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手,一生造物

发现城市之美 2023-08-21 17:51:12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城市之美

在喀什古城我们走访了六位手工匠人,写下了与他们的交谈及对他们的观察,他们用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件事,打出一块块马掌铁,磨着一条条皮革。手与时间,是他们的关键词,但常常与这个时代的症候格格不入,当我们走近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造物之人的沉静、落寞,而细微之处更能觉察造物者的荣光。

初始

什么也没有

只有一双手

指节分明、斑驳

摩挲着铁、木头、皮革、针线...

然后

有了一切

这是一首造物者的诗

有灵且美

01

马与马掌

铁匠抿着唇,托住马蹄,用刮刀刮下一整片蹄甲,动作短促有力,那些嵌在蹄冠沟内的泥土也随之脱落,泥土来自喀喇汗时期吧,战马嘶鸣着搏杀的战场,来自草原吧,那是游牧者徜徉着的广袤无垠之地,马儿啊,一路从大漠黄沙飞奔踏进绿洲孤岛,踏过了尘土飞扬的土路,踏过了时间,几个世纪,走到了铺满地砖的街。

钉完前蹄的最后一颗钉子,终于结束了换马掌铁,铁匠和马主人一起将麻绳松开,给马松绑,马抖抖鬃毛,轻踏几下,新的马掌铁与地砖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铁匠重新回到打铁的地方,一锤一锤,他身旁的桑树枯了又长出新的枝桠,他继续沉默着一锤一锤,马掌铺旁纵深的小巷似乎要蔓延到那一片无垠之地去了。

02

木匠:时间的裁缝

木屑在高速旋转的车床机前四处飘散,旋即落满作坊的角角落落。不大的作坊里,桑木、杏木、白杨木和核桃木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露出深褐色的木髓;墙面上挂着刻刀、砂纸、小锯子等工具,门口则挂满了成串的木勺、擀面杖和木葫芦。车床机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机身也有了岁月的痕迹,却不妨碍这台老机器辛勤地工作,这一点与它的主人如出一辙。

20岁那年,老人在喀什古城开了一家木器加工作坊,并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在20世纪70年代,木匠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当时的马木提·艾麦提也是古城里受人欢迎的木匠,做衣柜、做梳妆台、做摇篮、做和面盆……请他做木工活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每个月也有百元的收入。后来,木工活渐渐遇冷,马木提·艾麦提开始制作木制手工艺品,擀面杖、木碗、木盘,吐客车(馕戳)……什么畅销就做什么。他也给自己的家人制作器具,亲手制作的摇篮陪伴了整整两代人;吃饭必备的“库休克”(小木勺)和“阿亚克”(木碗)也由他承包,用了几十年依然光鲜如初。

03

头顶一朵奇葩,匠人大半人生

在古城里的花帽巴扎上,一些店是华丽热闹的,一些店是沉稳内敛的。阿布都瓦克·吐尔洪的店便属于后者。相对于沿街的店铺,他的花帽店略显朴素低调,小小的店面一览无遗,悬挂了颜色、大小不一的皮帽,五六顶花帽置于一堆皮帽旁,甚不显眼。原来,阿布都瓦克·吐尔洪和他的父亲都是皮帽艺人。

维吾尔人向来重视头部的装饰,传统的帽子主要有花帽和皮帽(维吾尔语称“图玛克”)两大类,皮帽的种类有很多,人们会根据年龄性别身份来选择穿戴。比如男青年主要戴形似深钵的白图玛克,一般的男女则戴形似梯形、柱形的欧热图玛克,而用海濑皮缝制,沿边较宽,帽顶帽圈黑色或咖啡色的丝绒、平绒做面子的图玛克,过去是尊贵妇人的象征,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基本形状为圆形,两侧帽瓣较长的库拉克恰是当地人冬季常戴的皮帽。花帽一向“名声在外”,但在维吾尔族人眼中,皮帽和花帽一样重要,是帽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

04

乐器制作与音乐

语言某种程度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但没有语言诞生之前,人类也许就已经开始歌唱,音乐从共鸣箱中流淌出来,这个小小的共鸣箱,诞生着撩拨人心弦的嗡嗡的共振,很难说这到底是音乐的自然流淌,还是灵魂共振的另一种表达,音乐总能跨越语言的鸿沟,成为人类、生命、宇宙间渺渺尘埃的叹息。

乐器制作最难的部分是做共鸣箱,制作它对于工艺的要求高到极致,整个乐器最关键的部分就在这个地方,共鸣箱与琴头、琴把是一体的,制作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不然很容易与琴头、琴把之间断裂,阿不力米提不断告诉自己,精细再精细一点,他屏住呼吸,动作越发熟练。

也许和音乐有关,总让人将其与理想主义的特质关联,但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仍是一种劳作,他们从不习惯标榜远离俗世,打磨的粉尘,刷上的木漆,都与经济收入切实挂钩,这不过是亿万日常劳作中的一种,恰好与音乐有关。当你问起「热爱」「理想」,他的回答总是现实的。每天阿不力米提都坐在工作台前,有时把泡好的羊骨头切割成贴片形状,贴在琴把上作为装饰,有时用带着花纹的蟒皮包住共鸣箱,有时细细打磨着木材,这木材也许来自桑树木抑或是沙枣木。当低头抚摸着琴把凹凸的花纹,阿不力米提突然想弹琴了。

05

一双皮鞋:时间与手的温度

61岁的买买提吐尔逊正在钉鞋跟,钉鞋跟的时候需要用榔头把钉子敲进去,手捻起散放在桌面的小钉子,一锤又一锤,再捻起,一锤,稍不留神,钉子歪了,买买提吐尔逊面不改色,拿着起钉钳把锤歪的钉子拔出来。10岁的买买提吐尔逊最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弯的钉子一个一个掰直,他说这是父亲让他训练手艺,从敲弯的钉子中,他逐渐理解鞋的结构,父亲慢慢地让他钉钉子,接着给鞋跟封边......

就这样,手每天摩挲着皮子、钉子,他的手指节分明,宽大,一只手能包住一只鞋,凸起的血管和明显的细微伤口留下的疤痕增生,指腹泛白,沾着木屑皮屑。粗糙、凹凸不平,手是这样,工作桌面是这样,垫在大腿上的一大块软皮革也是这样,遍布划痕与划开的口子,鞋铺也是这样,鞋架上堆满了手工皮鞋,塑料袋装着的皮料堆放在另外架子上,陈列展示的鞋子都放在店铺外,走在街上,如果不在陈列的手工鞋面前停下步伐,不太容易留意到里面有一个低头细细磨着皮革的鞋匠,这是古城里唯一的手工鞋匠了。

他的手与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是斑驳的,只有他的眼睛,很亮,一股天真、满载情绪。他能听懂的普通话,都是关于鞋的话题,比如鞋如何做?皮鞋为什么会有些硬?当回答这些问题时,他总是滔滔不绝,仿佛要一直讲下去,他会边讲着边起身拿起鞋架上的手工鞋,有一双靴子里塞着木头,他抚着鞋跟,说:这里钉的是木头钉子,比起铁钉,木头钉子不容易生锈,这双鞋可以穿更久。他反问我:知道手工艺术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吗?我答:时间和温度。翻译没理解温度,我握了一下翻译的手,跟她说,我的手的温度会传达到做出的物品上。买买提吐尔逊听到回答,笑了,然后竖起拇指。他给出的答案也是漫长的时间,以及鞋匠的感情会渗透进鞋子里,心情好的时候做出来的鞋子会更好看。路边的木匠、泥瓦匠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做出的东西肯定不同,从做出的物品上能看出匠人的状态与本心。

06

皮雕艺术:皮革的百变人生

在古城里,沿着阿热亚路一直往前走,沿街店铺林立。走到手工艺人汇聚的街区,初见李辉利时,他正埋头忙着眼前的皮雕工作,雕刻刀在他手中娴熟地游走在皮革上,每一下敲打、雕刻都得精准,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手工皮雕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被称为皮革上的纹身。一张普通的植鞣牛皮,经过绘图、刻线、雕刻、上色等多重工序,呈现出各种深浅、大小、远近等立体效果,在皮雕艺人的刻刀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因为皮雕艺人的打磨、雕刻,给予了它第二次生命,也赋予了它灵魂。

古城的白日缓慢而悠长,手工艺人创作的时间也不自觉被拉长。李辉利形容自己创作过程是贩卖时间的过程。在不断的敲打和雕刻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早上过来就继续前一日未完成的工作,有灵感了,就开始画画,或者拿出搁置的未完成品继续完善。忙着忙着,时常会忘了饭点。”一副简单的皮具,经过手工艺人的打磨,皮面缓慢且细微的产生着变化,融入了视觉美感及创意巧思,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坐在制作台前专心工作的他,不时有人上前询问,走进店里观赏挑选,还有一些游客回去后专门联系他定制文创产品或皮雕艺术画幅。“自己开店,店是面向外界的,但做皮雕是面向自己的一个过程。”一间小店像一个文化窗口,给人们展现了新疆皮雕艺术的同时,也是艺术家一个创作与自我表达的空间。

END

发现城市之美

“发现城市之美”项目组织专业采编团队,实地走读中国各地,系统收集和发掘每个地方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文化,以原创图文书籍、主题纪录片、自媒体、文创产品等为载体,打造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文化素材库。

1 阅读:30