚对据点发起了总攻。
新四军的进攻从三个方向同时展开。北面由一排战士负责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东面则是主攻方向,由连长亲自带队;南面由一个加强排担任迂回包抄任务。当时据点内仅存的伪军和刚到的日军增援小队,总计不足百人。
战斗在晚上八点准时打响。北面的佯攻部队率先行动,用密集的火力造成声势浩大的假象。日伪军果然上当,将大部分兵力调往北面。就在这时,东面的主力部队发起猛攻。他们利用事先侦察到的地形优势,快速突破了据点的外围防线。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日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凭借着据点内的工事负隅顽抗。一名日军军曹率领十几名士兵,在据点的碉堡内展开了顽强抵抗。新四军战士李大勇带领突击组,用炸药包炸开了碉堡的侧门,经过短暂的肉搏战,终于消灭了这股敌人。
南面的包抄部队这时也完成了预定任务,切断了据点内敌人可能的退路。被包围的日伪军陷入绝境,有的选择投降,有的则负隅顽抗。一名日军少尉带领最后十几名死硬分子,躲进了据点的地下工事,妄图做最后的抵抗。
新四军指战员没有贸然强攻地下工事。他们采取了智取的方法,先用机枪压制住出入口,然后用烟雾弹逼迫敌人就范。这个战术起到了预期效果,被困在地下的日伪军很快就因为无法呼吸而被迫投降。
到次日凌晨两点,战斗全部结束。这场战斗中,新四军共歼敌67人,俘虏23人,缴获长短枪80余支,重机枪2挺,以及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我军仅付出3人负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这座盘踞在涟水县近两年的据点被彻底摧毁,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战斗结束后,在据点的地下室里,战士们还发现了大量文件和情报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王培坤和日军勾结的证据,以及他们在当地进行特务活动的详细计划。这些文件的缴获,为后续肃清敌特分子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二天一早,当地群众纷纷赶来查看。他们亲眼目睹了这座令人生畏的据点的覆灭。据点的高墙已经倒塌,引以为傲的碉堡也成了废墟。那些曾经在此作威作福的日伪军,此刻已经成为了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